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時間,中國的錢和人都流向了哪裡?

2020-10-30 韓松落

​經常看華語電影的,慢慢都會發現,很多電影的真正主角,其實是城市。

最近大熱的《鋌而走險》《受益人》《少年的你》,以及即將上映的《749局》裡,人們看到了重慶;在《杜拉拉升職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後來的我們》《大約在冬季》等一系列職場戲、青春片裡,人們看到了新北京和新上海;在《散打》《照相師》裡看到了深圳,在《媽閣是座城》裡,看到了澳門。


這些電影裡的城市,驅動著主人公的行動,調動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它們是真正的主角,它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地標,坦然接受著我們全新的愛慕。

地標是什麼?百科的解釋是,地標是戶外廣告的特殊名詞,是指每個城市的標誌性區域或地點,或者能夠充分體現該城市(地區)風貌及發展建設的區域。


在吳曉波和西瓜視頻合作的國內首檔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中,卻給了地標一個全新的含義。片中反覆提到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一段話:「在人類文明史上,文明並不同時地發生在這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是在某一個時間段,某一個地方所呈現出來的文明狀態,代表了那個時期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



所謂地標,不只意味著高樓大廈,也不只意味著高樓大廈組成的城市,它的含義沒有這麼簡單,而是一個時間段,一個地方所呈現出的最高文明狀態。


那些城市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地標,正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文明期待,而《地標70年》所要記錄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文明高光的地理性呈現。

《地標70年》是國內首檔經濟地理紀錄片,由吳曉波策劃出品。他們在全國範圍內甄選了中關村、798、深南大道、陸家嘴、「長江第一城」宜賓、杭州夢想小鎮、金華橫店、東莞厚街在內的十二個地標,去每個地標拍攝,並且採訪了和這些地標有著密切關係的創業者。


這部片子有地理的維度,有時間的維度,也有人的維度,就如每集片頭所說的那樣:「這裡有小人物的故事,搏擊命運,這裡有屬於城市的記憶,百無禁忌。我們在行走中觸摸人與土地的愛與糾纏,用雙腳來丈量我們的時代。」

在這些不同維度的線索組合出的視角指引下,我們發現,那些我們原以為很熟悉的城市,那些原本很熟悉的名字,以一種全然陌生的樣貌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地標70年》第一集,落在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並且給了華強北大量的篇幅。看了這一集,我們才知道,在深圳的南山區,有38萬家民營企業,在一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有148家上市公司,南山區有38萬家民營企業。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企業,有很多都誕生於深圳。


▲深圳的方寸之間,就集中著無數創業者。


吳曉波由此提出問題,這些深圳企業,背後的共同點是什麼?它們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形象和基因特徵?


飛貸的老闆回答了這個問題:「創新,無底線創新。」深圳的GDP的4.2%投入到了科技研發裡去,這個比例和以色列相仿。



▲「無底線」創新。


吳曉波曾做過城市企業和房地產企業調研,土地出讓金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佔比最低的是深圳,這和深圳的創新精神,有著深切的關聯。


▲ 十幾年前,吳曉波在調研中發現,土地出讓金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佔比最低的城市,是深圳。


《地標70年》裡的上海,也讓我們感到陌生。在上海的陸家嘴,人們把那些納稅總額超過一個億的大樓稱為「億元樓」,而陸家嘴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樓有近百棟,這近百棟樓每年納稅2000個億。


而在這個過程裡,陸家嘴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過去沒有配套的服務機構,而現在有了餐館和咖啡店,「過去是個金融中心,現在像個城市了」。



▲吳曉波和秦朔。秦朔引用了友人的話,他說,上海未來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吳曉波說:「如果你從中國的現代化史來看的話,從1840年算起的話,從外灘的建設,到浦東、陸家嘴的建設,就是中國在金融的意義上,在現代化的意義上,融入全球化的一個縮影。」

而杭州,這個吳曉波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也讓他有了新發現。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這個網際網路企業密集的城市的性格,由旅遊性城市,變成了世界電商之都。


但這種變化之中,還有新的變化,在訪問了幾位出走阿里的創業者之後,吳曉波有了新的感觸:


「他們給我的一個陌生感是,他們比原來要安靜一點,他們知道做供應鏈,他們知道做冷鏈,大家從一個流量的時代,到現在相信專業性,相信服務本身,相信用戶體驗,我覺得這是2014年雙創到今天,整個創業市場發生的重大變化。……不再是一個狂野的時代,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杭州,吳曉波和服裝檔口的女老闆聊天。女老闆發現營收下降後,果斷開了直播。


