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新一期的《我就是演員》中,演員金莎和金子涵的表演惹急了在場的各位老師。
兩位女演員表演的劇目是去年大熱的《三十而已》,金莎飾演女主顧佳,金子涵飾演林有有。
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令人期待的表演,在表演不到3分鐘,就遭遇了全場滅燈,草草提前結束了表演。
老師們顯然對這段表演並不滿意。
有老師認為女主顧家缺少該有的氣場,有老師認為林有有似乎有些呆滯。
導師章子怡看完這場戲,同樣一籌莫展:
「我覺得我們不能做力不從心的事情,但你力不從心的時候,你就沒有自信了,你不知道手該往哪放,腳該往哪站,這是非常難的。
我小時候跳舞,我跳不好,我就老做噩夢,夢到什麼,我要不然就是舞蹈鞋丟了沒拿,要不然就是扇子掉在地上了,要不然就是位置站錯了,我一直是在一種恐慌的狀態裡面。
所以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心很慌,因為你心裡有底演這個戲嗎?你演的到底是誰?你為何而來?我為什麼要約你談話?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點評完演員的問題後,章子怡罕見氣憤地說道:
「我覺得演員如果沒有信念感的話,就不要走上這個舞臺。
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呢?演員這個職業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所有人都要到這來分一杯羹!
當我們拿到一個角色的時候,你不知道要花多少的功夫,多少的氣力,為這個角色付出多少,你才能夠塑造一個大家能夠愛上的一個經典。」
看完這段評論,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在場不少觀眾也頻頻點頭。
如今以歌手著稱的金莎和金子涵,對演繹並沒有太多深入的研究。少了平時的功夫,作品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用自己的業餘,挑戰他人的專業,結果不言而喻。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讓自己在對的位置做對的事,真的可以事半功倍。相反的,站錯位置,只會讓你活得越來越低。
例如,一名歌手可以選擇在歌唱這條道路上深耕,讓自己成為出色的歌手;他也可以選擇跨界,但前提是,對於你所觸及的行業你需要有一定的功底,而非淺嘗則止。
術業有專攻,唯有沉下心來,認真打磨自己的專業,最終你才能擁有足夠的競爭力。
2
3條建議,助你用心打磨自己所長,避免被時代所淘汰。
1、轉動生涯三葉草,找到理想職業
生涯三葉草是古典提出的生涯診斷模型。如圖所示。
用這個模式來看,三個橢圓交匯區就是理想的職業,寫成公式如下:
理想職業=興趣+能力+價值。
其中:
興趣,讓我們持續發現新的事物,給生命注入玩耍、快樂的體驗。
能力,讓我們固化自己的努力,得以掌控工作和生活,取得成就。
價值觀,讓我們產生定見,聚焦熱愛領域,拒絕誘惑,獲得滿足。
你可以試著給你當前的職業、正在學習的專業或者當前所處在的生活狀態,給3個維度打分,每個維度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
如果分數令你滿意,那麼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職業。
如果總分不高,或者某個維度分數特別低,那麼就要想方設法去增加三葉草各維度的分數。
與其「坐等」、強調「匹配」,不如「修煉」、注重「創造」。
因此,我們要把生涯三葉草轉起來,如下圖所示:
興趣、能力、價值三者有內在關係。古典打了一個比方如下:
比方說運動,你覺得NBA明星很帥,對打籃球感「興趣」,而有人覺得足球更炫;
當你開始投入時間練習打球,發現有人跑得快,有人跳得高,有人投得準,每個人施展出不同的「能力」;
即使能力類似,「價值觀」也可能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球風,傾向「團隊合作」的人,喜歡把球傳給最佳位置的人,看他們把球投進;熱愛「挑戰」的人則喜歡從最多人攔截的地方帶球突破。
職業發展也類似,我們先會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這種興趣驅動我們學習和練習,從而讓我們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情;然後,我們開始尋找一種合適的方式,兼職或者全職,把能力兌現成自己想要的「價值」。
而「價值」的強化,又會使我們產生下一輪的興趣。如此循環,生涯三葉草就開始轉動起來。這種循環的不斷強化,就形成一個增強迴路,使得我們逐漸展現出高手身上的特質,也就是永不衰竭的好奇心,高超的能力,以及持續的內心動力。
興趣為你打開一扇又一扇可能性之門,能力幫你走上一程,價值觀幫你關上不屬於你的門。
每個人都可以轉動自己的生涯三葉草,差別只在於:轉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價值觀定見形成是早一點還是遲一點。
找到對的職業,融合你的興趣、能力和價值,這是你邁進職場的重要一步。
