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出品的《藍色星球2》今晚18點已經在騰訊視頻獨播啦,同步BBC播出,VIP會員搶先觀看!!!
16年前,BBC拍攝播出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帶我們大開了眼界,《藍色星球》不僅獲得多方讚譽,並斬獲多項大獎,也鞏固了BBC自然歷史部無法超越的水下拍攝地位。16年後,《藍色星球2》即將啟航,跟著鏡頭去探尋海洋的邊界,這次又會有什麼驚人發現?
預告先來一波解解饞,真·4K享受!小妞告訴你,一定要看,不要猶豫,絕對會帶給你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每一幀都可以用來當桌面壁紙!
騰訊視頻在播出技術上也做了全面支持,在此次的獨家超前放映中,騰訊視頻便應用了其最新自主研發的視頻增強技術——TIE(鈦)。據記者了解,該技術會使得畫面更加鮮豔通透,層次更加突出,而這項技術也會運用在該片的線上正片播放中。
鈦(TIE)技術的現場展示,非常高科技了!
「海洋類紀錄片的拍攝難度是陸地上的5倍」,之前《藍色星球2》舉辦的獨家超前放映交流會上,《地球脈動2》執行製片人麥可·岡頓如這樣說~
《藍色星球2》整個製作周期歷時4年,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前期與相關專業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的籌劃準備上。
為了拍攝這套7集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
在被問及拍攝過程中的特別危險的時刻,製片人奧拉·多爾蒂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當時我們把潛水艇開到了南極,當時水溫非常冷,達到零下1.8度,因為潛水艇在這麼冷的溫度下運行,潛水艇也受到了影響,在450米的水下,潛水艇開始出現漏水的情況,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完,你就不敢和我去潛水了,但這個故事的結局,我們把漏水的地方修補好我們就繼續潛水作業。
對於《藍色星球2》,《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認為:無論是拍攝技術還是故事節奏,《藍色星球2》無疑是今年全球最優秀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
陳曉卿說:「紀錄片它能讓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樣真實,同時又能讓生活像詩一樣浪漫,我覺得這個是BBC為代表的紀錄大片感動你的最根本的原因。」
續集會有什麼樣的新景觀和新科技?
這大概是所有紀錄迷們最關心的問題。
墨西哥灣地下650米深處的甲烷火山突然爆發,在太平洋,攝製組見證了所謂的「沸騰海洋」現象,並利用載人潛水器首次探索南極海域,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激動,那麼攝製組拍攝到了一條浪人鯵魚跳起來吃了一隻海鳥,還有一條豬齒魚如何使用工具來吃蛤蜊,這兩件事兒會不會讓你驚掉下巴呢?
是誰騙我說魚只有7秒的記憶!
海洋生物們展現出了驚人的智慧和複雜的生活,比如寬吻海豚的衝浪遊戲,你也會在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看到,為了拍到這些奇觀,攝製組以十幾年前望塵莫及的新方法拍攝海洋動物的行為,比如當捕食魚類和海豚在海洋中發動高速攻擊時,攝製組用拖拽攝像機拍攝,吸盤攝像機能為觀眾提供一種騎在大型海洋動物,比如鯨鯊和虎鯨身上的獨特視角。
另外,超高清探測攝像機能讓我們看到最小的海洋生物,循環呼吸器潛水能讓攝製人員在水底靜靜觀察,並且不會產生氣泡或幹擾,以前他們潛水只能持續45分鐘,現在卻能下潛3個小時!
超高清和極度低光攝像機的潛水器,記錄下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件,比如美洲大赤魷在800米深處的捕獵行為。
大神級配樂
曾為120多部電影配樂的著名作曲家漢斯季默真是大神級,他最新擔任配樂的電影是《敦刻爾克》,此前也曾為《地球脈動2》創作出精彩絕倫的配樂。因為整個紀錄片和海洋有關,漢斯季默在訪談中表示,所以目標是強調整個系列配樂的一貫性。
為此創作了「潮汐管弦樂」來表現海洋運動的聲音;他還表示受到了印象派的啟發,特別是克勞德莫奈極其有關水的作品。
而已經91歲的大衛·戈登堡爵士則為《藍色星球2》擔任配音,這位特別會講故事的老爺子在《地球脈動2》中的精彩演繹同樣令人記憶深刻!
