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昨晚刷屏的信息:「美油歷史首次收於負值」令人愕然,大環境變化的慘烈足以令人警醒,每一個個體都不能獨善其身。聯想到歷史上一個著名宰相商鞅,他的經歷更是從山頂跌落谷底,還被自己制訂的法律逼到絕境,活脫脫的人艱不拆!
商鞅實行變法十多年後,秦國大為強盛,內政清明,生活安定,人民不再好勇鬥狠,勇於為國徵戰。
公元前341年,秦國的宿敵魏國與齊國軍師孫臏所率領的兵馬戰於馬陵,魏國慘敗國力大損。
商鞅覺得機會來了,於是在第二年向秦孝公進言:「對我國而言,魏國正如腹中的腫瘤,必須及早根除,免得生成大患。魏國憑藉著西邊青山連綿的天險,建都安邑,以黃河為界,為我國接壤,獨佔中原富庶多年,形勢一有利就揮兵向西攻打我國,形勢不佳就把兵馬轉向東方。」
「如今,在主公的英明領導下,我國大為強盛。反觀魏國,前番被齊國打得大敗,又遭到諸侯的背棄,要討伐魏國,現在是最好的機會。魏國抵擋不住我國的攻擊,一定遷都到東方,到那時候,我國就可以憑著山河的天險,制服東方諸侯。稱霸中原,完成帝王大業了。」
秦孝公大為讚賞,任命商鞅為將軍,率兵攻打魏國。商鞅親自率領豢養了十多年的「耕戰之士」,殺向魏國。魏國方面以公子卯為敬軍,率兵迎拒。
秦國全是精銳之師,士氣如虹。魏國去年剛被齊軍打敗,士兵早就厭戰,士氣低沉。兩軍即使正面交鋒,勝利必屬秦軍無疑。可是,商鞅認為「兵之大律在謹」(用兵的原則在慎重),不敢輕舉妄動。
當兩軍陳兵對峙時,商鞅突然心生一計。就親自寫了一封信給老友公子卯。信中極盡懷舊之情。
「以前我在魏國的時候,跟閣下相交多時。如今,我們各領兵馬對陣廝殺,想起往事,真是叫人感嘆唏噓。如果閣下願意相見,何妨立下和平盟約,各自退兵,使貴國能夠和平共處。」
然而,商鞅這一招做的是夠絕的,假意念舊在誘殺。
公子卯被這封信說的心軟,在去往議和的酒宴上,被商鞅埋伏的重病突襲被捕。魏軍就這樣失掉了公子卯這員主將,所謂兵不厭詐說的就是這樣,軍心大亂,商鞅輕易擊潰魏國,凱旋迴秦。
歸根究底,這次戰役,其實是商鞅設局詐了公子卯。雖然兵不厭詐,但是司馬遷仍把「欺騙魏將公子卯」,作為商鞅天性刻薄的佐證。
魏國先是敗於齊國,如今又被齊國打垮,元氣大傷,魏惠王大懼,急忙派使者到秦國,把以前從秦國奪來的河西之地全數歸還,作為請和的條件。魏國經受不了秦軍壓境的危險,終於遷都大梁,求得偏安的局面。
惠王可真是悔不當初,嘆息一聲:「當年若聽從公孫痤的話,怎麼會有今天這種慘痛的下場!」
「秦國擊潰魏軍,凱旋迴到鹹陽後,商鞅被秦孝公封於商於的地方,號為商君。十年前他就被任命為大良造(宰相),握有治國的實權,如今,又獲得尊號,可說是位極人臣了。」
正所謂「滿則溢」,這是世之常理。商鞅在人生的舞臺上,又有了突然的改變。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以45歲的英年突然去世。這件事成為商鞅滑鐵盧的最大因素。商鞅樹敵太多,尤其是「變法」而被剝奪特權的那些公族和外戚,更是對他憎恨入骨。孝公無可搖撼的信賴才是商鞅唯一的靠山。孝公一死,商鞅的命運就如同風中之燭了。
這時候,商鞅面臨兩條路可選。
一是繼承孝公的君位。但根據戰國策記載:「孝公疾且不起,欲傳商君,商君辭不受。」也就是說孝公有意傳位給它,但不知為何,商鞅竟然拒絕了。
二是乾脆隱退。據《史記》記載,當商鞅位極人臣時,有一位叫趙良的,曾經引用那句「廣布德望的人一定繁榮,篤信權力的人終必滅亡」,勸他早早隱退,可是商鞅卻沒有理會。
孝公一死,太子(惠王)即位。公子虔那一排立即向惠王密告,商鞅正在圖謀叛變。惠王在太子時代曾經被商鞅整得很慘,一接到密告,舊恨頓時燃起,豈肯放過這個機會,即時派出捕吏逮捕商鞅。
商鞅被迫亡命國外。一路躲躲藏藏,好不容易來到靠近國境的幽谷關,當時夜幕已經低垂,城門關閉,便只能就近找一家客棧住下,客棧的主人也沒有認出他就是商鞅,說道:「商鞅大人制訂的法律,住宿要有證明文件,否則,我也會受到牽連。」
商鞅心頭隱隱一痛。
「罷了,居然被自己制訂的法律害了。」
商鞅決定逃進魏國,可是,魏國都記得他用詭計騙取公子卯的舊恨。不但如此,商鞅決定逃入其他國家,魏國人就嚇唬哪些國家說:「秦國兵強馬壯,不把他們的叛賊商鞅送回秦國,無異於自討苦吃。」
商鞅被逼又回到秦國。他逃進領地商,帶了全族的人打算轉往北方的鄭國求個活路。惠王獲知消息,立刻派兵追趕,在橫過的「澠池」將商鞅追殺。
惠王恨意難消,將商鞅的屍體處以車裂之刑,發出布告說:「這就是謀反者的下場!」
商鞅的族人也被滿門抄斬。一代政治改革家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惠王雖然把商鞅殺了,可是商鞅制訂的改革路線卻沿襲不變,秦國因此一路富強下去。百年後,秦始皇兼併天下。說到底,大秦帝國偉業還得益於商鞅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奠定的基礎。
然而,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商鞅從山頂跌落谷底,還被自己制訂的法律逼到絕境,也真是人艱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