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他們天生缺乏憐憫和愧疚的能力;沒有人類道德的概念;無法去愛任何人。他們是真正的、天定的罪犯,無論施以多麼良好的影響都是一樣,既無法後天改變,也無法得到糾正。
這是一個令人打血液都感覺冷得快要凝固的故事,因為它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個兒童的犯罪,更是挖掘出觀眾對「人性」的深深絕望和最原始的恐懼。
《壞種》作者威廉馬奇,他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文筆暗黑唯美。由於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兩次精神崩潰,精神狀況一直不太好。加上此書出版後的一個月威廉馬奇便去世了,這更給此書增添了一抹詭異癲狂的色彩。
《壞種》在1956年被拍成電影,堪稱兒童犯罪題材電影的鼻祖,後世湧現出的許多惡童電影,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響。其中經典恐怖片《孤兒怨》便是改編自《壞種》、《安娜貝爾》中的鬼娃娃造型也是致敬《壞種》裡的雙麻花辮蘿莉。
影片一開始就可以看出,小女孩羅達生在一個完美的家庭,不僅條件優渥、充滿愛的氛圍,連鄰裡之間也異常和睦。而小羅達乖巧伶俐、人見人愛。
這天,克裡斯汀正在鄰居太太家悠閒喝著下午茶,廣播裡傳來羅達的學校有孩子淹死的新聞。克裡斯汀驚慌失措,在得知死去的是個小男孩而並非羅達後才鬆了口氣,但仍十分擔心年僅八歲的女兒會不會有心理陰影。
但是很顯然,羅達親眼見到同學的死而絲毫未受影響,甚至心情特別好。
學校老師和小男孩母親造訪,克裡斯汀得知了小男孩的死可能和羅達有關。
所有的疑點和矛頭都指向羅達,無奈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羅達是兇手。小男孩的母親提出,得找到小男孩的獎章才行。
諸多疑點串聯在了一起,但單純愚鈍的克裡斯汀仍心懷幻想「羅達只是個單純可愛的八歲的孩子啊!」
幾天後,克裡斯汀的幻想終於還是被粉碎了——她無意間在羅達的抽屜裡找到了小男孩丟失的獎章。
在克裡斯汀的逼問下,冷靜的羅達絲毫沒有敗下陣來。
甚至還牽扯出一條更早之前的人命,克裡斯汀懷疑以前房東太太的死也和羅達有關,就是說羅達第一次殺人時還沒有八歲。
羅達非常冷靜,因為,越是問,她越是有自信,越是確定她的母親對實情知之甚少,更有可能是完全不清楚;於是,羅達走到母親身旁,用慣用的手段撒嬌,讓母親心軟屈服了。
電影開始探討犯罪兒童的惡之源頭,是後天環境影響?還是先天基因所致?
克裡斯汀和一位來訪的犯罪小說作家探討起犯罪兒童心理。得到的結論是顛覆性的並且令人毛骨悚然。
小說家提出了「很多人認為兒童犯罪是受後天影響,但忽略了遺傳這個主因。有些人就是天生的壞種」的理論,克裡斯汀更加確定了心裡的答案。
提到遺傳,有趣的是,影片利用角色的對話引出「貝西登克(Bessie Denker)」這個關鍵人物。
貝西登克雖只是《壞種》原著裡一個小人物,不過這個人物對後世恐怖、刑偵題材電影影響巨大。
而這個貝西登克不是別人,正是克裡斯汀的生母,即羅達的外婆。
看看這位狠人的虐殺史:
7歲毒死弟弟;同年妹妹幫她打水時落井淹死;11歲開槍打死爺爺;20歲將父親推進打穀機絞碎;21歲毒死母親;後來嫁給城裡的一個有錢人,結婚後讓丈夫去買了一份巨額保險,第二年毒死丈夫,獲得了巨額遺產和保險金;不久後又嫁給一個農夫,因為農夫有很多有錢親戚。她花費無數精力研究農夫的整個家族,保證自己把這些富親戚殺了後,遺產會落到自己丈夫手裡。十年之後,丈夫全家便被她斬盡殺絕。
使用的作案工具包括匕首、毒藥、斧子、來福槍、散彈槍、偽裝成自殺等,種類繁多的殺人手段、高超的作案手法、不留蛛絲馬跡的殺人作風,完爆職業殺手。
家裡一個女傭知道了真相,被她用斧頭砍死,為了嫁禍又砍死自己的全部孩子,再把女傭的頭砍了下來,給屍體換上自己的衣服,然後把房子燒了。但是她沒有瞞住警察,因為她最小的女兒沒有被她砍死......
