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電影院拍了張銀幕照曬朋友圈,招來罵聲:屏攝是大忌!

2020-09-17 濟南市槐蔭區檢察院

疫情之後首次

進電影院看《信條》的

市民羅小姐


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

發在了朋友圈裡


「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


隨即就有好幾位朋友留言

「屏攝不應該哦!」


她這才知道

對於很多影迷來說

屏攝是大忌


因為中國觀眾熱衷屏攝,電影《少年的你》曾公開發微博號召「不錄不拍」, 恐怖片《咒怨》的導演清水崇攜新片《犬鳴村》亮相平遙國際電影節時,甚至表示「如果你帶視頻回家,今晚,也許就會帶你去《犬鳴村》。」


《犬鳴村》影展上遭遇屏攝,導演清水崇半開玩笑地表達了不滿


什麼是「屏攝」?


簡而言之,就是看電影過程中對著銀幕攝影或攝像——是不是常常在電影院裡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社交媒體上搜索任何一部熱門電影,很容易找到這樣的「屏攝」。


隨著大多數城市影院上座率進一步放寬至75%,多部經典影片重映、新片逐步增加,屏攝問題再次引發爭爭議。


爭議:個人自由還是影響他人?


支持派——


為什麼有人屏攝?有觀眾將電影視為「景觀」,市民秦先生觀看IMAX電影時會「忍不住」屏攝:「巨大屏幕上呈現精心設置的畫面本身就是景觀,想拍下這一幕就像看到風景忍不住要拍攝一樣。」


「我是買票看電影的,拍不拍銀幕,是我的個人自由。」在很多熱衷屏攝的人看來,看到銀幕上出現自己心儀的畫面拍照,就像生活中隨時隨地拍照一樣,是一種「記錄」方式,本身不存在任何惡意,「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對屏攝這麼反感,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還有人認為屏攝對其他觀眾的影響是「有限度」的,「影院裡屏攝不會開閃光燈,開了啥也拍不到,搞不懂有人說自己受影響,是怎麼被影響的?」


反對派——


但很多觀眾的確十分反感屏攝。影迷羅先生看電影會特意挑選中間座位,結果一次看電影時,旁邊座位的觀眾為了拍到銀幕正面,幾乎整個人拿著手機「橫」在他面前,「連續幾次這樣,怎麼可能不影響別人?」


市民韋毅曾當面斥責一名屏攝的觀眾,但對方卻認為電影院裡吃東西、打電話、大聲聊天這些不文明行為,影響遠大於屏攝,「一樣沒人管」。他建議影院應該全面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管理:「疫情期間很多電影院在強調看電影的『儀式感』,可屏攝這樣的行為完全破壞了這種儀式感。」


「歌舞劇進入中國市場時間遠比電影短,為什麼幾乎沒人拿手機『臺攝』?因為你一掏出手機,立即有工作人員用光線筆提醒。」韋毅認為,杜絕屏攝,關鍵在電影院。他建議院線聯盟制定觀眾守則,「目前電影觀眾通過第三方購票選座,都有相應記載,應該通過大數據對頻繁違反觀眾守則的人進行限制。」


「自來水」還是「惹人嫌」?


翻看網上各類屏攝,大多都配合影評,其中不少還是「好評」——這也是熱衷屏攝的人「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一些人甚至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影片「宣傳」。

「點評」+「屏攝」在網上隨處可見


市民段女士曾在微博上誇獎一部電影好看,沒想到引來不少與該電影演員同質競爭的演員粉絲的斥責,稱她「沒看過就亂評價」「閉眼吹」,此後她點評電影時一定會附上屏攝的圖片證明自己「看過」。


一些熱衷屏攝的觀眾也認為自己是喜歡才會拿手機拍。上一次屏攝被廣為討論,是在《復仇者聯盟4》上映期間,許多自稱「從小看到大」的觀眾紛紛屏攝「打卡」,而《少年的你》上映時,許多粉絲屏攝甚至讓電影官方微博不得不公開喊話表明拒絕態度。

