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藍 文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成都地圖出版社提供
提要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輝煌歲月裡,無論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城市氣質,成都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變化。今天,讓我們來聽一聽成都地圖出版社的專業人士詳解成都70年來城市地理、格局空間的發展。
嘉賓
張忠(左),1968年生,出版專家,成都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編制的《中華活頁地圖集》獲四川省新聞出版局1999年度優秀出版圖書獎;主編《3+X高考地理一覽圖》系列套圖,獲中國書刊發行協會2003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獎(文教類);參與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豎版),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6年度裴秀獎銀獎。
趙泰安,1988年生,成都地圖出版社編輯。參與編繪的地圖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編著的書籍有《地圖上的故事》等;參與編制《秦嶺經典穿越線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四川紅色印跡尋蹤》等;編繪《綠水青山看中國》等兒童地理讀物。
對話
最新成都版圖:像一片芙蓉葉
記者(以下簡稱記):從最新的版圖看,你覺得成都最大的城市變化是什麼?
張忠(以下簡稱張):自上世紀60年代一環路始建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通過人民南路、蜀都大道、新華大道和紅星路等主幹道建設,主城區向各個方向全面推進。1994年二環路竣工;2001年繞城高速通車;2002年三環路通車;2011年成都東客站啟用;2014年天府新區獲批;2015年成都第二繞城高速通車……
自2010年起,8年間地鐵線路通車6條,成都城市空間得到了長足拓展。2017年,成都市委確立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發展戰略,成都由千年不變的「兩山(邛崍山、龍泉山)夾一城(成都平原)」向「一山(龍泉山)連兩翼(成都主城—簡州新城、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的格局轉變。我們不妨推測一下,未來成都的城市中心有可能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那麼成都的城市原點是不是也可以放在龍泉山最高點的長松寺?但就目前來看,位於鑼鍋巷的城市原點更能擔負起宣傳城市文化、凝聚人心、加強城市歸屬感的重任。
記:隨著簡陽劃歸成都,成都的地形有哪些變化?
張:在成都20個區(市)縣裡,簡陽面積最大,佔了總面積近15%。最大的變化就是,成都的地形由此得到了豐滿,它像一隻展翅飛舞的蝴蝶,但在我們測繪人員眼裡,它更像一張攤開的芙蓉葉。成都自古有「蓉城」之稱,芙蓉更是成都的市花。芙蓉葉有5個角,簡陽歸入成都後,剛好填補了成都東南方向的區域,由此構成了一張美麗的芙蓉葉地形圖。這樣的巧合,估計全國很多城市都很難再現。
成都的城市原點在鑼鍋巷
記:剛才提到城市原點,成都城市原點位置的選擇有什麼講究?
趙泰安(以下簡稱趙):原點是地理坐標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原點之於全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位於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對城市而言,原點就是為了確立統一的城市平面坐標體系而人為選定的基準點。成都原點於1956年「誕生」於當時城市中心鑼鍋巷的成都旅館樓頂,位於北緯30度40分,東經104度04分,標誌物在今天青羊區文武路與鑼鍋巷路口和雲龍酒店樓下。
記:為何選擇這裡作為成都原點?
趙:自秦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成都城市的幾何中心和政治中心都位於天府廣場周邊,但是1956年選城市原點時,這裡只是市政府和廣場,人流量並不大,而鑼鍋巷,即便在新華大道修建前的20世紀50年代,也是成都較繁華地段,在清代,成都市中心在貢院東北的鼓樓街,鑼鍋巷與這裡僅一街之隔。在滿是平房的年代,選定鑼鍋巷成都旅館樓頂作為原點具有定位意義,正如上海城市原點位於國際飯店頂樓,而不在外灘或人民廣場一樣。從地圖看,鑼鍋巷正好處於大成都城區範圍的中心點,距成都周邊的區縣中心距離較為平均。
記:70年來,成都原點有無變化呢?
