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且聽我說靈驗 ,道教燒香遵此法,自然有求必應!

2021-02-15 道衍天下

很多人都知道,拜神最重要是心香,但究竟甚麼是心香呢?是否真的完全不用香枝呢?道教以香為信使,藉此把願望傳達上天,故上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而以一支及三支為限,再多也沒意思,其中尤以心香為上。即使手上沒有香枝,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

有一首步虛詞,頭兩句便是「燒香皈太上,稽首禮虛皇」,詞作得很文雅,這兩句話說的就是「燒香磕頭」。記得我剛出家之時,有好長一段時間對這樣「小事」有點「不屑一顧」,好像有點感覺那是俗家人為了求這求那才去幹的,出家人身超物外,心香奉神,沒必要做這些形式。

當時恩師已年逾八旬,每天早上起來必定到每個殿堂每位祖師像前焚香跪拜,一年下來從不間斷。我那時也就在一旁陪著、看著。四年前恩師羽化登真了,出於對他老人家的懷念,我也學著每天早上去燒香磕頭。漸漸地,卻讓我悟出少許道理來;這才了解到何為以香證道。

懂得這些學問,對於我們修行是大有幫助的。古人重祭祀,考慮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夠享受到人間的祭品呢?根據「火性炎上」,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燒香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而來。

我看有以下幾點。

香雲繚繞,騰空供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諸神。有一首《三寶香》說得 好:「願燒道(經、師)寶香,生生常供養。」

所謂「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 說明了這點:道是由心去學的,而心意要借香菸來表達,當香在玉爐內焚燒時,我們的心也隨著香菸吹入黃金殿內,飄至白玉階前。群仙真聖紛紛駕起仙車,旌旅簇擁著下降道場,我們心中的願望也就可以奏達九天之上了。

我們做幽事道場時,又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願亡者悉遙聞」。又謂:「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散花科》中更有:「三炷返魂香」之說:「一炷返魂香,徑通三界 路……」;「再炷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炷返魂香,飄渺通十殿……」

受過戒的老修行都曉得《受持諸品咒》中有「上香時咒:常焚心 香得大清靜」的說法。《踏莎行—詠燒香》,是這麼寫的:「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菸一炷分明是,依時焚爇透崑崙,緣空香泉嫋祥瑞。」

由於香菸有芳香空氣,殺滅病菌的作用,故古來就用作「空氣清新劑」,有瘟疫之時更作為「空氣消毒劑」而大派用場,廣東至今仍有地方保留著每年舞 「火龍」的習俗,就是為了紀念百餘年前一場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們用乾草紮成長長的草龍,上面插滿香,點燃後圍著整個村子繞幾圈,及時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績。

與人祈福 《玄門朝科》中的許多說文,都有「願以此燒香功德,歸流醮信人家,家門迪吉,眷屬平安……」;「願以此燒香功德,歸流醮信人家,觀 頤自樂,御履相歡……」這樣的說法。可見燒香功德,於己於人,都可謂大矣。總結說來,燒香的意義就在於它是神、人、鬼三者溝通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我們 通過燒香,與神、與人、與鬼都結了善緣。故此說:「九天之上,惟道獨尊,萬法之中,焚香為先。」

在《道教文化與生活》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主要做法是:

(1)選三支香,不要斷香。

(2)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誠心。

(5)上香畢,即行叩拜禮。

而任宗權道長在《道教手印研究》中更深入說明:以「燃燈印」燃香,以「大慈印」捧香,以「白鶴訣」插香。

道教敬三炷香,代表供奉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境以及居住於此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點香、捧香、插香,還有不同的口訣、代表一定含義的手印、祈願文、回向詞與之配合,上香之後,還要禮拜磕頭。禮拜,在各個宗教中都存在,動作也大同小異。不過道教還重視禮拜對身體氣脈的作用,認為習禮拜如運動,能舒展人體三百六十個骨節,使全身血脈運轉,每日展午晚三次行之,則會氣血暢通,精神倍增。另外,禮拜還有益於結跏趺坐、修煉內丹等等。

第一次插香,默「玉清諱」(見圖一),插香時默念「唵」心存「心」,並默誦「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持天尊,永脫輪迴」;