這個倖存下來的小女兒,正是克裡斯汀。
接下來羅達想要毀滅證物——那雙在小男孩屍體上留下月牙形傷痕的踢踏舞鞋——誰知證物被聰明狡詐的僕人發現了。
之前這位僕人就三番五次挑釁和恐嚇羅達,並稱自己和羅達是同一種人,早就看穿了彼此是什麼貨色。這次這位面目可憎的僕人終於作死滿級,徹底激怒了羅達。
第二天,羅達說要出門買雪糕,在走時偷偷拿走了一把火柴,克裡斯汀發現後立刻制止,卻還是被羅達順走了三根。
羅達出門沒多久,腳下就傳來幾聲沉悶恐怖的慘叫聲,克裡斯汀正和鄰居太太聊天,以為聽錯,直到門外濃煙滾滾、救火車的笛聲不絕於耳,這才發現地下室失火了。
大家鑿開地下室的門救出被反鎖在內的僕人,克裡斯汀眼睜睜看著被燒得不成人形的僕人衝了出來,痛苦地嘶吼著,然後倒地而亡。
克裡斯汀忍無可忍,決定和她的「可愛」女兒一起結束這一切。
她騙羅達吃了安眠藥,然後舉槍自盡。諷刺的是,午夜的槍聲驚動了鄰裡,因鄰居趕來及時,母女獲救。
克裡斯汀尚在危險期,羅達卻很快就康復,並且活蹦亂跳沒事人一樣,和趕回來的父親一起回了家。
出院當天夜晚,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但是並沒能阻止羅達的貪婪。
等父親睡去後,羅達便穿上雨衣拿著手電筒,迫不及待地去往她淹死小男孩的碼頭。因為克裡斯汀自殺之前告訴羅達,獎章扔進小男孩淹死的地方,還給小男孩了。
羅達拿著碼頭上的網子在水裡試探,結果一陣驚雷過後,正在撈獎章的羅達被雷劈中身亡。
2018年,《壞種》被重新翻拍。
新版裡,從羅達的名字改成了艾瑪,和單親爸爸一起生活
艾瑪漂亮懂事,成績優異,有著超越年齡的冷靜。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有一天,學校裡的小女孩帶著一塊好看的手錶上學,迎來了其他同學的讚美和羨慕。艾瑪裝作不在意,卻在玩耍的時候故意絆倒這個小女孩,然後又在假意扶起小女孩的過程中,順利偷走了這塊表。
這一切都被在一旁照看孩子玩耍的老師看在眼裡。
艾瑪在學校裡一直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每年學校裡頒發的類似於「三好學生」的獎章理所當然是她的,艾瑪和往常一樣盛裝出席頒獎禮。
但這次見到了艾瑪陰暗面的老師,卻將這個獎頒給了坐在艾瑪旁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捲毛男孩。艾瑪眼神一下陰暗了下來。
就在所有人都忙著慶賀的時候,艾瑪將小捲毛騙到了懸崖邊,並且在搶到獎章後將小捲毛推下了懸崖。
艾瑪知道自己的這塊獎章不能見光,所以她將自己的這份「戰利品」一直都隱藏得很好。
但就在這個時候,家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前位保姆因為不得艾瑪歡心被推下了樓,而這次艾瑪父親為她找來了新的保姆。
這位不省油的保姆,居然在艾瑪的床底下發現了那枚獎章,斷定是艾瑪殺害了同學,有意將獎章放到艾瑪父親的房間裡。
父親發現後,這獎牌不就是那個掉下懸崖小男孩的麼?
艾瑪隨口扯了一個謊稱這是小男孩玩遊戲輸給他的,她就是暫時拿來戴一下。
學校老師前來調查,艾瑪生怕事情敗露,將自家屋簷下的馬蜂窩偷偷放進老師車裡,導致老師在回去的路上發生車禍慘死。
車內的馬蜂窩、和家門口屋簷下突然消失的馬蜂窩,還有「獎章遊戲」......這一連串「巧合」讓艾瑪的父親疑慮重重,最後決定帶艾瑪去看心理醫生。
這段有個彩蛋,那就是惡趣味的導演找來老版《壞種》裡羅達的扮演者,在這部新版《壞種》裡出演心理醫生。
這張圖便是亮點:新老兩代壞種心有靈犀的一刻。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傳承。
最後艾瑪憑藉著經年累月高超的演技,成功騙過了心理醫生。
看完心理醫生後不久,一直盯著艾瑪並想做她繼母的保姆就在倉庫裡抽菸,然後把自己活活燒死了。
這起火災很快就被查出是有人故意縱火,父親知道艾瑪所做的一切,出於對女兒深沉的愛,他希望女兒可以向自己坦白,但他等來的卻是女兒接二連三的謊言。
父親絕望了,決定親手除掉女兒,但艾瑪早已洞悉了他的行動。
她率先打開了煤氣並將父親反鎖在了家中,父親經過一番掙扎很快就逃了出來。
父親發現女兒已然就是一個殺人惡魔時痛苦不已,將女兒帶到一處僻靜的湖邊小屋,想安樂死女兒,卻早被艾瑪看破偷偷換了安眠藥的杯子,更在夜晚趁父親熟睡時欲用槍殺死父親,還好父親驚醒躲過一槍。
他知道女兒已經無藥可救,決定槍決了女兒,誰知就在這時鄰居趕來,看到瑟瑟發抖的小女孩和舉著槍的父親,果斷朝父親開了一槍。
唯一的親人姑姑趕來抱住楚楚可憐的艾瑪。看著父親的屍體被警察抬走,艾瑪趴在姑姑肩上露出詭異的笑容。。。。。。
如果說老版《壞種》運用了大量對白探討「是否人性本惡」的問題,雖然沒有對於犯罪過程和死亡的直白展現,都是通過對話陳述,但內涵上更豐滿、信息量更大。甚至追溯到了「壞種的根源」。
那麼新版的優勢則是更簡潔緊湊,著重描寫了犯罪過程,快、爽、狠,也更符合現代人的觀影習慣。而且新版蘿莉顏值和演技真是逆天。
你更喜歡哪一版本呢?
文/本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