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出生在唐代劍南道綿州昌明青蓮鄉,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這是一個山水環繞的風水寶地。關於李白的出生地,經過許多專家考證,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李白自稱「青蓮居士」,也佐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
大部分文獻都以「家世不詳」來概括李白的出身背景,實際上,自中唐以來,一直到現當代,許多學者對考證李白的家世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們從眾多歷史文獻中一點一點比較和分析,逐漸為大家還原出一個具有立體感的李白。
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在《李白與杜甫》一書裡交代過李白的家世,他指出:李白父親名叫李客,是活躍在巴蜀一帶的富商,同時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俠客和隱士。並且,李家的人丁非常興旺,李白有11個哥哥,李白因為是李家第12個男孩,因此,他也被稱作「李十二」。
在當時,李家的商業規模和經濟實力相當顯赫,在長江上遊和中遊分別開設了一個莊口,莊口類似於現代的物資交流中心,是集散貨、銷售和批發貨物的商貿場所。
李家開設莊口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把巴蜀一帶的產品,比如,蜀錦、蜀繡、竹雕等特產運往吳楚等地銷售,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吳楚一帶的產物,比如,茶葉、絲綢、瓷器等特產運銷到巴蜀。
據說,李白家族在輝煌時期,家產十分雄厚,可以媲美巴蜀一帶的另一個豪門——武家,也就是武則天的家族。
從李白家世可以看出,李白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家裡從不缺錢花,並且,他是兄弟中年齡最小的,上邊有11個兄長替李家做頂梁柱,因此,家族的任何事情,完全用不著李白去操心,他在青春年少時,除過遊山玩水,似乎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出生在富貴之家,李白在小時候有任何願望,他父親都可以滿足他。李客早年忙於經商,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所以,他對小兒子李白寄託了很大希望,從5歲開始,李客就為李白聘請了私人教師,專門來教授李白讀書識字。
李白由於天分很高,在學習上的進步非常神速,差不多是一年一個臺階,到15歲時,他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他的私人教師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已經無法再教李白,於是,他就給李白建議,應該離開家鄉,去拜訪更有名的老師來學習。
從15歲離家出走之前,李白還學習了3年劍術,相傳拜在了盛唐第一劍客裴旻門下,但沒有確切證據。李白學習劍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學一些基本武功,以便將來行走江湖時防身之用。二是李白打算學好一身功夫後,在將來可以保護李家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因為李家是當地的豪門富戶,經常有大盜、山匪打他們家的主意,李家不得不長期僱傭一些會武功的江湖人士做保鏢,李白正是看到這些狀況後,認為自己已經是男子漢,應該為保護家產和家人貢獻一份力量,所以,就學了劍術。
李白曾寫過一首著名的五言古詩《俠客行》,前四句為: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據著名學者、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先生在《李白縱橫探》裡說,詩句裡的「趙客」應該是李客,是李白向父親的致敬和讚美。李白擔心使用父親真名會引起麻煩,就託用了「趙客」。
受父親影響,李白從18歲開始,隱居在距離家鄉不遠的大匡山,一邊跟隨幾名高人讀書、練劍,一邊潛心悟道。這樣的日子過了6年後,李白認為自己學有所成,準備下山。
於是,在724年,23歲的李白正式踏上江湖,開啟了遊山玩水之路。
一些人會覺得納悶,像李白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為何不去參加科舉考試,謀取一個一官半職,在仕途上大顯身手呢?
實際上,不是李白不想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因為他沒有資格。
唐朝是一個看重出身背景的朝代,按照「士農工商」進行等級排位,商人的地位在古代眾多行業裡排在末位,地位很低,並且,朝廷明確規定,商人以及商人的子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所以,想通過科舉考試來進入仕途,李白沒有資格。
但是,李白自小擁有雄心壯志,科舉考試的大門向他關閉後,他只有依靠其他途徑來進入仕途了。否則,對他這樣一名七尺男兒來說,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話,精神上是十分苦悶的。
李白的做法就是結識朝廷中的高官,甚至不惜降低姿態做上門女婿。他一生總共經歷了四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和第四次婚姻都屬於「倒插門」。
26歲時,李白第一次結婚,首任妻子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據歷史記載,是由著名詩人孟浩然促進這門姻緣的。李白跟許氏共同生活了10年左右,這段婚姻最後以許氏病逝而告終。
李白第四任妻子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當時,李白已經50歲,而宗氏才20歲。
兩人年齡相差很大,身份差距也很大,並且,此時的李白,因為長期揮霍無度,導致生活捉襟見肘,宗氏之所以能看上李白,一是因為她跟李白有共同信仰,也是一名狂熱的道教徒。二是宗氏非常仰慕李白的才華。所以,他們衝破了許多世俗觀念,結為伉儷。
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李白已經走到人生晚年,在生活上相當悽慘,根本原因是他參加了永王李麟的「東巡」,永王兵敗後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妻子宗氏為營救他,四處打點關係,幾乎花去了家中所有錢財,李白才被赦免,一下子讓他們的殷實之家即刻陷入一貧如洗的境地。
762年春,李白患上重病,預感到自己不久要離開人世,為了不連累妻子,他就逼迫妻子宗氏去廬山做尼姑,他則帶上自己的一沓詩稿,準備南下到金陵城去投靠自己的堂叔李陽冰,想請求堂叔為他出版詩集,因為在此時,李白太窮了,家裡已經揭不開鍋,根本湊不出出版詩集的費用。本年夏季,當李白把自己詩稿親手交到李陽冰手裡後,他一下子覺得了無牽掛,寫完絕筆詩《臨終歌》不久,他便與世長辭。
通過簡單了解李白的一生,可以發現,李白除過在742——743年做過一年多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領取過一些俸祿之外,在人生其它時間,他幾乎沒有做過任何工作,他的所有花費,實際上全是依賴自家的家底非常雄厚,他才可以長期不缺錢花,用不著去工作。如果他的父親不是富商,李白恐怕很早就得自謀出路、自力更生了。
但是,李白並不是一名揮霍無度的公子哥,他更像一名扶危濟困的俠客,他的大部分錢財實際上都接濟了朋友,以及那些素不相識的窮人。錢的主要去向李白在他的散文《上安州裴長史書》裡有明確交代: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可見,正是李白古道熱腸,他的錢財才會散得特別快。從側面也能看出,李白的家底確實很豐厚。
李白為人豪爽仗義,喜歡結交朋友,這些性格特徵完全能從他那些豪放大氣的詩歌中看出來。每當哪個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李白都會伸出援助之手。跟所有朋友一起吃飯、喝酒、遊山玩水時,李白從來都會搶著買單。
因此,李白縱使非常有錢,他的家底再豐厚,也經不住他到處散錢,到處用錢助人為樂。他在晚年生活窮困潦倒,跟他前半生沒有規劃好如何花錢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