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36氪舉辦了WISE2020新經濟領風者大會醫療峰會,受技術推動、政策支持、需求釋放的利好,醫療健康產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新紅利正在不斷釋放,本次活動邀請了深耕醫療行業的代表,以「醫療大健康」為核心話題,分享對醫療服務落地場景與解決方案的觀察,尋找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的更多可能性,共同探討醫療大健康產業加速融合、提升效率、聚合資源的更多機會。
伴隨著民眾網際網路醫療服務使用的愈發成型,醫療產業數位化發展進程逐漸加速。微醫高級副總裁程怡認為,醫療產業數位化轉型已經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數字健共體階段,通過數位化平臺,實現醫保增速的下降,區域醫療服務能力的增強,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的提升。疫情成為醫療數位化的新催化劑,疫情之後,網際網路醫院服務步入常態化。
微醫高級副總裁程怡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線上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感謝主辦方36氪的邀請。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微醫的抗疫故事,也談談我們對於醫療產業數位化未來的思考。
2020年,我們都經歷了非常難忘的開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政府、行業,專業工作者,還有像微醫這樣的網際網路平臺都經歷了一場大考。在過去最關鍵的60天裡,微醫打了三大戰役:第一場是全國的義診;第二場是武漢等地的業務閉環打通;第三場是全球的抗疫。
開闢疫情防控"空中戰場"
這是我們基礎的一些服務數據,這些數據的背後,正是網際網路醫療在重大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當中社會價值的體現。也因為這種有目共睹的價值,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一個嶄新重大的發展契機。
微醫的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在武漢封城當天上線,上線沒有多久,就經歷了一個流量的峰值。因為大家對於疫情的不安和恐慌突然爆發,對於醫療的需求全部轉變為線上諮詢問診的流量。
一開始微醫平臺動員了1500名呼吸科和感染科的醫生上線來提供服務,結果很快發現滿足不了線上患者的需求,我們也非常著急,緊急啟動了第二輪的醫生招募。即便對於微醫這樣擁有長期運營網際網路醫院經驗的平臺,當時也都面臨了非常嚴峻的考驗。
後來眾多地方政府和衛健委關注到微醫這樣一個在線義診和疫情監測的平臺,緊急委託微醫在各地區上線,很多地方的衛健委下發文件來組織當地的醫生註冊到網際網路醫院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疫情中期,我們抗擊疫情的平臺上已經有4萬多名的醫生在服務。所以很多媒體認為,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開闢了抗擊疫情的「第二戰場」。因為我們確實看到網際網路醫療在篩查輕症、分流患者上發揮了很大作用,讓線下的醫療機構、醫療資源去專注到救治疑似和確診的病例,線上線下形成了高效的協作。
在疫區武漢,我們怎麼樣真正的幫助到那裡的老百姓?武漢有40多萬的重症慢病的人群,2月下旬,武漢已經封城30多天,很多的重症慢病患者都面臨著斷藥的困境。在國家醫保局的支持下,我們用36個小時緊急搭建了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武漢專區),按照武漢衛健委的要求,向十種重症慢病的患者提供在線複診、電子處方、醫保報銷和送藥到家等服務。服務一上線,積攢了30多天的需求,瞬間迸發,上線當天就有超過13萬的患者湧入。頭幾天,我們每天都要處理一萬多處方量。如何把藥品最精準,最快速地送到老百姓的手裡,在那段時間真的成為了我們整個團隊日以繼夜在解決的難題。武漢一戰也讓我們真正意識到,老百姓的剛需,必須要通過服務的閉環來滿足。
後來國內的疫情相對趨於平緩,但是全球的疫情全面爆發,我們緊急上線了「全球抗疫平臺」。平臺上線的第二天就收到義大利的一位全科醫生求助,他非常希望通過微醫平臺得到中國醫生幫助。我們連夜組織了武漢協和感染科的主任,來給他們分享。