2、培養成長心態,精進自身
成長心態是指具有一定持續性的心理狀態,認為個體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也就是說,通過努力,我們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位編劇,她寫的新戲即將開工了,於是她在微博發表了一段感動的心情。這時,有網友評論說:「沒啥名氣就不要拍了,等有實力時再拍也不遲。」
對於網友的評論,這位編劇的回覆是:「實力不是等出來的,是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幹出來的。」
這就是成長心態。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他們不會止步於眼前的一點小成就,他們願意花時間、花精力,讓自己去攀登更高的山峰,打造更強的競爭力。
一般而言,培養成長心態,有3個方面的考慮。
①正視失敗,積極失敗。
在固定心態的人看來,每一次表現,都將被看成是對能力的一次定論性衡量,失敗永遠地決定了這個人。
因此,每當事情變得困難時,固定心態的人,就不敢再行動和嘗試,擔心失敗會影響自己的聲譽。
然而,成長心態的人並不認為一次失敗,就能夠定義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我們能夠正視失敗,我們就可以培養成長心態。
②保持開放,避免習慣性防衛。
固定心態的人,觀點也經常固定,比較封閉,很難聽取不同的意見,即便這個意見具有相當的可靠度。
這也就是習慣性防衛。具體的信號,比如說,有些人聽到別人說了一句,第一反應就是拋出一個反駁。
習慣性防衛會讓你產生消極心理,不利於自身成長。
③看淡成功,以終身學習者自勉。
固定心態的人,如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就會變得保守,會通過選擇低風險和已經熟悉的任務,停留在舒適區,來盡力避免失敗。
而成長心態的人,則沒有那麼看重成功。
這讓他們能在所處領域不斷精進,也就更有條件成功。
3、遵循專業主義,成為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指的是具備稀缺的專業技能並以此為生的職業人士。
在21世紀,專業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在特定領域中,多數人的水平只是業餘,只有足夠專業,成為專業人士,才具有稀缺的不可替代性。
例如,對高爾夫球有興趣、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以打高爾夫球為職業並且獲得不菲收入的人卻很少,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到。
事實上,只有足夠專業,你才能擁有足夠的職業高度。
一般而言,成為專業人士,有3個方面的考慮。
① 遵循專業主義。
成為專業人士,首先還不是專業水平,而是要培養專業人士的做事態度。
這也就是遵循專業主義,意即:以專業之精神,守專業之約束,用專業之能力,做專業之活動。
例如,專業的老師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同、家長貧富,就區別對待,而是一視同仁。
這就是專業精神、專業約束。
②保障靠譜程度。
在具備專業態度之後,要想成為專業人士,就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專業水準。
專業人士有兩點顯著區別於業餘人士。
一是高標準自我要求。每次做的時候,都儘可能做到自己當下水平的最好。
二是持續地精進自我。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都具有半衰期,遲早要落伍。
專業人士深知這一點,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與專業前沿同步,保持自己的專業水準。
③提升創意能力。
業人士顯著區別於業餘人士的專業水準在於,穩定地降低不確定性。
這種降低,不僅體現在常規、例行事項的處理上,更體現在非常規、例外事項的處理上。
比如說,在法律領域,由於立法往往跟不上社會演變的腳步,有不少法律糾紛,往往並沒有先例可循。
對於法律業餘人士或是普通法律從業者而言,如果是處理與之前類似的事情,會知道如何處理,但如果是新的、棘手的法律糾紛,就很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但如果是專業的律師,仍然能夠結合他們廣博的法律知識,並發揮自己的創意力,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3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說過:
「那些經常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不同的職業間輾轉嘗試。
當你選定了自己的理想職業,你要做的,就是不斷打磨,慢慢深耕,直至變成你的專業。
只有如此,你才能擁有足夠的底氣,面對挑戰,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