《少年的你》官微表態


事實上,絕大多數電影工作者十分厭惡屏攝。去年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創始人賈樟柯呼籲不要屏攝:「電影工作者與製片公司的勞動需要得到尊重。」影展還發布《關於杜絕屏攝與盜版行為的聲明》。


一些影迷建議,一定要「打卡」或者「證明」自己看過電影,可以通過曬票根或下載劇照的方式:「屏攝的畫面都很模糊難看,特別是3D的,有什麼可曬的?」


不過也有一些有過屏攝經歷的觀眾,強調「電影糟糕不能怪屏攝」。市民陸女士看到最近有電影公眾號發布的信息,稱有主創人員認為當年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就是因為屏攝片段流出,被惡搞成「拉麵」影響了電影口碑:「這部電影質量如何,觀眾給出了答案。屏攝片段就影響了口碑,這電影能脆弱成啥樣?」


不「被告」就一定「合理」?


事實上,屏攝行為已涉嫌違法。


2017年頒布實施的《電影促進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

「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發現進行錄音錄像的,電影院工作人員有權予以制止,並要求其刪除;對拒不聽從的,有權要求其離場。」


不過該法條並沒有相應的罰則,而且執行有難度,很少有電影院願意因此得罪消費者。


一些人認為屏攝涉嫌侵犯版權,但在法律上難以構成。據律師介紹,屏攝大多只是拍攝照片或小段視頻,而且用以發朋友圈並非牟利,《著作權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但大量連續拍攝則涉嫌侵犯著作權。」


據一些影迷介紹,過去的確存在這種在電影院偷錄整部電影的盜版方式,俗稱為「槍版」或「TS版」,「是盜版裡最差的一種版本,但是因為在影院翻拍,所以推出的速度很快。」不過,這樣的盜版電影因品質太差,幾乎已被市場淘汰,觀眾更願意等待視頻網站上的高清正版片源。

