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古往今來最為出名的詩人,毫筆一揮,恍如謫仙入世;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李白能夠成為一代詩仙,和他多年遊歷山川,寄情山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作為大唐骨灰級驢友,李白的雲遊經歷堪稱豐富。
年輕時的李白好劍術,喜任俠,酷愛山水,十五六歲的時候,便仗劍出遊,往來於旁郡。他上峨眉,下渝州,出江油,遊劍閣。短短數年時間,他已經是遊遍了巴蜀大地。
二十四歲時,李白不滿受困於蜀中,提起手中長劍,開始「辭親遠遊」。李白沿著長江順流而下,一路向東,出渝州,下維揚,笑傲江湖。《渡荊門送別》中那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其實就是李白仗劍遠遊的一個真實寫照。
此後的時間裡,李白去了不少地方,大江南北,隨處可見其「足跡」。他曾在江夏和孟浩然對飲,於開封於元丹丘論道,往長安請賀知章薦詩,回洛陽陪杜甫睡覺。黃鶴樓、敬亭山、廬山、鳳凰臺、無相寺,到處都是李白的痕跡。
當然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歡寄情於山水,有事沒事兒就要出去遊歷一番,看看這天下的名山大川,增長一下閱歷。杜甫當初年輕的時候,也曾漫遊吳越,遍觀齊趙,享受了幾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甚至還一度與自家偶像李白同遊,吟詩作對,抵足而眠,好不快活。
但是,出遊是要花錢的,哪怕只是窮遊,這一路上的吃住都是要花不少錢的。杜甫當初之所以能夠四處漫遊,乃是因為家境還算可以,畢竟杜甫父親好歹是個當官的,其母親崔氏也出自當地豪門,完全就是官二代加富二代。後來杜甫家道中落,再加上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可就沒那閒心旅遊了。畢竟就憑他那四處打零工的微薄俸祿,養家都不夠,更不要說詩和遠方了。
更為關鍵的是,李白這個人出遊,還不是簡單的遊山玩水。李白有俠士之風,一路上行俠仗義,廣交朋友。看到順眼的,免不了要擺個宴席;看到可憐的,又是撒錢接濟。當初李白出蜀地,東遊淮揚,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萬。
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這樣寫道: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那麼問題來了,李白出遊的錢的從哪裡來,要知道人家杜甫後來四處給人家當幕僚,好歹有份兒工作,而李白這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沒上過什麼班,他哪裡來的錢出去旅遊?
關於李白的收入問題,其實要分時間段來看。年輕時侯的李白,自然是和杜甫一樣,依靠家裡接濟。關於李白的家世背景,歷史上的記載其實比較模糊,即使是李白自己,也很少談及。有說法稱他們家是唐宗室後裔,因罪出逃西域,而後遷居蜀中。還有說法認為他們是蜀地望族,因為隱居避世而不為人所知。
當然了,這些都不影響李白的商人身份。比如陳寅恪先生認為,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因罪竄謫的胡商。郭沫若先生對此雖然表示反對,但卻認定李客是一位富商。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李客的生意做得很大,遍及整個長江流域,甚至於在吳楚之地都還有他們李家的莊口。
在李白那個時代,明明長安洛陽才是天下讀書人的神往之地,而李白卻選擇出蜀順江而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家的產業,能夠在錢財上給予接濟。不然三十萬金,李白怎麼能帶出門?
商人的出身,給予了李白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時也導致了他揮金如土的行為。李白有大才,更有大志,不然他也寫不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樣的句子。而像「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這樣的句子,更是證明了李白是有遠大政治抱負的。
但是,李白商人的出身限制了他的發展,無法參加科舉,《唐六典》裡面有過規定:
來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
意思很簡單,就是罪犯和工商子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在李白那個時代,原本科舉入仕是他實現抱負的最好渠道,畢竟才氣擺在那裡。但是因為身份問題,這條路被阻斷了,李白想要追求理想,那就得另尋他路。
所以我們看到李白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離開家鄉,辭親遠遊。他此去不僅僅是要增長見識閱歷,更是要尋求機會。他之所以一路上揮金如土,一方面是樂善好施的性格使然,一方面則是需要上下打點,打通門路。總之,李白一為功名,而為交友,瘋狂撒錢。
而這些錢財的來源,自然不是李白憑空中彩票得來的。他年紀輕輕,一沒工作,二沒事業,如果不是家裡拿錢,錢從哪裡來?李白「五歲通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在古代,那麼小就能開始讀書那麼多書的,家底不會差到哪裡去。
當然了,李白也不是一直啃老,或許是因為家道中落;或是因為常年在外生活,非家族嫡系,李白的錢越花越少。他在自己的詩《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以至於後來吳指南去世,李白只能將其草草下葬,數年後來遷墳,也都還是借錢。
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
此外,李白的功名之路也走得非常不順,下江東數年,訪便各地,無人徵召舉薦。此時的李白屬於要錢沒錢,要工作沒工作,生活逐漸落魄。