在《地標70年》裡,在新的視角觀照下,東莞也讓我們覺得陌生,它一直被掩蓋、被曲解的一面,浮現在我們眼前。


這是全中國人均讀書量最高的地方,是一個被低估的地方,GDP是海南的一倍。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聚集了大量產業工人的地方,有很多工人在進行文學創作。吳曉波也由此帶出一個數據:國內有超過十萬名一線工人在進行文學創作。


▲產業工人裡,有一個龐大的文學創作群體。


橫店,這個我們已經通過影視劇非常熟悉的城市,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細節。在這裡,一間小小的羽絨服定製店,接待過無數大明星,它的老闆之所以創辦這樣一間店,是因為她發現演員常常要在寒冷的天氣裡候場。


在這裡,一位前群演,發現自己因為身高不夠,不可能憑藉演戲出頭之後,索性創辦了一家演員中介機構。在這裡,也有人發現,發布劇組信息,調度資源,也能成為生意。生意生意,就是這樣一點點誕生的。在演員誕生的地方,其實也有生意的誕生。


▲橫店,吳曉波和來自新疆的女群演聊天。她的心願是,有一天能對別人說「我是一個演員」。


這麼多大大小小的生意的誕生,不只依靠想像力,也不只依靠執行力和一份勤勉,還依靠時代給出的自由度。


吳曉波總結說:「這是時代給他的最大的一個禮物,自由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土壤,而基於自由所產生的想像,想像所能夠到達的那個目標,是一個國家它在進步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吳曉波和《地標70年》劇組不停行走,去碰觸細節,去重新審視那些已經熟悉的地方,去拂掉那些落在地標上的塵土,從細節出發,從人和事出發,揭示了這個時代的許多秘密。對這個財富和意志都在無限膨脹的國家來說,那些爆發性出現的地標城市和區域,就是它的意志突破點。


▲吳曉波提到一件往事,當年,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外,還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然,地標也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是一個歷史概念。《地標70年》反覆強調的正是這一點,它講述了這些地標的過去現在將來,也帶出了時代變遷。


這也正是布羅代爾的另外一個觀點,我們在審看歷史的時候,必須要拉長時間線,在足夠長的時間線索裡,去討論一個事物的興衰,去判斷事物的因果。

而最難得的是,當你站在足夠的高度,在足夠長的時間線上觀看這個過程的時候,會滋長和培育出一份達觀的態度,而達觀,正是我們這個憂患重重的民族,在幾千年裡最缺乏的東西。所以,地標除了是個地理概念、歷史概念之外,也是一個精神概念。


▲深南大道的規劃者,非常有眼光,幾十年前,他們就把這條路的寬度規劃為50米。


而承載精神的,永遠是人。這些地標電影、地標紀錄片的主角,貌似是城市,但城市的主角,依然是人。人,才是地標裡最堅實的部分。

在《地標70年》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這些地標城市、地標區域,是勞動地集中地、智慧集中地,資本和利益集中地,它熔煉了金錢、資源、科技和商業,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對人的熔煉,當一個人來到這些地標城市,就意味著TA的生命被更新了。TA得接受新思想,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順應新的節奏,搭建新的生態圈。



▲年輕創業者說,來到大城市,都是白手起家,全憑一點點的積累。


在《地標70年》裡,出現了很多創業者,從華強北的小老闆,景德鎮的藝術青年,到橫店的橫漂,乃至杭州的網際網路創業大咖,他們都在被夢想、欲望驅使,離開家鄉,或者離開原來所在的安全的處境,投身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地標,他們的生命被一次次重組,變成全新的生命。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勞動、智慧、資本、人,在發生著全新的變化,就連這些地標城市本身,也在發生新的變化,就像吳曉波觀察到的杭州「被一把火點燃」。


▲景德鎮,兩兄弟的陶藝工坊。哥哥負責創作,弟弟負責市場。


每一個地標,和地標裡的人,不斷匯聚、變化、熔煉的過程,就隱藏著時代的最大秘密。

作家綠妖,曾經在年少時來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了許多年,多年後,她寫了許多關於北京的小說,也寫了一篇和北京有關的自傳體散文,在這篇散文末尾,她寫下這樣的句子:

「誰曾在年輕時到過一座大城,奮身躍入萬千生命熱望匯成的熱氣蒸騰,與生活短兵相接……拆毀有時,被大城之煉丹爐銷骨毀形,你摧毀之前封閉孤寂少年,而融入更龐大幻覺之中;建造有時,你從幻覺中尋回自己,猶如巖石上開鑿羊道,一刀一刀塑出自己最初輪廓。你遲早會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樂,與這座城市輕輕共振,如此悠揚,如此明亮。誰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將終身懷念這段旋律。」

