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看《恰同學少年》這部主旋律電視劇,就對張幹這個人印象很深刻。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戴著一副近視眼鏡,手裡拿著一把雨傘,提著一個公文包,便來到第一師範上任了。因為驅張運動,被罷免後,離開第一師範時,他依舊手中拿著一把傘,提著一個公文包,臨走前,仔仔細細將辦公室清潔了一番。沒有一句煽情的臺詞,沒有一個矯情的畫面,在鏡頭的轉換之間,張幹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張幹是湖南省第一師範第二任校長,接的是前任校長孔昭綬的班。沒能繼往開來,大展宏圖,卻悄然而來,灰溜溜而去。當他坐著黃包車,滿眼不舍的離開第一師範後。毛澤東追了出來,然而張幹早已消失在人海。徒留下內疚自責的毛澤東,神情蕭索滿懷歉疚地站在第一師範門口發呆。
一個是校長,一個是學生。校長沒能趕走學生,反而被學生趕走了。這段因誤會產生的師生關係裂痕,直到35年後才得以修復。
1、不受待見的校長
說到第一師範的首任校長孔昭綬,深受學生和老師的喜歡。他不拘泥於教條主義的新式教育方式,開民國教育之先河。兼容並包,因材施教,自由奮發的新風潮,在第一師範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貫徹。
也正是因為有這麼思想開明的校長,第一師範的教育教學工作如火如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滌蕩著一股奮進蓬勃之力。然而「五九國恥」事件,導致孔昭綬被迫遠走海外。第一師範校長之職,虛位以待。
在省教育司紀墨鴻的舉薦下,張幹擔任第一師範校長。張幹和紀墨鴻是老同學,紀墨鴻本人素來不受學生喜歡。如今張幹受紀墨鴻舉薦而來,自然不受學生待見。學生們總覺得張幹是紀墨鴻故意派來整他們的,對張幹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
在如此排斥情緒下,張幹開展起工作來自然是諸多阻力。這也為日後的學生驅張運動,埋下了伏筆。
2、古板教條的校長
張幹這個人很與眾不同,從他剛來到第一師範時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出來。頭上戴著禮帽,身上穿著筆挺的中山裝,腳下踩著發亮的皮鞋,手裡拎著公文包,再加上一副近視鏡,一個斯文沉默的人物形象便出來了。
來到辦公室後,黎錦熙曾將他的雨傘放在屋內牆角。張幹看到後,默不作聲地將溼淋淋的雨傘拿到了門外。這一個細節就可以反映出張幹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也是一個心思很細膩的人。不管他教育教學如何,這一文明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張幹僅用了一個微小的動作,就將微言大義傳播了出去。相信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看了,以後也會如此行事。
張幹的古板就在於他是個很傳統的文人,讀的是傳統的書,行的也是傳統的教育方式,非常的默守陳規。他的傳統保守,也註定他的教育教學古板陳舊。不許學生雨中鍛鍊,不許學生讀課外書,不許學生不按時熄燈就寢,不許學生做一切與課業無關的事,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做讀書的機器。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僵化的教育方式,自然引起師生不滿。
因為月考,三分之二的學生不及格。張幹安排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的重,不但加了兩節晚自習,還要求周六全天補課,取消課間操。這樣的苛刻規定,很古板很呆板,也違反了客觀規律,這樣的教育方式是註定失敗的。為此,黎錦熙與之鬧翻,毛澤東與之鬧翻,第一師範怨聲載道。
3、沉默寡言的校長
作為教育工作者,性格要外向,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教學氛圍,跟師生互動起來,才能便於開展工作。而張幹其人呢,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總是一副很悶的樣子。作為一校之長,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方式,實在是不合適。
