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五一節期間,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史家鎮方田村的鄉村旅遊十分紅火,周邊的遊客慕名來此釣魚或者釣龍蝦,中午在農家樂加工品嘗,下午再採摘枇杷。方田村黨支部書記張友美忙著接聽預約電話、疏導交通、強調安全。
10年前的方田村,基礎設施薄弱,全村沒有一條水泥公路,更沒有產業,窮鄉僻壤很少有外地人前來。如今的方田村,鄉村公路幾乎全覆蓋,水產養殖、水果種植風生水起。
5月6日,作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張友美踏上了兩會之路,她不僅要將老百姓的期盼帶到更高的平臺,也想將家鄉的變化告訴更多的人。
張友美
放棄高薪回到家鄉 新修公路發展產業
2010年,張友美放棄兩三萬的月薪,回到了家鄉方田村開始擔任村主任,當時月工資僅580元。當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時,她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讓家鄉改頭換面。
「要想富,先修路」,張友美提出首先突破「瓶頸」制約,大力修建通村公路,改變全村交通條件。如今的方田村已經修建了9條通村公路,共計9.7公裡,每條路張友美都帶頭集資。
路修好了,村裡的產業也由此帶動起來了。
2014年開始,方田村著手實施現代農業項目,按照「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第二年,張友美帶著村民代表四處考察,通過大量考察和調研,依託著頭一年修建的200畝標準化水田,制定出了一條特色水產養殖的路子。現在小龍蝦畝產達400斤左右,且供不應求。除此外,枇杷、臺桑果、百香果等水果種植也遠近聞名。
改變貧困戶舊觀念 從 「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方田村雖然不屬於貧困村,但是村裡依然有16戶貧困戶,52人。張友美幫扶貧困戶的第一步是改變他們的觀念,有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要想真正脫貧,首先要讓他們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轉變。
張友美說,經過幾年的共同努力,目前村上僅一戶因為精神殘疾等客觀條件問題,家境不好以外,其餘貧困戶的生活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貧困戶周立,幾年前因為妻子精神殘疾,家中還有兩位老人和年幼的女兒,負擔重。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老人看病有醫保報銷,周立本人除了打工,村委會為他提供了公益崗位,日子蒸蒸日上。
調研農村土地閒置問題 爭取作為明年兩會建議
3年前,當選為省人大代表時,張友美十分意外。她認為代表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工作,需要到基層去了解老百姓所期所盼所想,然後帶到會上。
之前,她提交的關於村幹部工資待遇低、拓寬鄉村公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意見已得到落實解決。
今年,張友美花了2月時間到東興區、市中區調研農村土地閒置問題。她說:「這些閒置土地原本有專合社老闆承包,後來老闆因為資金短缺等問題跑了,農民又不願意再次接手土地,造成了荒蕪。」
原本張友美打算將此調研結果作為建議在此次人代會上提出,但是考慮到還不夠成熟,所以暫時放下,接下來她還會做更深層次的調研和數據核實,爭取在明年兩會上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