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 Flower No 1
1932
Oil on canvas
121.9 × 101.6 cm
2014年11月20日,一幅由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創作的《白色花朵NO.1》在紐約蘇富比拍出了4440萬美元的高價,高出此前估價的三倍之多。4440萬美元的價格不僅刷新了她自己的拍賣紀錄,也成為女藝術家的最高世界紀錄。
紅色,黃色
紫色,黑色
它們來自山谷
它們來自心間
遠方的沙漠中
亙古的迴響裡
搖曳著朵朵繁花似錦
璀璨而妖冶
永不凋零
▼
「我知道我不可能畫一朵花,也不可能畫明媚夏日早晨沙漠上的陽光,但是也許通過我的著色,能夠傳遞給你我對這朵花的感受,或者告訴你,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是什麼東西使這朵花對我具有重大的意義。」
最先看到歐姬芙的畫,是那些驚人的花。
她看事物,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就像站在地殼表面,拿一把鑽子往下鑽,不斷下陷深入,直至探入地殼內核的最深處,把那些一直寂靜湧動與奔騰著的,卻同時也是遮掩的世界,「譁」一聲掀起,再以新的生命形式聳立於世。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是換了一雙眼睛,一個旋轉的小宇宙,截然不同。
純淨,唯美,是對歐姬芙作品的一種評價,她的一部分繪畫就像是天空一般剔透晶瑩,而她則是舞動畫筆的白色天使。
她的另一些花兒,紅色,紫色,甚至黑色的,它們的形式感逼人,被喻為神秘之花,情色之花,是性的象徵,這時的歐姬芙,就成為了批評者眼中的女巫。
Red Canna, 1924
No. 36 - Special,
1920
Watercolor on paper
39.4 ×28.6 cm
Hibiscus with Plumeria, 1939
Red Hills with Flowers
1937
Oil on canvas
50.8×63.5 cm
唯美,飄渺
熱烈,從容
它們身著華麗
它們遺世獨立
蒼茫的大地上
遼遠的天空中
綻放著片片絢爛光景
美好而純粹
耐人尋味
▼
海明威曾說,冰川浮於水面八分之一,那是事物的表象,冰山真正的壯觀,在於還有八分之七沉於冰下,隱而未現,那是事物的本相。歐姬芙的作品,就象一片深深的冰下世界,本質純粹而異彩。
她對畫面的分配總是恰到好處,情感處理得非常飽滿。她的花朵題材,無論是《黃色馬蹄蓮》《兩朵海芋在粉紅底色上》《鱷梨》,還是《曼陀羅》《白色鳶尾花》等等,都充滿性的暗喻,是飽含生命衝動的彼此契合。但歐姬芙一直否認評論界對它們的解讀,她說:性的象徵是別人說的,我可不這麼想。她如此否認,更加重了畫的迷幻和曖昧,於是,「男人想知道的,女人想隱藏的,都可以在歐姬芙的畫中找到答案。」
然而她又不僅僅創作花朵,美國西部無垠的大地也是她尋找藝術夢想的地方。
她的生活簡樸,離群索居於沙漠,沒有空虛的恐懼,卻有驚險的擁抱。甚至在外出散步時撿回的美麗白骨也會成為她畫布上奇妙的意象。
Church Steeple
1930
oil on canvas
30 x 16 cm
Grey Blue & Black—Pink Circle
1929
Oil on canvas
91.4 × 121.9 cm
Pink Ornamental Banana
1939
Oil on canvas
48.3×40.6 cm
Series I - From the Plains
1919
Oil on canvas
53.3cm × 58.4 cm
Horse's Skull with Pink Rose
1931
他者
如同一陣平淡的微風
如同一潭冷冽的清泉
而她
擁抱愛情
唯有炙熱
▼
美麗非凡的女人,總會伴有許許多多的愛情,而於歐姬芙,他始終是她的唯一。
這是一個雄辯有說服力的男人。他慧眼識畫,發現了O'Keeffe。
