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部《阿凡達》引發了中國3D電影的井噴式爆發。隨後,各大彩電企業憑著這股3D熱潮,紛紛推出了主打3D功能的電視。不過,在時隔幾年之後,體驗不佳、內容欠缺等短板仍未得到有效改善,3D也徹底淪為電視機的雞肋功能。
2015年10月16日,康得新、東方視界與四川長虹三方宣布在智能高清裸眼3D技術及3D內容運營等領域展開合作,積極推動裸眼3D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一時間,3D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那麼,裸眼3D真的能令3D產業再次煥發生機嗎?
3D電視的尷尬:從40%到10%
2009年,3D電影《阿凡達》的熱映,令全球旋即掀起了3D電影的發展熱潮,而隨之應運而起的3D電視更是風起雲湧。3D電視全年銷售總量佔到市場份額的40%以上。同時,我國、美國、英國等紛紛開通3D電視頻道。
隨後幾年,3D行業並未像預期中一樣迅速替代2D,反而因內容匱乏、體驗不佳等因素漸漸沉寂下來。截至2014年底,3D電視的總量縮水到了不足10%,3D電視行業進入低谷期。
不過,康得新公司卻在逐漸衰落的3D市場中看到了機會。「從超過40%到不足10%,說明人們熱愛3D,但又因3D技術的局限不能好好享受3D」,康得新董事長鍾玉認為,「3D的未來要靠裸眼,因為眼鏡3D除了體驗差外,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使用環境。」
其實,裸眼3D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裸眼3D,顧名思義,就是無需藉助眼鏡等工具直接由肉眼觀看到3D效果,這種做法可以規避3D眼鏡多方面的不足。中國3D產業聯盟公共服務中心主任王連雲指出,早在2010年就有一些上遊器件企業開始推出3D裸眼顯示屏,不過最終由於由於顯示屏解析度太低、貼合技術不成熟等原因造成了裸眼3D終端的顯示效果一般、成本過高,難以普及。
「不過,隨著最近幾年產業鏈的逐漸成熟,不管是從顯示技術,還是從貼合技術,以及內容的製作水平,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王連雲同時表示。
據鍾玉介紹,康得新最新的柱鏡陣列式技術,除了保留原有的高亮度、低成本、低能耗的優點之外,3D成像效果更好,2D解析度損失率由原來的50%以上降到20%以下,再加上光學結構技術、軟體技術和全貼合技術,可以達到高度的耦合和相互補償,就連普通消費者也可以接受裸眼3D電視的效果。
而另據了解,康得新通過收購飛利浦的3D技術,目前已經擁有光學設計、通用柱鏡式技術、轉向柱鏡式技術、3D對位全貼合技術、人眼追蹤等多項3D工藝技術,相關核心專利800餘項,是3D全產業鏈製造商,具備獨特技術實力與先發優勢。
裸眼3D靠什麼扳回一局?
其實,與上述這些技術相比,內容建設則顯得尤為迫切。就連鍾玉也認為,「智能高清裸眼3D技術已經取得質的突破,而3D內容才是裸眼3D能否扳回一局的根本。因此,康得新一手提供解決方案,一手做應用」。
鍾玉表示,我們和國廣東方網絡等公司聯合設立東方視界,目的在於做大3D生態、做強內容。針對目前市面上3D內容分散而有限的問題,東方視界從全局高度出發,在3D內容製作、分發、播控、應用定製開發環節等方面全面布局,與各大視頻網站、視頻製作和出品機構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聚合海量3D內容應用,使3D產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驗閉環。
據介紹,東方視界從去年10月份開始籌建,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目前東方視界擁有百萬時長視頻內容,其中3D視頻約2000部,萬餘小時,預計2016年將達到10萬餘小時。同時,東方視界還與騰訊視頻、優酷、土豆等結成了資源合作關係。
「此外,除了滿足用戶對3D視頻觀看的需求,東方視界還開發了各類「好玩」、「好用」的3D特色應用,包括3D遊戲、3D拍照、3D導航、3D視頻對話、3D表情、3D教育、3D購物、3D醫療、3D展覽展示等」,鍾玉同時表示。
「其實,我們上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搭建裸眼3D的生態鏈」,鍾玉認為,「在搭建裸眼3D生態鏈的過程中,康得新要做三件事:一是作為裸眼3D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為達成合作的終端主機廠提供硬體支持;二是,將這些終端變成東方視界的客戶,東方視界將成為這些終端的內容提供商;三是打造應用端市場,如3D廣告、3D醫療、3D教育、3D商務等,未來還將走向社區和家庭」。
據鍾玉透露,目前,康得新在裸眼3D領域已與LG、三星、聯想、華為、中興、酷派、海信、創維、TCL、康佳、長虹等近200個國內外廠商進行合作,共同推動裸眼3D產品的上市速度。
寫在最後:裸眼3D技術確實有機會令3D行業重新煥發生機,但技術的升級、內容的完善、生態鏈的搭建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就像鍾玉最後所言,「眾人拾柴火焰高」,3D產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康得新一家,而是要靠眾多企業和產業的支持。
科技說說,由資深媒體人劉勇創辦原創同步更新百度百家、今日頭條、網易客戶端、搜狐客戶端、鳳凰客戶端、一點資訊、新浪博客、新浪微博
聯繫微信:liuyong-hexun
聯繫郵箱:7048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