而這一場以地標城市、地標地區為核心的城市文明系統的熔煉和升級,正在演變為現代新神話,讓我們在未來某一天,進行講述和回憶。只有那些能夠拉出時代K線圖的人,才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而那些地標,就是這張K線圖上一個又一個節點。


相關焦點

  • 那些身價上百億、上千億的富豪,他們的錢,都「花」去哪裡了?
    如今,就連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注重家庭收入分配,將更多的錢花在「刀刃上」,通過合理化的投資,來增加家庭資產。而由於不少人的思想還比較保守,當手頭有點錢的時候,不會都花出去,或是都用來投資,而是會將一部分錢存起來。
  • 大家都在叫「錢難賺」,如今錢都跑到哪裡去了
    大家都在叫「錢難賺」,如今錢都跑到哪裡去了又到年底了,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今年你賺了多少錢?大家都在努力尋找賺錢的方式,早日實現財富自由的夢想,可現實的情況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又能有幾個人能做到真正的財富自由呢?
  • 去寺廟旅遊的遊客,捐的香火錢後來都去了哪裡?看完你就懂了
    佛教傳入我國後,對人們產生了極深的影響,也融入了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眾所周知,寺僧每天吃齋念佛,對金錢等身外之物不感興趣, 寺廟裡有「功德箱」,來往寺廟的遊客為修理福特捐獻給寺廟的話,寺廟的錢最終會流向哪裡呢?
  • 超大型望遠鏡捕捉流向地球的氫氣的信號,發現新生行星PDS 70c
    天文學家直接探測新生行星,距離我們370光年遠的系統中的嬰兒行星聚集在一起,揭示了土星和木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早期生活。PDS 70隻有500萬歲,是恆星中的嬰兒。但它的新生行星仍在形成過程中-現在,天文學家已將這一過程付諸實踐。
  • 李白一生很少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遊山玩水,錢從哪裡來?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李白能夠成為一代詩仙,和他多年遊歷山川,寄情山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作為大唐骨灰級驢友,李白的雲遊經歷堪稱豐富。年輕時的李白好劍術,喜任俠,酷愛山水,十五六歲的時候,便仗劍出遊,往來於旁郡。他上峨眉,下渝州,出江油,遊劍閣。短短數年時間,他已經是遊遍了巴蜀大地。二十四歲時,李白不滿受困於蜀中,提起手中長劍,開始「辭親遠遊」。
  • 全球資金流向正發生重大轉折,這幾個地方突然升溫
    但2017年變了。從2016年第二季度到2017年第二季度這一年間,全球資金流入最多的五個目的地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香港。其中,美國盤子大,對金錢的吸引力和對人口的吸引力一樣,依然是第一大目的地。但注意,曾經最受資本歡迎的北美市場裡只剩下了美國,其餘的四個區域都來自歐洲和亞洲。
  • 最多最好的錢,往往流向最不需要它的人那裡-虎嗅網
    深圳特區三十周年,表彰了三十位傑出人物,其中兩位和房地產相關:深房集團的原總經理駱錦星,與萬科的董事會主席王石。2020 年,人們發現,在特區 「四十年四十人」 的名單裡,地產商的名字已不見蹤影。十年時間,鬥轉星移,有的人乘風破浪,有的人蟄伏轉型,而有的人終於搶上了一千多萬的剛需房。
  • 社會上的財富和資金,正在流向這個部門
    歡迎訂閱道哥最新的專欄課程《家庭資產配置:選最好的》,與道哥一起觸摸中國最優質的家庭資產的呼吸和心跳!當談到全社會的財富,可能你關注的是股票價格,他關注的是房產價格。實際上,對於具體家庭來說,這都是咱們的家庭財富。那麼放眼整個社會,財富是如何流動的呢?整個社會上的錢都到哪兒去了?今天我們用數字來回答這個問題。
  • 錢都是去哪裡了?現在才明白為什麼負債的人越來越多了
    關於錢去哪裡了?為什麼越打工越窮?這些問題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搞不懂,摸不透的,至今依舊有很多人都找不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自己賺的錢都去哪裡了,怎麼負債金額持續加大。 為何負債的人越來越多呢?
  • 中國老年人的錢都去哪裡了?
    來源:小白讀財經一、中國養老金領取人數趨勢據新華網報導,截至2019年8月,中國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人數超過1.8億,其中城鄉居民1.16億人,離退休人員0.7億。隨著時間的增長,中國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會逐漸增加。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報告,中國老年人口將會逐步增加,203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達到3.7億,到2050年左右,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5億人,這也意味著未來30年時間,中國的養老市場會快速增長。
