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是舊社會的「三害」之首,他們心狠手辣,草菅人命,視法度如無物。民國時期,各地土匪猖獗,且難以消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切呢?無外乎要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來思考。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蕭條,人民饑寒交迫難以生存,又有什麼事兒幹不出來。民國時期的土地政策依然不夠完善,況且在動蕩的社會下,再好的制度也難以有效實施,因此農民的生產利益沒有得到保障,生活拮据,再加上封建地主和軍閥的剝削,農民生存舉步維艱。不能從事生產便要努力尋找其它出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惡行推動了中國商業的發展,卻改變了原有的僱傭市場,文化程度低的老實的農民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當你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時候,你首先想到的便不是怎麼成為一個好人,而是怎麼成為一個人活著,在這樣子的情況下,很多農民便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匪。
這時候如果有有效的政府干預,那小部分的土匪怎麼可能成氣候,這時候就不得不說下當時的政治條件了。民國時期,清政府已被推翻,國民黨雖然取得了政治主導權,但滿洲偽政權仍在日本的支持下存在,共產黨也逐漸開始走上上升期,政治情況著實不清明,自己的政權還沒有鞏固的情況下,領導階級在意的是怎麼打江山,而不是怎麼安撫百姓,誰知道戰亂結束之前,你所修築的城牆會不會是自己的。所以這時候,很多官員收受土匪的賄賂,包庇他們,根本不管農民死活,以至於土匪便可以光明正大地橫行霸道、魚肉鄉裡,而得不到保護的農民:被欺負還是同流合汙,這是一個問題。其實還用想嗎,如果當壞人是不需要付出代價還能生活得更好而當好人只能在苦難中死去,那你會怎麼選擇,這時候,便又有一波人加入了水泊。
其實,如果這時候的文化方向還是傳統的孔孟之道,那還不會有那麼多人落草的,民國時期的文化思想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打倒孔家店,農民信奉的孔孟之道受到了衝擊,沒有了信仰,而新潮的思想還並不能深入民心,這時候少數無所寄託的農民沒有了安全感,生活又太過艱難,他們便開始放縱自己的想法,不再去顧忌傳統的善惡,不擇手段去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物質生活,暴力的強取豪奪雖然有一點風險,但這種低投入高回報的舉動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況且,要嘛被搶,要嘛搶,為什麼不能搶,這是在那個時代很容易就產生的想法。
實際上,土匪是一個社會問題,倘使社會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哪來那麼多的落草之人,哪來的那麼多生活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