最近有個粉絲,在後臺問我,怎麼看待中證500?
之前一說定投,大家言必稱「滬深300+中證500」,但是,這兩年,中證500貌似有些沒落了。漲幅不僅和創業板有著雲泥之別,甚至連滬深300都比不過;
別看它現在如此不招人待見,2015年大牛市時,中證500的表現可是非常亮眼。
且看下圖。2014年開啟的那一波大牛行情中,小盤股明顯衝在前面,當然創業板也不差,中證1000表現最好。
這裡,要插播一個投資者中可能會存在的一個誤區,一直以來,不少投資者認為創業板指是小票的代表,中證500代表著全市場中小市值的股票,實際並非如此。
從市值來看,創業板指的平均市值明顯超過了中證500,尤其是大股票的佔比;
我們知道,中證500的編制規則是全市場市值排名在301到800的股票,而創業板指中很多股票的市值已經超過中證500的第一大流通股。
目前,中證500的第一大權重股陽光電源的總市值為686億元,自由流通市值為511。
下圖是創業板指的前十大權重股,流通市值全部超過了陽光電源。
而以上十隻佔比就達到了43.21%。分布較為集中,而中證500指數裡有500隻股票,因此,權重分配上沒有明顯地向頭部集中。
我們這裡從不同的時間維度來看看幾個寬基的主要表現,首先,從2015年6月12日的大頂到現在:
中證500倒數第二,最好的是上證50和滬深300。
當初多輝煌,之後就跌得有多深,那一波「槓桿牛」把泡沫吹得太大。
再看看這兩年的這一波行情的表現。
創業板真的666,中證500不見了往日的輝煌,中證1000繼續更差。
今年以來:
中證500小幅跑輸了滬深300,那位小夥伴說中證500兩個都不跟,也不準確,因為也沒比滬深300落後多少。
只是創業板這兩年太奪人眼球,還有新推出的科創板,這些都讓中證500存在感在減弱。
出現這種情況,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外資如今已經成為A股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外資對於中國來說是海外市場,海外資金有兩個特徵:
一是納入MSCI、富時等知名指數成分股的,屬於被動配置,這些資金更傾向於配置藍籌白馬股;
二外資多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於購買中國的稀缺型資產、行業龍頭、代表著新興科技發展方向的板塊。
這個很好理解,就像我們去買美國的股票,要不就是購買美國的FANNG等那些國際知名企業,一定不會去買那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要不就是直接配置代表美國股市的寬基指數,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此外,中證500的成分股可以說是滬深300淘汰不要的,而中證500中表現好的企業逐步會納入到滬深300,這在「強者恆強」的市場中非常不利於500指數。
2016年之前,A股有炒小炒新炒殼的傳統,而如今:今時不同往日。
小市值不再有過往的市值溢價、殼價值也逐漸變得沒有價值。
二、公募基金抱團。
公募基金這兩年風頭很勁,很多散戶沒有親自下場子,借道公募基金進入股市。
就公募基金買股票的角度,研究大市值公司的性價比更高,原因有二:
一是大市值公司能容納更大規模的資金;
二是大公司相對更規範、透明,公開資料更多,而從調研成本來看,大小規模企業成本都差不多。因此,總體而言,公募基金也更傾向於配置市值較大的公司。
三、從行業分布來看
從行業看來,這兩年,漲勢最猛的幾個行業無疑是主要消費、醫藥和信息技術,我做了個表格,並將這三個行業的佔比算了一下:
創業板指六成以上分布在這三個行業上,中證500和滬深300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指裡面的工業14.8%,其中,寧德時代和匯川技術就佔到了11%多,這兩個企業雖劃到工業,但和傳統工業不可同日而語。
金融地產板塊,一共兩家,不是大笨象銀行,而是東方財富和拉卡拉。
拉卡拉是2019年上市的次新股,佔比很小,主要還是大牛股東方財富。
最後,再來看看基本面情況。
這裡的增長是扣除了擴容影響後的真實增長率。說實話,基本面情況確實是JUST SOSO,中證1000也確實更差。
從估值來看,目前十年市盈率分為點在45.81%,市淨率是24.37%,不算高;
但是,大盤一旦回調的話,即使估值低,也不能倖免。未來如果中證500的盈利得不到很好地改善,那麼,大概率很難再現2015年的輝煌。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