趙:成都的原點自確立伊始至今從來沒有發生變化,它是維持坐標體系的「基石」。2005年前,成都市與郊縣採用的是不同的坐標體系,坐標體系不一樣,城市建設就有可能出現問題,如地下管線就有可能因兩套體系的測量偏差而無法合龍。2005年成都地鐵1號線獲批開建,為了準確掘進,當年成都中心城區坐標體系擴展到了大成都範圍,雖然坐標網變大了,但不變的是原點。
生態和諧、永續發展「大文章」
記:有一首清嘉慶年間的竹枝詞說:「錦江春色大文章,節物先儲為口忙。男客如梳女如篦,拜年華服算增光。」說的是成都人重衣食……
張:現在成都城市古城垣龍脈(包含地脈、水脈和文脈)的發展趨勢,呈現由平原西北和西南邊緣逐步向平原中心發展的態勢,形成西北—東南走向的城市發展中心軸和街區格局建築的基準線。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這條基準線很重要。其實,這已成今日成都生態與文態寫照:以水為源、以綠為美、以文為魂、以人為本、以大手筆做生態和諧的「大文章」。我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一山連兩翼」戰略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
記: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面積約1275平方公裡,南北延綿90公裡,東西向跨度10—15公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綠心」……
張:以前,龍泉山中部往往是一個小氣候的分界線:以西較為溼潤,以東乾旱,原因是東南季風很容易在岷山腳下的都江堰一帶形成降雨,季風到達低矮的龍泉山後,反而不容易形成降雨,大體從龍泉驛老城區到成華區,就是老成渝公路出成都的沿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成後,伴隨植被大量增加與恢復,可以對小氣候形成影響。近年來,龍泉山兩翼的龍泉驛和簡陽市,乾旱程度已得緩解,從這一角度而言,也可以說明城市東進的深遠意義:翻越龍泉山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頸的同時,由此打開了成都面向未來的永續發展新空間。
而且龍泉山已成著名觀景臺,天氣好的話可以拍到四姑娘山的么妹峰、九頂山、西嶺雪山和蜀山之王貢嘎山……
六環城市,全國第二個
記:2018年8月,第一張《成都市六環地圖》公開發行,這份地圖的出版,既展現了成都市近幾年的城市建設成果,也為廣大市民準確掌握成都市相關信息提供了便利。
張:回溯一下成都的環線建設歷史:1986年,一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9.38公裡;1994年,二環路建成通車,全長28.03公裡;1995年,內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4.27公裡;2001年,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長84.96公裡;2002年,三環路建成通車,全長51.02公裡;2015年12月,第二繞城高速(今六環路)建成通車,全長223公裡;2016年12月,成環路(五環路)啟動擴能提升工程。
2017年5月,成都市政府對環路命名方案做了批覆,原則同意將繞城高速、「成環路」、第二繞城高速分別命名為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的命名方案,此後我們就開始了六環地圖的編制。
此次六環地圖的繪製,充分利用了測繪地理基礎信息成果數據,包括DLG(數字線劃地圖)、DEM(數字高程模型)、DOM(數字正射景影像圖)等。這份六環地圖除了對縣改區、鎮變街道、新樓盤等信息及時更新外,還重點規範了新命名的四環、六環的標註。像四環、六環,這個名稱屬於城市道路的序列,同時也是國家高速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它們本身有兩個官方名稱,因此不同比例的地圖,如何標註名字也有不同的辦法。如果是城區圖,會突出標註四環、六環這個城市幹道名稱,同時,我們也在環路的內側,相應標註環路的俗名——繞城高速、第二繞城高速。《成都市六環地圖》發行,成都成為繼北京後,全國第二個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記:網際網路對傳統出版業構成了巨大衝擊,地圖出版社也不例外?
張:成都地圖出版社在3D列印地圖以及權威專業地圖繪製出版方面,保持了相當優勢,比如我們的大幅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勢圖》反響很好,我們編制出版了首張《成都金融地圖》,配合成都作為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的「地圖定製」反響很好,比如《成渝城市群綜合發展地圖集》《青白江供電局供電區域圖》《工商銀行四川分行營業網點分布圖》等,極具針對性、實用性。近年來為積極配合抗震減災、資源調查、脫貧攻堅,我們也提供了一大批專業地圖,為把成都建設為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最好的地圖服務。
手記
2019年9月16日 成都
日前我曾參加成都市教育局等多家部門聯合舉辦的「天府文化知識競賽」的題庫設計,共1000題,成都市近百萬中小學生以及市民踴躍參賽。在一個社區,問,成都市轄區範圍內,海拔最高點是海拔5364米的什麼山?一位老幹部搶答:「大邑縣境內的西嶺雪山大雪塘。」回答正確!再問:「成都市轄區範圍內,海拔最低點是哪裡?」答:「金堂縣雲臺鎮。」這就錯了!海拔387米的雲臺鎮曾經是最低點,但自2016年10月簡陽劃歸成都市代管後,最低點變成了簡陽市沱江出境處河岸,僅362.6米。
這不過是成都市地理變化的一個細節。成都這個中國唯一一座經歷2000多年城址不變、城名不改的城市,成都的城市地理變化,見證了成都的華麗轉身。
古蜀王國多神話,歷代蜀王神龍見首不見尾,膾炙人口的要屬揚雄的《蜀王本紀》,以及李白《蜀道難》提到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從地理上看,新津寶墩古城、都江堰芒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崇州雙河城……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心聚邑,星羅棋布,是蜀文化的創城時代,位置都在平原偏西部。
秦並巴蜀之後,秦國張儀、張若按首都鹹陽的建制,於公元前311年修築了新的成都城。西為少城,東為大城,兩城相併,有明確的功能區分: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可謂「權力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可謂「商業中心」。
漢代成都城外有了兩座衛星城:錦官城和車官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成都羅城的修建。羅城周長達25華裡,使成都的城市面積比以前擴大6倍。羅城首創以磚築城的先河,增強了城市防禦能力,使成都成為兩江環繞、河流穿城而過的城市。「雙重城牆、兩江環抱」的格局,延續一千多年,決定了城市防禦、市民生活、商業貿易、城市排汙、水道交通等方面的獨特性。唐代是成都城市經濟重心向東向南戰略轉移發展的開始。在唐之前,成都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城西。大慈寺是城東南的一大勝地,在此開鑿解玉溪後,溪邊興建東市,夜市和大東市相繼出現……
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輝煌歲月裡,滄海桑田,無論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城市氣質,成都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市區主要還是兩江環抱內的範圍,城市主要向西部和南部擴展,北部有少量點狀區域,逐漸形成東西南北幾條主要幹道的延伸和東部工業區的聚集,呈現「軸線+點狀」的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成都「同心圓放射式」格局形成。直到今天,成都由千年不變的「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的格局轉變……
成都地圖出版社最新出版了《印記·徵途——我們這70年》一書,採用地圖、數據、圖片、文字的方式描繪新中國輝煌歷程,是地圖工作者向新中國70周年生日獻上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