抗疫經驗分享會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們也跟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一同組織了面向非洲的抗疫經驗分享。諸如此類需求還在不斷的湧向我們,微醫也一直在做積極響應。我們也特別欣慰地看到,微醫平臺能夠成為向世界輸送「中國經驗」的窗口。
在這場疫情之中,我們看到了三個比較重大的變化:
第一個是政策的突破;
第二個是閉環的打通;
第三個是習慣的養成。
先來看政策,因為醫療是強監管的一個領域,所以政策的突破和扶持對於網際網路醫療從萌芽到生長到發展都是起到關鍵作用。3月2號國家衛健委和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將網際網路診療納入醫保支付的政策,我們認為它是行業的一個裡程碑事件。
政策趨勢
醫保是網際網路醫療的「水龍頭」,但是因為「水龍頭」一直沒有擰開,所以網際網路醫院的很多潛力一直沒有爆發出來。現在網際網路醫院能夠開通醫保,就意味著網際網路醫院成為了公共服務的形態,它一定會推動網際網路醫療的規模化發展。
3月5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醫保制度改革的意見,這也是我們新時期醫保改革的最新綱領,這裡提出,要推動醫保按人頭、按病種來支付。所以醫保支付方式的變革,一定會引發行業的服務流程、服務模式、服務標準的質的變化。
對於服務閉環的打通,一次完整醫療服務必須要經歷從診斷到用藥,到檢查檢驗到電子病歷,最後是支付。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打不通,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解決方案。但在疫情期間,在武漢、泰安、天津等地都已經打通了完整的閉環,就意味著線下的服務具備了向線上完整遷移的條件。
在過去的60多天裡,我們還看到大眾對於網際網路醫療的接受度在不斷的提高,醫生上線服務的意願也在增強,行業管理者、政府、醫院等,大家的理念和態度都在不斷成形。過去的60天可能走了網際網路醫療過去6年都沒有走完的路。
這是在疫情當中我們觀察到的三個主要的變化。其實很多人都在問疫情到底會給行業帶來什麼?疫情帶來的紅利會不會是一時的?微醫堅定地認為,疫情是一個催化劑,它是為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數位化按下了一個加速鍵。
大健康產業數位化轉型三階段
大健康產業數位化的轉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醫療的信息化到網際網路醫院,再到數字健共體。這與醫改的三個階段及醫改的終極目標高度吻合。我們認為現在產業處於數字健共體這個階段的開端。
數字健共體是一個以數位化平臺為支撐,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醫療共同體。要打通醫療、醫藥、檢驗檢查、醫保,總體目標是實現醫保增速的下降,區域醫療服務能力的增強,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的提升。
首先是醫療的數位化。我們已不把自己定位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按照世衛組織的定義,微醫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數字健康平臺。很多人還是會把網際網路醫療割裂地認為是一種線上服務的形態,而我們認為醫療健康服務這麼複雜的體系,必須要通過線上、線下完整的閉環和高效的協同來實現。
2015年,我們創建了烏鎮網際網路醫院,開創了網際網路醫院全新的業態。現在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旗下已經有20多家網際網路醫院,未來網際網路醫院是一個地區去踐行數字健共體的重要的載體和抓手。
我們再看醫藥的數位化。通過數位化的平臺,能夠壓縮掉醫藥供應鏈的水分。這個實踐,在三明已經有很好的驗證,現在也已經走向全國。
基層醫療機構從檢查檢驗的設備到醫療服務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我們也提供了一個「雲-腦-端」的解決方案,幫助實現強基層的目標。
醫保的數位化,分為政府的醫保和商業保險。但本質上一樣,都要最大限度的實現醫療機構,醫生,患者和買單方利益的高度的一致。
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在2020年有8萬億的規模,按照健康中國的預測,到2030年大健康產業的市值應該能達到16萬億。
未來20年,我們相信數字健康會是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最寬的跑道。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