他們相遇,他說:「我把你的畫放在這些大師邊上,因為從中看到了同樣的本質。raw、natural、irrational、intuitive。你不能收回這些畫,就像你把孩子生出來之後,就無權收回一樣。」 那時他52歲,她28歲。他已是美國赫赫有名的攝影家,她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美術老師。因為愛上她的畫,他愛上了她的人。對她,他是熱情的導師,狂熱的仰慕者,忠實的捍衛者;而對於他的家庭,他卻是漸漸衰老的父親,不太忠誠的丈夫。
縱然歐姬芙屢屢為他所傷,卻依然不離不棄。他們共同走過三十年的光陰。命運迴轉,他的光彩漸漸暗淡,她卻開始如日中天。她從一枚鑲嵌在他人生浮雕上的鑽石,最終掙脫所有的束縛與映襯,跳脫成為一個傳奇。
他就是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赫赫有名的攝影教父。
沒有遇到她,他依然是斯蒂格利茲;沒有穿越他,她卻無法成為今天的歐姬芙。
甜蜜,苦痛
掙扎,平靜
一切似不期而來
一切又隨風而去
離散只因無緣
逝去終究不返
一路盛開的花
只為迎接另一個自己
▼
她也許天生就屬於新墨西哥州,屬於那個沙漠,那片不高的山,以及無邊的荒涼。
在新墨西哥州的風沙中,在日復一日的沙漠烈日或晨昏光景中,那些曾經刺痛她的東西被淡置,如同不存在。這片天地帶給她的欣悅,足以抵擋所有的嫉妒和憂鬱。
在那裡,她療傷、思考、創作,與自然相處;在那裡,她開始畫白骨與巖石,生命與死亡。她的人生如此執著、堅定,永遠不願被任何觀念和潮流所淹沒。即使是斯蒂格利茲,也未能真正改變她的心靈之旅。她的藝術始終是按自己的邏輯發展,她永遠畫自己想畫的景,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們總能看見這個獨行的女人,平靜而快樂。她的一生都不在乎世人的眼光,然而她筆下那些巨幅花卉卻成為一種女性主義藝術的象徵符號,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
Cottonwood III, 1944
Oriental Poppies, 1928
Ram's Head and White Hollyhock, New Mexico
Oil on canvas
1935
76.2 x 91.5 cm
Fishhook From Hawaii - No. I
Oil on canvas
1939
45.7 x 35.6 cm
Georgia O'Keeffe, Pelvis II,
1943 - 1944
生如夏花
死如秋葉
塵歸塵
土歸土
絢爛過後再凋零
一切復又向平靜
何須憶往昔
▼
「我一輩子都處在極度恐懼中——然而我從未讓恐懼阻止我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你工作的時間便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時間。」
此時,她已聞不出松脂顏料的味道,只迫切想到自然中去,去尋找她鍾靈的畫意和生命之境。
她的晚年生活已經與聖塔菲當地的印第安婦女完全一樣:自然,本色,質樸,唯一不同的是,她還是穿著一身黑衣,滿頭銀髮,時常望著沙漠的天空,對著畫布起筆。畫布上,那群山,那沙漠,那日出,如此紅黃,燦爛明亮,動人心魄。
凝視這個活了98年的畫家,她的人生,像天地一樣美,讓人忘卻了時間。
「明亮的光,是我人生的最初記憶光,到處皆是光。」
歐姬芙說自己生來的記憶就是光,是的,從年輕,到年老,她一直真實地活在那道叫天地自然的光裡,這個女人受造於光,也散發了光。
結束語:
小編暗忖,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在無數的影響與被影響中,將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無論是弱點、長處,抑或個體的多樣性,只要堅持,便能最終綻放。在那些困境的局限之下,很多苦痛都顯得無足輕重,恍若浮雲。最重要的是,一輩子的人生,最終能沉澱下些什麼。
| 撰文:Pepio | 編輯:WXXX
| 圖片源自網絡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