視頻網站的高清片源大大壓縮了「槍版」市場,通過屏攝來盜版的主觀惡意很小


雖然不一定會成為被告,但屏攝本身並不因此就合理。


「我們的電影文化,起源於嗑瓜子、聊家常的露天電影,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消遣,對電影和其他觀眾都不夠尊重,要規範的地方還有很多。」從事電影工作20餘年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屏攝現象頻繁發生,說明國內電影文化還不夠發達,「就像早年大家旅遊,都是景點下車拍照那樣,但漸漸人們開始享受到休閒度假的樂趣。希望有一天,走進影院的觀眾都能享受這種進入一個精神境界的樂趣,而不是忙著『打卡』『發朋友圈』。」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我在電影院拍了張銀幕照曬朋友圈,招來罵聲:屏攝是大忌!
    支持派——為什麼有人屏攝?有觀眾將電影視為「景觀」,市民秦先生觀看IMAX電影時會「忍不住」屏攝:「巨大屏幕上呈現精心設置的畫面本身就是景觀,想拍下這一幕就像看到風景忍不住要拍攝一樣。」「我是買票看電影的,拍不拍銀幕,是我的個人自由。」
  • 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
    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 「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當照片涉及劇情轉折或者推進的時候,哪怕只曬了一張照片也會存在劇透。」張先生回憶道,一般曬照片的人會在社交網絡上配張自拍,完成觀影「打卡」。即便在飯圈裡,對於偶像參演的電影能否「屏攝」也有相關規定。
  • 電影院拍了張照片曬朋友圈,姑娘招來一片罵聲
    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我是買票看電影的,拍不拍銀幕,是我的個人自由。」在很多熱衷屏攝的人看來,看到銀幕上出現自己心儀的畫面拍照,就像生活中隨時隨地拍照一樣,是一種「記錄」方式,本身不存在任何惡意,「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對屏攝這麼反感,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 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千萬要注意了
    此前據上觀新聞報導市民羅小姐進電影院觀看《信條》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當照片涉及劇情轉折或者推進的時候,哪怕只曬了一張照片也會存在劇透。」張先生回憶道,一般曬照片的人會在社交網絡上配張自拍,完成觀影「打卡」。即便在飯圈裡,對於偶像參演的電影能否「屏攝」也有相關規定。「有次我家哥哥電影上影了,粉絲群裡會提前公示禁止在放映中拍照。
  • 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千萬要注意了!
    此前據上觀新聞報導市民羅小姐進電影院觀看《信條》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隨即就有好幾位朋友留言「屏攝不應該哦!」反方:惹人生厭的「屏攝」小動作 對於看電影時拍照片、短視頻的觀眾們,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順手一拍有何不妥。「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
  • 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千萬要注意了!
    >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當照片涉及劇情轉折或者推進的時候,哪怕只曬了一張照片也會存在劇透。」張先生回憶道,一般曬照片的人會在社交網絡上配張自拍,完成觀影「打卡」。即便在飯圈裡,對於偶像參演的電影能否「屏攝」也有相關規定。
  • 【以案普法】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千萬要注意了!
    《信條》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當照片涉及劇情轉折或者推進的時候,哪怕只曬了一張照片也會存在劇透。」張先生回憶道,一般曬照片的人會在社交網絡上配張自拍,完成觀影「打卡」。
  • 在電影院隨手拍了張照曬朋友圈,結果招來罵聲一片……
    可能會引發反感你知道嗎此前據上觀新聞報導市民羅小姐進電影院觀看某電影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電影「屏攝」,簡單來說,是指包括拍照、錄像、錄音在內的影院盜攝行為。微博上,與「屏攝」相關的話題閱讀量達5700多萬。「屏攝」到底有何不妥?對於看電影時拍照片、短視頻的觀眾們,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順手一拍有何不妥。「每當有熱門電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會有人『屏攝』,有時候看到關鍵鏡頭的劇透時,真的很惱火。當照片涉及劇情轉折或者推進的時候,哪怕只曬了一張照片也會存在劇透。」
  • 電影院拍了張照曬朋友圈,姑娘招來一片罵聲,這動作你可能也做過
