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標70年》圓滿收官,城市故事牽動過億流量)
伴隨著吳曉波參觀中國工業博物館的鏡頭,首部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圓滿收官。在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中,吳曉波將自己重新走訪12個地標的觀察,通過《地標70年》這檔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檔深度紀錄片播出至今,播放量超過1.4億,周邊的短視頻播放量也達到了838億。片中當地的發展歷史,與如今在這些地方生活人群的真實故事交織,勾勒出12個地標鮮活的時代記憶,也喚起了觀眾對自身與國家發展的一些思考。節目收官後有網友留言:「吳老師您慢些走,多多體會,多多分享」。
經濟發展關乎你我,吸引過億關注
吳曉波在回顧2019年時提到,今年所做的事情中有兩件事最為印象深刻,一個是完成了50本書評,推出著作《影響商業的50本書》,第二個就是製作《地標70年》這檔紀錄片。
吳曉波及其團隊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從29個省區、315個地市、2900 個縣級市和鎮裡,最終劃定12個地標類的城市和區域——可能是一個街道,也可能是一個廠區,從中探索過去70 年來我們所處國家的變化發展。
片中鏡頭記錄的,既有北京中關村、上海陸家嘴、深圳南山區這些為人矚目的地標發展史,以及他們輝煌背後的壓力與挑戰;也有東莞厚街、江西景德鎮、西安鼓樓、杭州夢想小鎮、北大荒等這些正在發生著微妙變化的地標,曾經的輝煌正在慢慢復甦,新生的力量不斷蓬勃生長;還有798、橫店、鐵西區、宜賓等熟悉又陌生的地標,與它們相關的一些事物名聲在外,這些地方卻又離不少人有一定距離,依照自身獨特的邏輯在不斷發展演進。唯一相同的是,這些地標都見證了祖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在記錄中仍在不斷前行。
在走過12個城市後,吳曉波最觸動的是,當他時隔20-30年後再度回到一些曾經探訪過的地標時,能夠帶著歷史的眼光,和對國家經濟發展70年的寬度重新審視這些地方的過去與現在,有些舊時代記憶依舊留存,而可喜的新時代的變化也正在發生。紀錄片在城市記憶與地標人群故事的碰撞中,生動地展現了12個地標的發展緣由與現狀,為嚮往這些地方的人們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同時,也揭示了一些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滿足了大眾對於身處歷史的好奇。
正如吳曉波在片中所說,這部紀錄片是在行走中觸摸人與土地的愛與糾纏,經濟發展事關其中個體的命運選擇,在娛樂化的傳播環境中相關內容依舊能引起觀眾的駐足了解。截止目前,作為一部深度紀錄片,《地標70年》豆瓣評分8.0,總播放量超過1.3億,單期平均播放量破千萬,周邊短視頻累計播放820w。更獲得了浙江發布、東陽發布、浙江省委共青團、金陽發布等政務號的推薦。
生動觀察引起共鳴,網友積極討論
如果說流量只是評估節目影響的一個數據,那麼網友的共鳴則是對《地標70年》價值的最好反饋。《地標70年》在選擇採訪人物時,並未局限在當地歷史學者與知名企業家、從業者範疇,也展現了許多當地小人物的搏擊命運,與普通觀眾拉近距離的同時,更生動的展現了當地的生存狀態,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
面貌改變最大,可以稱之為奇蹟的中國城市,當屬深圳。華強北雄厚的事業能力,與南山區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能為「樂高創業青年」與科技公司均提供優質的基礎與機會。也引發了一位居住在華強北,工作在南山區的網友 「每天感受著深圳發展的脈搏跳動,為深圳驕傲」的感慨。而當鏡頭帶到被低估的東莞,不少網友表示東莞目前經濟、環保確實發展不錯,是一座具有潛力的城市。在展現798的輝煌與留存抗爭歷史時,一位網友直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傳承下來的只有文化。」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宏觀的城市歷史與經濟變化,似乎離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地標70年》用各種人物講述的故事,串聯起了不同時期地標變化與生活的聯繫。一位豆瓣網友評價:「從地標去看中國是一個全新的角度,相比於簡單的歷史建築,它更讓我看到的是商業如何改變了城市,改變了我們的國家。而商業背後,是一代一代人。」
人類文明的進步並不均衡地發生在地球的每一個地方,《地標70年》以地標故事、人物訪談、經濟評述等形式將經濟發展不同時間點上的地標歷史緩緩道來,撥開經濟與地標千絲萬縷的聯繫,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感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更好的思考自身的規劃。這也是這檔經濟地理紀錄片能首發引爆關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