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內利來臨歌
O come,O come,Emmanuel
經文:「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賽7:14)。
《以馬內利來臨歌》是15世紀的一首拉丁聖詩。原詩是啟應對唱(Antiphon)形式,由教堂中兩組唱詩班輪流對唱。原詩共八節,從12月17日起每天唱一節,到23 日這一天則唱兩節。《新編》選用了其中三節。
教會很早就規定在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日,作為教會周年的開始,稱之為降臨節,一方面為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作準備,另一方面也念念不忘救主二次再來,所以降臨節的主題為:「引頸渴望神子降臨」(第一節末句)。起初信徒用簡單的長音「哦」字來表示渴望之情,以後覺得如此簡單的「哦」字不足以表達渴望的意義,乃逐漸形成若干更有意義的呼籲,輪流啟應對唱,如:
哦,懇求以馬內利降臨,拯救我們 !
哦,大衛之鑰匙,敬求開啟鐵牢之鎖 !
哦,偉大的太陽,趕快賜給我們光明。
後來有人將這些短句組合成為許多首長詩,這首「以馬內利來臨歌」,便是由這些長詩中選擇出來的一首。從歷史上以色列民「淪落異邦寂寞傷心」的情景,渴望彌賽亞來臨,到新約時代救主已經來臨,「為我眾安排登天路程」。
詩的原文是拉丁文,1851年由尼爾牧師 (J.M .Neal,18l8— 1866)譯成英文。
原曲是15世紀的「平詠調 」 (見第7首注①)中的第一種調式,調名叫《以馬內利來臨 (VENI EMMANUEL)》,曲調與一些彌撒曲中的「懇求主,重賜憐憫」的曲調相似。原曲第一句與第二句連接在一起唱,第三句與第四句又連在一起唱。「歡欣,歡欣」之後的兩句又連在一起唱,這就特別把懇切等候救贖主來臨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配寫和聲的託馬斯.赫爾莫牧師 (T.Helmone,1811一 1890)將副歌 (合唱)前的曲調,按小調來處理,只在「歡欣、歡欣」的詞上,按大調來處理,然後全曲又結尾在小調上,這就更進一步將渴望與救主來臨的歡喜交織結合在一起了。
《普天頌讚》(舊版)第78首還有為聖誕節用的本詩的另一種形式,其第一節與本詩相同,其二、三兩節歌詞如下:
上天聖智,來臨,來臨,統治萬物,協和萬民;
懇求顯示智慧路程,指導群生步步遵循。
萬邦之望,來臨,來臨,團結萬民,一志一心;
永息兵戈,妒忌、紛爭,充滿世界天賜和平。
這首詩由劉廷芳 (事略參閱165首)博士與1934年譯成中文。
——《讚美詩(新編)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