如果你愛看《人與自然》和《動物世界》,一定會注意到這位老人,在野外邊主持邊講解野生動物。(在央視,由趙忠祥老師配音。)
說起這位91歲的老爺子就又有很長的故事要講了!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什麼?答案是BBC紀錄片主持人。
因為別人旅遊要自己花錢,可如果你幹上這份工作,那麼就會有人出錢請你去地球上各種奇怪的地方玩,親眼看看別人一輩子都無法看到的奇景,真想不出還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了。
而老爺子在這個崗位上一個人「霸佔」了60多年,至今仍然沒有空出來。
附上老爺子的作品列表:
老爺子不但喜歡拍攝自然歷史類紀錄片,同時也是全球知名的環保人士,一生致力於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由於他對人類文明所做的特殊貢獻,愛登堡於1985年被英國王室授予爵士頭銜,還在BBC操辦的「100位最偉大的英國人」投票中被大家選中,排名第63位。這份榜單上的絕大部分人都已去世,因此愛登堡便被當代英國人視為「國寶」,還在另一項選舉中被評為當今英國「最可信賴的人」。
感受下老爺子在全球範圍中的人氣↓
再說回紀錄片本身吧~
BBC此類紀錄片已經拍了數十年,該拍的生物也盡數都拍過了,如何讓續集仍有新意?
麥可·岡頓的回答也頗有深意:
「的確,大家都希望看到新鮮的東西,你給觀眾看了非常神奇的東西,觀眾就會說很棒。我認為自然界還是有很多神奇的東西,還是有很多驚喜等待我們發掘。30多年前我們就在談大衛,他覺得我們能拍的都拍完,觀眾也在問我們還能拍什麼。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看了《藍色星球2》,通過這個影片意識到,總歸會有新的東西等待我們發掘去拍攝,甚至我們有新的故事,新的技術呈現不同的效果,雖然拍攝的是同樣的動物,但是呈現這個動物不為人知的一面,給觀眾帶來新的洞見,也是會給觀眾帶來驚喜,觀眾也會願意看。希望等到你60歲的時候,我們給你看我們紀錄片作品,你依然會說,『還是很神奇的』。」
「我覺得我非常幸運,我有幸在海上度過這麼長的時間」,談到這次拍攝帶給自己的最深感觸,製片人奧拉·多爾蒂歷歷在目:「我之前以為我很了解大海了,但是這次拍攝經驗徹底改變了我怎麼看待大海,我從中學習到了非常多,而且也拍攝到了非常神奇的東西比如說拍攝到會使用工具的魚,還拍攝到有魚會抓鳥,誰能想像到這麼簡單的魚會有這麼多複雜的大腦的活動,這些經歷改變我們的人生」。
希望大家都能親自去看看這部紀錄片,「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只是剛剛開始,只是揭開了海洋秘密的一個表面而已。」
最後,來看看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對這部紀錄片的介紹吧,原文↓
大家好,我是詹姆斯·霍尼伯內。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由BBC自然歷史部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這是由BBC America、騰訊視頻等聯合攝製的。
我了解到《藍色星球》首部在豆瓣上獲得了9.5的高分評價,作為《藍色星球2》的導演,我非常開心,同時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藍色星球2》已於今天(10月30日)在騰訊視頻正式上線,我也借這個機會想和大家聊一聊海洋,聊一聊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一些幕後故事。
一切都開始於大約20年前,當時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的野生動物拍攝團隊開始著手製作有關世界海洋的系列節目,其規模和廣度都可謂前所未見。2001年,《藍色星球》已經播出獲得多方讚譽,並斬獲多項大獎。它由大衛·愛登堡爵士擔任解說,進一步鞏固了自然歷史部無與倫比的水下拍攝地位。
2013年,我就開始醞釀《藍色星球2》,並且歷時 5 年和一群才華橫溢的電影製作人合作,力求製作一部不同尋常的全新紀錄片,講述深海之下的傳奇故事。
在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共經歷125次探險,訪問39個國家,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和海洋。攝製組的水下拍攝時長達到6000多個小時,從我們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處,各處美景盡數網羅其中。正是因為攝製組這樣的努力、熱情和眾志成城,《藍色星球2》將帶領我們和那些非凡的海洋生物進行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並引領我們走進它們的奇妙世界。
例如,在偏遠的島嶼海岸,我們發現了凌空跳躍捕捉海鳥的浪人鰺。
這種魚能夠像飛彈一樣彈射而出,捕食空中的海鳥,這聽起來有些過於離奇,讓人難以置信。雖然這講述的只是一個漁夫的故事,而且沒有照片證據,但攝製組導演覺得這是30年職業生涯中值得冒的風險,所以我們四個人帶著800公斤的拍攝裝置,包括一臺穩定攝像機,來到塞席爾的一個偏遠環礁,從船上進行拍攝。
剛開始我們只看到周圍水花四濺,浪人鰺襲擊低空飛行的燕鷗的過程很快,地點也很隨意,對我們的攝像師特德·吉福德來說,要調整畫面幾乎不可能。船隻本身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且在持續漂流,結果導致特德在前一周完全一無所獲。可是,我們在塞席爾的嚮導彼得·金很了解這種魚。他建議我們前往一個偏遠海灘。在那裡,每個月有幾天漲潮時,浪人鰺會靠近海岸。我們能更好地觀察它們從水下跟蹤鳥類。彼得甚至能預測出那些最可能發動襲擊的浪人鰺。所以,雖然我們配備了昂貴的高科技設備,可是我們能夠在現實中拍攝到這種捕食鳥類的野生魚類完全要歸功於當地人的知識。
再比如,在澳大利亞大堡礁——一座生機勃勃的珊瑚樂園中,我們拍攝到了心思巧妙的黑駁石斑魚,這種魚會主動向章魚尋求幫助,捕食躲藏在珊瑚分支中的小魚。
我們到水溫較低的海域,探索神秘的水下森林。在鬱鬱蔥蔥的海草牧場中,我們遇到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巨型蜘蛛蟹大軍。另外,我們還看到大量浮遊生物引起成千上萬隻海豚,海獅和鯨的進食狂歡。
那麼問題是,如何拍攝這些海洋生物,讓觀眾以最直觀的感受觀賞這些神奇的生物?