不過,李白並沒有落魄太久。公元727年,27歲的李白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入贅許家。與此同時,李白也算是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其實當時的許家已經不是什麼大家族了,許圉師雖然官至宰相,但晚年仕途並不順利,家道中落。不過或說回來,畢竟是出過宰相的家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此時的李白或許過不上什麼富家子弟的生活,但至少也是無憂。
解決了生計問題之後,李白又開始了自己的追求功名之路,接觸了不少朝中人事。比如當地的長史裴寬,有《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這篇文章算是李白的前半生自傳。再比如於終南山尋玉真公主,寫下《玉真仙人詞》明志,甚至還一度跑到長安當起了京城漂。此外還拜訪過不少的王公大臣,但都收效甚微。
而在這個過程中,李白的花費自然也不會低,如果不是許家支持,估計路費都不夠。
後來妻子許氏去世,李白也沒法兒繼續啃老了,只能帶著兒女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不過李白運氣不錯,其多年寫的《玉真仙人詞》終於被呈到了玉真公主手中,得到了賞識。
李白奉詔入京,隨後待詔翰林,在唐玄宗身邊當起了藝術顧問。苦求功名二十載,最終時來運轉,鹹魚翻身,李白自然是意氣風發,由此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段時間的李白,著實是火了一把,讓貴妃研磨,令力士脫靴,連當朝宰相賀知章都成了他的鐵桿迷弟,呼為謫仙。不誇張的講,此時的李白就是長安第一偶像,吃飯都有人搶著買單,根本不愁吃喝。此外,作為皇帝坐下的御用文人,李白時長還能得到賞賜。
比如在《松窗雜錄》中就有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當初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在興慶池賞牡丹花,想烘託下氣氛,於是找到歌唱家李龜年唱曲。但是有覺得老歌聽著沒意思,想要聽聽新詞。於是讓李白填一首。而李白當時趁著酒勁,寫下傳世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唐玄宗很滿意,賞金百兩,錦百端。
當然了,或許是因為恃才自傲,得罪了權貴,遭人誹謗;又或許是壯志難抒,畢竟官場齷蹉,唐玄宗只把他當做御用文人。所以李白最終離開了長安城,再度流浪。不過此時的李白也不算窮,走的時候還是有一筆遣散費的,畢竟《草堂集序》說的是「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
雖說具體金額不知多少,但皇帝的手筆,應該不會太小氣。正是因為有這麼一筆遣散費,李白才能在出長安之後,帶著杜甫一起玩兒。
後來李白帶著杜甫來到宋州,又結識了同樣懷才不遇的大詩人高適,於梁園懷古,題詩於白壁之上,宗楚客孫女宗煜獵見心喜,千金買壁,自此與李白結緣。宗煜的出現不僅僅是讓年知天命的李白重新煥發第二春,更是為他解決了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宗煜的爺爺宗楚客同樣是當過宰相的人,雖然後來因罪貶謫,慘遭流放,但是宗氏一族依然還是有些底蘊,不然宗煜也做不出豪擲千金的事情來。
此外,李白因為入永王李璘帳下當幕僚,遭受李璘牽連,獲罪入獄。宗煜為其奔走營救,最終幫助李白免去一死。當初李白犯的可是謀反重罪,如果宗煜沒有些關係背景,是很難救下他的。
當然了,李白也不光是啃老丈人,靠老婆,他還有朋友。李白作為一代偶像,身邊鐵粉迷弟一大堆,連杜甫都是李白的小迷弟。其中最厲害的還是那個叫汪倫山歌小王子,這貨可可不是什麼普通人,而是一個土豪。當初李白之所以寫詩給汪倫,還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那是因為汪倫確實對他很好,不僅款待其數日,還送了李白八匹名馬,十端官錦,把李白感動得不行。
"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隨園詩話補遺》
此外李白這個人,性格豪爽,出手大方,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高適、賀知章、元丹丘、崔渙等等。這些人可都不是簡單人物,高適是比李白還能花錢的資深驢友,賀知章是當朝宰相,元丹丘是道教大佬,崔渙是官宦子弟,基本上都不缺錢。而他們也沒少在李白落魄時接濟幫助他。
比如孟浩然在李白散盡三十萬金之後,不僅請他吃飯,還給李白介紹了許氏這麼一個富貴千金。而元丹丘則是在李白喪妻,旅居東魯之時,一直給予其各方面的幫助。不僅收留李白隱居,還把李白的作品送到了玉真公主手裡,幫助李白鹹魚翻身。至於崔渙,當初李白下獄,他可沒少幫忙。
所以,總的來說,李白收入主要是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富商父親,權貴孫女,至尊天子,慷慨朋友,熱情粉絲。有著這些人賞飯吃,不工作也不差錢。
不過,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李白的一生其實並不是太順利。縱觀李白的一生,可謂是真正的豪無門路,雖然他天資橫溢,鬥酒詩百篇。但沒有哪一個官員願意提攜一個商人子弟。
他散盡千金,只為求得一表現自己,能夠大顯身手的機會,可是到頭來確只得到了一個替人寫詩的活計。這才是真正的毫無希望,他在這條路的上線已經從他一出生就鎖死了。他雖然有過揮金如土的日子,更有仗劍遠遊的經歷。但是在許多時間裡,李白其實也很落魄,而且悽苦。我們以為李白寄情於山水,確怎知他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後才寄情於山水。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當初東遊淮揚,連好友遷墳的錢都沒有;後來旅居東魯,花錢還得看女朋友的臉色;漂泊長安,更是孤苦無依。最慘的是永王之亂後,獲罪下獄的李白雖然免去一死,但出來時已經是一貧如洗。再加上此時李白已經年過花甲,體弱多病,只能是依靠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庇佑。最終,李白病逝於當塗,一代詩仙的傳奇一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