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為方式。但什麼話都不說,什麼都憋在心裡,讓老師猜,讓學生想,這就不應該了。不告訴學生可以,最起碼讓老師知道,畢竟都是一塊共處的同事。人多力量大,辦法總比苦難多。即便沒辦法解決,最起碼也能讓老師們理解良苦用心。
但是張幹呢,一直沉默,保持沉默。逼學生們做讀書機器的良苦用心,他沒有告知老師們。省教育司逼交學雜費的事情,他也沒有跟老師坦白。只是一個人扛著,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若不是最後被迫離開離開學校,被楊昌濟等教師逼問,張幹還是不會說出來的。張幹是個好人,但的確不是個好校長,好同事。眼界和自身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孔昭綬那樣開明爽朗。
4、被學生趕走的校長
自從張幹第一天進學校,師生矛盾便很尖銳。隨著各種規定規矩的制衡,師生矛盾越演越烈。這本是可以平息化解的,但是張幹沉悶倔強的性格又決定了他不可能妥協的。最後在學生和校長之間,省教育司只能讓校長下臺。
其實說實話,張幹這個校長很不好幹。其一,前任校長孔昭綬在師生中的威望實在是太高,這是後繼者望塵莫及,不可能達到的。這也就決定了張幹註定是個令人難以信服的校長,註定是個難以有所威望的校長。
其二,民國動亂的局勢愈演愈烈,形勢急轉直下。前任校長孔昭綬時期,袁世凱剛當大總統那會,局勢還能控制。自袁世凱籤署二十一條、陰謀稱帝後,國內形勢已經不可控制。此時督軍湯薌銘,自然加緊控制學校等重要地點,管控力度明顯較孔昭綬時期要嚴酷得多。為了籌集軍費,湯薌銘更是扣了一半教育經費,第一師範也不可能再進行免費教育。
外有憂患,內有隔膜,張幹只能成為犧牲品。在嚴峻的形勢下,張幹也只能採取遁世心態,強力保護學生,將學生按在教室裡,書桌上。讓他們埋頭讀書,不讓他們惹是生非,毀了前途。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身處亂世,這樣的行為方式,學生們不可能理解,他們只會想到張幹是助紂為孽。
易永畦之死,成了師生矛盾的導火線,一觸即發。張幹要開除毛澤東等十七位帶頭鬧事的學生,毛澤東等人呢要驅逐師德敗壞的張幹。針尖對麥芒,正面衝突,不可調和。最終以張幹罷免收場,學生成功驅逐了校長。
5、用心良苦的校長
在張幹離開的一剎那,在楊昌濟等人的追問下,張幹終於吐露了心聲。全文如下:
其實我不是不知道,學生們不喜歡我,因為我專橫我壓制,我不準他們這樣不準他們那樣。我把學生們關起來,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恨不得一個個變成讀書的機器,可這是我願意的嗎?是這個世道逼的啊。楊先生、徐先生、方先生,你們睜眼看看,眼前是個什麼世道?民權寫在法律裡,法律高懸於廟堂上,可是那廟堂上的一紙空文,有誰當過一回事?拿槍的說話才是硬道理。真正掌權的是像湯薌銘那樣的屠夫啊,就拿孔校長來說吧,同學們懷念他,懷念他開朗、有膽氣、關心國事,視天下興亡為我一師師生之己任,可結果怎樣呢?他不光自己遭通緝,還差一點給一師帶來了滅頂之災呀。還有徐先生,您為什麼辭去了省議會副議長職務?您不就是不想同流合汙嗎?可你一個人好辦,而我要面對的卻是好幾百學生的第一師範啊。區區一個師範,在湯屠夫眼裡,還比不上一隻隨手可以捏死的螞蟻。我又能怎麼樣?當此亂世,我只能是壓著學生們老老實實,壓著他們別惹事,我不能再讓他們往槍口上撞啊。
方先生,你一再問我學校的經費究竟哪去了?你現在總該明白了吧,是湯薌銘斷了一師的經費,還逼著學校收學生的錢,我能告訴大家真相嗎?我不能,因為萬一他們衝動起來惹出事端,吃虧的只能是他們,所以我只能讓大家罵我。把所有的氣出在我身上,罵完我,出完氣,他們就不會再出去鬧事了。可是我現在才明白,我還是錯了。方先生說得對,第一師範不是一臺機器,學生們也不是木偶。他們有主見,敢想敢做。他們不需要一個像我這樣逃避現實的校長,一個跟不上學生要求的校長。他就是一個失敗的校長,他所推行的教育,也只能是失敗的教育,而我就是這個失敗者。
很長的一段話,坦露了張幹用心良苦的緣由。當毛澤東聽到楊昌濟的轉述後,頓覺自己錯怪了張幹。但悔之晚矣,張幹早已先他一步而離開。站在校門口的毛澤東,心懷愧疚,目光遠視,久久不能釋懷,驅張成了他心中的痛。直到1950年,早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才有機會向當年的老校長說一聲道歉。「當時我虎氣太盛,要是像現在這樣多點猴氣,就不會發動『驅張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