回望過去,我們在拍攝《藍色星球》時,需要乘坐直升機,用的是16毫米膠片。現在,我們能在任何獲得許可的地方設置超高清無人機,拍攝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類顛覆性的拍攝技術和此次騰訊視頻提供的當前最佳的播出技術,使我們能俯瞰各種海洋事件,同時增加了細節和洞察性事件。憑藉革命性的新技術,我們得以進入新世界,並以十幾年前望塵莫及的新方法拍攝這些海洋動物的行為。
例如,攜帶超高清和極度低光攝像機的潛水器讓我們對深海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它們記錄下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件。
又如當捕食魚類和海豚在海洋中發動高速攻擊時,攝製組用拖曳攝像機拍攝它們的行為;吸盤攝像機能為觀眾提供一種騎在大型海洋動物,像在鯨鯊和虎鯨身上的獨特視角。
另外,超高清探測攝像機能讓我們看到最小的生物。
拍攝珊瑚礁時,為了給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攝製組研發出了一種專門的探測攝像頭,能讓我們深入珊瑚礁的各個角落和縫隙,探索隱匿其中的魅力動物。
通過以上革命性的拍攝器材和技術,並配以騰訊視頻最新的播出技術,我們最終將壯麗的海洋世界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你的眼前。
在展示新景觀、新科技的同時,《藍色星球2》介紹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當代故事,而這些故事和許多現實問題息息相關。
例如,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塑料製品,現在廣泛出現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甚至包括北極的冰層中。據估計,每年倒入海洋中的塑料製品高達800萬噸。這就相當於每分鐘將一輛垃圾車的垃圾倒入海洋,或者在世界上每2.5釐米的海岸線上丟棄五個裝滿塑料的食品袋。因此,我們攝製組只要看到海上漂浮的塑料,都會收集起來,有時是在拍攝之後,再從海洋中收集塑料製品。
最令人痛心的是珊瑚白化問題。2016年,大堡礁的海水溫度升高,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足以對珊瑚造成毀滅性影響。當海水變暖時,珊瑚會出現白化現象,迫使那些原本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顏色的微生物離開珊瑚,結果導致珊瑚白色的骨骼全部裸露在外。當時,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
當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時,我們安裝了一臺固定攝像機來監測事態的發展程度,結果是毀滅性的。受觀測的珊瑚礁大約90%的分支珊瑚出現白化並且死亡。《藍色星球2》攝製組在蜥蜴島親眼見證了發生在大堡礁的情況,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珊瑚礁死亡事件。
在《藍色星球2》的最後一集中,我們一方面將重點突出海洋面臨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也想為未來擁有健康的海洋提供希望。我們和世界各地的海洋科學家合作,希望能夠深入挖掘那些最受人們喜愛的海洋動物的生活,同時表明我們的所有選擇和活動都會對它們產生怎樣的影響,也為上述提到的海洋問題探尋某種可能的措施。
此次騰訊視頻獨家同步英國BBC播出《藍色星球2》,並提供了高品質的播出技術,其4K的播出畫面將本片唯美的海洋景觀呈現得淋漓盡致。我了解到,在中國有許多熱愛紀錄片,熱愛海洋的朋友,希望你們有愉悅的觀賞體驗。在觀看紀錄片的時有任何疑問,歡迎向我提問。
謝謝大家!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澎湃有戲
現在戳閱讀原文已經可以看了喲,快戳快戳~
跟小妞聊聊你之前看過《藍色星球1》嗎?是什麼感受?
今天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