  • 近些年來青海湖在不斷擴大,會不會有一天衝出大山流向海洋?
    在青海湖湖濱地區進行了鑽探,鑽探深度155米,取得了較深位置的巖層樣本,根據測定結果,表明青海湖在約50萬年以前就已經成湖了,50萬年前是最晚的時間。既然說青海湖是斷陷湖,那就需要搞清楚這個青海湖盆地是何時形成的。因為成湖之前,地面首先得凹陷成盆地,然後久而久之,四周的河流匯聚於此,形成湖泊。
  • 男人的心在哪裡 ,錢就花在哪裡,聰明女人記好了!
    一個男人,願意把自己的錢拿給你,願意讓你在愛情裡感覺幸福,在自己的能力裡,滿足你的願望,這就是愛你。  男人---「心在哪裡 錢便在哪裡。」感覺是真道理!呵呵女人,記住,不肯為你花錢的男人,他絕對不愛你。
  • 向美國裸捐70億,揚言中國不缺錢和自己無關,現今富豪想回國了
    國家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競爭,不處處為祖國著想,賺了錢之後給外國 捐款,這肯定是和我們傳統的價值觀不一樣,比如說像京東的劉強東,賺了錢之後回饋家鄉,為家鄉修路,為家鄉民眾造福,得到國人普遍讚美,自己的事業更是一路上升。今天我們談的這位名人,就是中國曾經的首富,年齡僅31歲,在04年的時候他開創的上海盛大網絡公司在當時的市值就達到65億人民幣,堪稱青年才俊。
  • 影視"巨"作的錢都花哪裡了?
    一時間親朋好友們都相互推薦,這部豆瓣評分8.9分的熱播劇居然只有12集!!!這還是國產劇嗎?近些年來,國產電視劇發展迅速,不論是大製作的上星電視劇還是小成本的網劇,都是遍地開花,然而迅速發展的結果就是質量參差不齊。數量很多,製作成本很高,但是口碑撲街。有網友製作了一個9分電視劇排行榜,引起圈內人大討論,大部分網友都認為,&34;。上榜的國產劇僅有7部,最近的一部電視劇也在2015年播放,現在都2020年了,難道近些年拍的電視劇都是假的嗎?
  • 70年來,中國青年都是咋奮鬥的
    然而,不同時代,人的認識水平、教育程度、品質高低不同,對「奮鬥」這一價值理想的理解也就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由此影響奮鬥過程中的精神狀態,我們姑且稱之為「奮鬥氣質」。建國70年了,社會變化翻天覆地,人長了一茬又一茬,青年人也一直在奮鬥,然而一樣的奮鬥中藏著不一樣的意蘊。對於舊中國的積貧積弱,今天的人們只能通過文藝作品去感受了。如果要用幾個詞語來描述,可能就是軍閥割據、兵荒馬亂、動蕩不安、饑寒交迫。
  • 老百姓沒錢消費,企業也不賺錢,12億人的錢被這些人「拿走」?
    對此自然有人好奇,社會中的錢都流向哪裡了呢?就像以前大家都認為進廠上班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很多人「搶著」想要進廠上班,而現在願意進廠上班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很多人甚至認為沒能力才會進廠上班。即便每個月的工資比不少白領都要高,也依舊吸引不到年輕人。
  • 《中國金融》70年70人特別談|朱元樑談農業政策性金融工作
    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
  • 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人的高低層次,不在財富地位,而在格局和修養。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在這三件事情上浪費時間。 人也是一樣。 被欲望拿捏,只能失去自由,任人擺布。 欲望,是枷鎖,是負累。 莊子說:你看痴迷財貨的人,整天擔驚受怕,生怕有一天自己的錢沒了,整日貪婪無度,生怕自己的錢少了。 這樣的日子,物質再富足,又有什麼意思呢?
  • 《科技的力量》 全景記錄中國科技70年不朽傳奇
    全景記錄中國科技70年櫛風沐雨艱辛歷程的系列紀錄片《科技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科技檔案》,5月1日至3日晚將在湖南金鷹紀實衛視播出。紀錄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科技檔案所記錄的科技發展脈絡為線索,從真實人物故事切入,以小見大,講述幾代科技工作者銳意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故事,展示科技進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國智慧對世界科技發展做出的貢獻。
  • 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一年頂十年》的作者剽悍一隻貓在書中提到: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花錢和不花錢,心態是很不一樣的。花了錢,用戶會更重視,參與度往往會更高。沒花錢,用戶一開始可能會很熱情,但這種熱情涼起來也挺快的。 對於以上這段話,最近自己也是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