    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看《信條》的上海市民羅小姐拍了一張大銀幕的照片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支持派——為什麼有人屏攝?有觀眾將電影視為「景觀」,市民秦先生觀看IMAX電影時會「忍不住」屏攝:「巨大屏幕上呈現精心設置的畫面本身就是景觀,想拍下這一幕就像看到風景忍不住要拍攝一樣。」「我是買票看電影的,拍不拍銀幕,是我的個人自由。」
  • 在電影院屏攝,動了誰的奶酪?
    屏攝,簡單來說,泛指在電影院觀影過程中錄像、拍照或者拍短視頻等行為。在「Sir電影」「3號廳檢票員工」等討論屏攝問題時,高贊評論往往是「看了這篇,才第一次知道屏攝不對。 策展人2:「屏攝把看電影這件本來可能有點『儀式感』的事情,也變成了類似『打卡、快速消費』的感覺了,類似於打卡網紅地馬上分享到朋友圈。」 攝影系在校生:「一年前看《我和我的祖國》時,旁邊坐著某位演員的粉絲,這個演員出現的時候,這個粉絲總會開著閃光燈一陣狂拍。
  • 電影院屏攝、盜錄,IMAX銀幕被劃壞,文明觀影這麼難嗎?
    最近,接連出了兩起電影院惡性觀影事件,簡直讓人大跌眼鏡。1月27號,有微博網友@貓圍脖爆料,天津歷史上第一塊IMAX銀幕遭到觀眾損毀。雖然銀幕到底被誰損毀被如何損毀一事還沒有最終結論,但文明觀影最近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熱議。前段時間,國內某電影媒體記者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屏攝事件也炒得沸沸揚揚。
  • 疫情後首次進影院 上海小姐姐發了條朋友圈 居然招來了罵聲!
    電影院重新開門迎客以後大家有去看過電影嗎?最近上海市民羅小姐在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觀看了電影《信條》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屏攝不應該哦!」她這才知道什麼是屏攝?簡而言之,就是看電影過程中對著銀幕攝影或攝像——是不是常常在電影院裡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社交媒體上搜索任何一部熱門電影,很容易找到這樣的「屏攝」。
  • 疫情後首次進影院,上海小姐姐發了條朋友圈,居然招來了罵聲!
    最近上海市民羅小姐在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觀看了電影《信條》。發在了朋友圈裡。「疫情之後首次進電影院,紀念一下」。為什麼有人屏攝?有觀眾將電影視為「景觀」,在很多熱衷屏攝的人看來,看到銀幕上出現自己心儀的畫面拍照,就像生活中隨時隨地拍照一樣,是一種「記錄」方式,本身不存在任何惡意,區別於大段錄像。還有人認為屏攝對其他觀眾的影響是「有限度」的,「影院裡屏攝不會開閃光燈,開了啥也拍不到,搞不懂有人說自己受影響,是怎麼被影響的?」
  • 影院攝屏發朋友圈,電影版權意識亟待喚醒
    但在筆者的朋友圈,不少朋友在愉悅觀影的同時,發布了自己觀影中拍攝的電影照片,分享相關觀影體驗。其實這種攝屏行為是諸多觀眾在文明觀影上留存的盲區,攝屏現象的背後是對於相關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的不了解。攝屏行為指的是在電影院或電影展覽等場所觀影時,用相機或手機把銀幕上的畫面拍下來,或者錄音、錄影內容等並公開發表到網絡等公共空間。
  • 看《八佰》拍照片發朋友圈,這事該「罵」嗎?
    什麼是屏攝?顧名思義,就是在觀影過程中對著電影銀幕拍攝。大眾最熟悉的屏攝行為恐怕還是以錄製視頻為主,此前盜版電影產業中槍版電影,就大多指的是在電影院全程錄播,而流出的資源,據媒體網視互聯報導,《八佰》上映後,同樣流出了全程屏攝的槍版資源。
  • 屢禁不止,它在朋友圈、微博肆意泛濫
    拍完照、錄完視頻,他們立刻or等到散場再發一條微博、朋友圈。優美的文字,配上電影照、影票照、吃飯照。告訴圈裡的朋友,XX影院,今天到此一遊。屏攝幾張照片,一番感慨黑白電影的魅力。為了不給槓精機會,我從網絡上匯總整理了一部分關於屏攝的看法。有理or無理,讓我們一起評判。
  • 我對著影廳銀幕拍張照片到底哪兒錯了?
    我自認為我的處理方式算是相對沒有那麼惹人嫌的,況且我也沒有忙到只要看電影就有電話找的地步。在電影院還有一件事很討人嫌----電影播放時掏出手機咔咔對著銀幕拍著。 我要問另一個問題,你有在電影播放時用手機拍過銀幕麼?你拍照的時候很心安理得還是略有心虛?你知道什麼是「盜攝」麼?以下幾種情況你覺得哪幾種屬於「盜攝」?
  • 編輯推薦:用心觀影而非用鏡頭偷攝
    近一個多月,《八佰》、《花木蘭》等大片相繼上映,原本最普通的娛樂場所——電影院居然也成為了熱門打卡地。隨之而來的是,電影院裡能不能攝屏再一次成為網友討論的話題。所謂攝屏,顧名思義,就是在觀影過程中,對著屏幕攝影或攝像。
  • 別人拍的電影,咱就別拍了
    我只在電影院拍攝上述內容,但是我不傳播,是不是盜攝?一段發生在《今日影評》主持人曉麗與律師曾雯雯之間的「快問快答」,令話題「看電影拍照發朋友圈算盜攝嗎」迅速自然發酵至微博熱搜高位。從拍銀幕發朋友圈,到涉嫌違法的盜攝,這中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盜攝,顧名思義,即在不被版權方準許的情況下攝錄相關內容。在向《今日影評》觀眾解釋盜攝概念時,曾雯雯律師引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三十一條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