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地標70年》勾勒中國經濟地理肖像

2020-11-17 人民網貴州站

  由財經作家吳曉波與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合作發起的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以腳步丈量中國經濟地標,用談話觸及世間人生百態,探尋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浪潮興衰與時代沉浮。節目甫一上線,豆瓣評分高達8分,播放至今,在西瓜視頻的點擊已突破1億。

  從深南大道、中關村,到杭州夢想小鎮、東陽橫店、景德鎮……《地標70年》深入12個標誌性的經濟地標進行深度尋訪,以普通人訪談記敘推演著新中國在70年間的發展巨變。

  在杭州,吳曉波走進了「四季青」。這座成立於1989年的老牌服裝批發市場如今依舊門面林立,但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店主們已很少坐在門口攬客,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面前用支架立起的好幾部手機,和一支用來收音的話筒。既是店主也是主播,在電商的衝擊之下,這裡的人們積極求新求變。趙秋楓就是其中的一員,她從小跟隨母親在「四季青」長大,見證了這裡實體經濟最為繁盛的時期。而現在,除了繼續守護著媽媽的店面,每天在網上直播六七個小時,藉助「直播帶貨」每天賣出二三百件服裝,更是趙秋楓的日常。

  電商經濟改變了杭州,而年輕工匠們的到來則讓綿延千年的「中國工藝」地標景德鎮,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放棄創業公司,選擇來到景德鎮重新開始,冉祥飛運用已有千年歷史的玲瓏瓷「透光」工藝,設計出一套極具現代美學的水壺水杯。不用掀開蓋子,透過玲瓏眼就可以看見壺中水位,隨時可以幫客人加水。原本的裝飾工藝在與功能化理念碰撞之後,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將國人的審美和待客之道傳承。

  曾經,年輕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去更大的世界闖蕩,而今隨著中國經濟的深入發展,像景德鎮這樣獨具文化特色的城鎮,則重新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據「景漂景歸人才服務局」統計,景德鎮已匯聚3萬年輕「景漂」,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匠人走進這片土地學藝,又帶著技藝遠播。

  在眾多記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文藝作品中,《地標70年》以經濟地理為切入點,將經濟的飛速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巨變,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在地人」娓娓道來。無數的趙秋楓、冉祥飛們,如同一個個像素點,共同勾勒出了新中國的經濟地理肖像。

  小人物塑造大時代。《地標70年》將「山河過往,以步丈量」確立為節目的價值核心,如實地記錄屬於這12座地標70年的記憶,同時也折射出巨變中的千面中國。(孟 遙)

(責編:羅彬月(實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地標70年》圓滿收官,城市故事牽動過億流量
    ,首部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圓滿收官。在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中,吳曉波將自己重新走訪12個地標的觀察,通過《地標70年》這檔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檔深度紀錄片播出至今,播放量超過1.4億,周邊的短視頻播放量也達到了838億。片中當地的發展歷史,與如今在這些地方生活人群的真實故事交織,勾勒出12個地標鮮活的時代記憶,也喚起了觀眾對自身與國家發展的一些思考。節目收官後有網友留言:「吳老師您慢些走,多多體會,多多分享」。
  • 《地標70年》收官,這個民族品牌借勢煥發新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很多改變歷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已被鐫刻在了每個城市地標的深遠記憶中。近日,由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及吳曉波頻道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正式收官。
  • 《地標70年》 古都西安與寶珀的不期而遇
    (原標題:《地標70年》 古都西安與寶珀的不期而遇) 「70」是2019
  • 西安,中國下一個文化復興的物理起點 | 地標70年
    點擊圖片▲觀看節目《地標70年》,用經濟地理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城市地標與這個國家的生動關係
  • 吳曉波頻道2019視頻節目《地標70年》發布啦
    7月16日,我們在西瓜視頻營銷峰會活動上,正式發布《地標70年》,這是吳曉波老師繼《吳曉波頻道》《十年二十人》後,又一誠心力作。
  • 70年時間,中國的錢和人都流向了哪裡?
    地標是什麼?百科的解釋是,地標是戶外廣告的特殊名詞,是指每個城市的標誌性區域或地點,或者能夠充分體現該城市(地區)風貌及發展建設的區域。在吳曉波和西瓜視頻合作的國內首檔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中,卻給了地標一個全新的含義。
  • 798,北京對世界的藝術性問候 | 地標70年
    《地標70年》,用經濟地理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城市地標與這個國家的生動關係。  我們在中國地圖上找到12個地點,用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呈現它們與這個國家的生動關係,每周五20:00在西瓜視頻更新,第十集《北京798》已上線,播放量已達1151萬,歡迎觀看。  在廢墟裡走出荒蕪,在藝術上重構當代。
  • 《天罰》紀錄片入選《2016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世界紀錄片主要頻道相繼換帥,面臨變革;中國紀錄片頻道上星格局基本完成。《報告》顯示,2015年世界紀錄片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公共體制面臨困境,商業體制面臨改革。英國BBC、日本NHK、美國探索與國家地理頻道相繼換帥,進入改革調整期。
  • 地標品牌專題丨開篇:關於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自2004年率先開啟農業品牌化研究以來,胡曉雲老師及團隊成員十多年來一直持續開展地標品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2019年,胡老師受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託,開展「中國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化研究課題」。
  • 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 看「理想照耀中國」!
    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西安迎來了一場屬於紀錄片人而又不僅僅屬於紀錄片人的盛會。12月13日上午,西安廣播電視臺石榴花劇場內外滿是一片忙碌、熱鬧的景象。「理想照耀中國」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開幕式正在這裡舉行。
  • 邁向主流敘事的「大國情懷」 ——2019年中國紀錄片創作綜述
    「獻禮片」內容豐富,題材多元,既有從國家高度、歷史層面講述新中國風雨兼程偉大曆程的大事件,又有從微觀視角表現國家發展過程中普通老百姓的「小確幸」,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輝煌成就。24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以詳盡的史料生動講述了中國70年來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和成就,在該片中許多資料首次公布,僅檢索資料總時長就達2萬分鐘以上,播出後在觀眾和網民中迅速引起了高度關注,平均收視率為1%,平均收視份額為3.5%,創造了近年來文獻紀錄片收視的新紀錄,微博話題的閱讀量超過1.4億,討論量超過了1.5萬。
  • 中美合作紀錄片《鳥瞰中國》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陳君)中國五洲傳播中心23日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在北京舉行「華彩中國」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鳥瞰中國》播映典禮活動。  紀錄片《鳥瞰中國》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與五洲傳播中心等公司聯合製作的高清系列片。
  • 從中歐地標協定探秘歐盟地理標誌保護
    根據歐洲理事會發布的公告,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確保來自歐盟和中國的各100個地理標誌產品在對方市場上得到保護,從而確保雙方相互尊重對方的優良農業傳統。 《中國智慧財產權報》報導,從2011年中歐開啟地理標誌協定談判,到2019年10月談判結束,8年間,中歐雙方經過多次談判和磋商,最終達成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協定。
  • 導演張端陽詮釋祖國地理紀錄片《飛躍中國》
    影片《飛躍中國》是以載人真升機搭載攝影機進行航空拍攝,通過鳥瞰的視角展現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的偉大以及壯美,藉由特質的4D動感座椅以及大型球形屏幕模擬出真實的飛行體驗,讓觀看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 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將在CCTV-10《地理·中國》播出
    CCTV-10《地理·中國》即將播出2020年11月9日-11日,央視科教頻道將在每天17時27分播出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據悉,自今年初,《地理·中國》欄目組在大興安嶺地區進行拍攝,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打磨,製作出專屬大興安嶺的紀錄片。CCTV-10《地理·中國》屬科普類電視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
  • 俄羅斯獻禮紀錄片《重生》火了 中國70年前後變化令世界欽佩
    《重生——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在央視播出畫面海外網10月10日電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一部名為《重生——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放的片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而是此前從未對外播出過的畫面。」《俄羅斯報》刊文稱,這些珍貴片段是由一個來自蘇聯的攝影團隊拍攝的。1949年,史達林派了十幾位攝像師前往中國,見證和記錄這個新的共產主義國家誕生。因此,該紀錄片副標題為「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
  • 央視《地理中國》走進永嘉楠溪江拍攝紀錄片
    近日,中央廣播總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再次走進永嘉楠溪江開展為期半個月的取景拍攝,並將製作成五集專題紀錄片,通過節目向全國觀眾展示永嘉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以及民風民俗。
  • 明日開播|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將在CCTV-10《地理·中國》播出
    明日開播|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將在CCTV-10《地理·中國》播出 2020-11-09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地理中國》欄目組來平天湖風景區拍攝紀錄片
    安徽網池州消息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地理中國》欄目組來平天湖風景區拍攝紀錄片。央視《地理中國》來池州拍攝紀錄片活動是主題為「迎客長三角康養在池州」長三角康養旅遊嘉年華暨池州養生「硒」遊季系列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 甘肅經濟雖落後,但地標卻「聞名世界」,第四個還是國家機密
    旅遊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讓我們瀏覽祖國的萬千山河,也可以讓我們體驗世間的美好,如今的中國速度足以讓世界為之震撼。祖國也將乘著中國速度走向世界之巔。甘肅科技館非常大,當年投資2.7億元,這棟建築非常重要,是一個公共福利設施,自建成以來,它已成為當地的地標,一個劃時代的建築。它不僅是一座地標性建築,而且還是中國文化的寶庫,這裡的壁畫早已為人所知,被譽為世界奇觀之一,無數的人來這裡欣賞這些壁畫,我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洞穴,但沒有這個洞穴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