圖一

第二次插香,默「上清諱」(見圖二),插香時默念「吽」心存「性」,並默誦「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圖二

第三次插香,默「太清諱」(見圖三),插香時 默念「唎」心存「誠」,並默誦「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圖三

第一炷香,以「玉清印」拈起,天目書「玉清諱」,默咒「初炷真香徑詣玉清宮供養元始天尊」,左手插香入爐中央;

第二炷香,以「上清印」拈起,天目書「上清諱」,默咒「二炷真香徑詣上清宮供養靈寶天尊」,左手插香入爐右方;

第三炷香,以「太清印」拈起,天目書「太清諱」,默咒「三炷真香徑詣太清宮供養道德天尊」,左手插香入爐左方。

上面所說,上香畢即行叩拜禮,這就說到「磕頭」了。

這也相當講究,我們先看看周高德道長在《道教文化與生活》中介紹的拜法:

(1)、站在跪墊前,雙腳站成 「八」字形,兩腳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

(3)、右手離開,左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 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任宗權道長稱此為「大皈依印」)。

(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注意:頭與脊背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 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於上腹部,接著後退半步,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 上而下至上腹部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如上所述,叩拜時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背成「一」字,故傳統認為此乃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注意:乾道跪拜時雙腿分開,而坤道則合攏,所謂「男子跪下一大片,女子跪下一條線」。)  磕頭時也可默念一些祝禱詞,比如「願闔家安康、出入平安;願子孫昌盛、香火綿延;願修真有份、進道無魔」等等。

以上介紹的是基本拜法,看似簡單,其實內涵乾坤。磕頭叩拜,不單是信徒向祖師神明表達敬意、祈求福佑的方式,更是一種道家內功修煉的入門方法。

另外,在我國道教的民間信仰中,還廣泛流傳著利用「觀音靈感香圖譜」或「神傳香譜」進行佔卜的作法,香譜分為24圖、48圖、71圖三種,香譜中的香,採用線香或竹籤香。

這種香譜的具體佔卜法為:首先在神前誠意供香三支,恭請臨壇。三支香要求粗細長短相同,插在香爐中也要一般高。香在燃燒過一段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可能會導致三支香的燃燒速度不一樣,因此其長短也會發生差異。此時,便可根據三支香的構成的形狀,對照圖譜,作出與之相應的說法。比較複雜的還附有香燃後,香灰掉入香爐中時,香灰的形狀。朝向,以及點油燈、蠟燭的火花形狀等等圖譜,並根據其不同的象,作出蘊含不同的徵兆提示。

武當山陳理勝道長有一篇文章,名為《武當山三跪九叩朝拜的養生價值》(發表於《上海道教》2002年第3期),文中指出:

「三跪九叩朝拜是道教祖師結合傳統儒家禮儀,摻入了修身養性,變化氣質的道家思想,使之更加具有可修煉性,在本門派裡,三跪九叩也是太極拳的下手入門功夫。」文中還詳細分析了跪叩禮每個步驟所蘊含之真義,披露了其中內煉的方法,對於我們了解道教內煉文化很有指導意義。

此外在香港道門界,也有一篇《玄門習禮拜儀》,同樣也講得很透徹,茲錄於下:

「夫習禮拜即如運動,能舒展人身三百六十度骨節,使全身血脈流通。行禮之始,必先雙足平立,使氣血調和,神思可定,撮心歸一。繼而雙拳合抱,即『兩儀定位』之 時,口吸一氣後,乃拱手起揖,務使揖不過眉,隨即將氣吐出,然後收拳回抱,即『太極還原』之際,無呼無吸,於剎那間可覺真息無息,真息綿綿也。雙拳回抱 後,再吸一口氣,隨俯身下跪,務以『躬如滿月』,使壓迫肺部,儘量呼出俗氣,至『五體投地』後,便須收貼兩踭,使水火既濟,呼吸調和矣。

起身之時,須待氣足後興,更須徐徐起尾,使坎水還原,離火復位,於是徐徐吐納。工夫雖少,能每日三次,晨午晚行之,自覺精神加倍,血氣暢通。初學者,每骨節聞響,或氣倦筋疲,耐心久習,自然無礙。不過人生精血,下行謂之順,是以有子女之生產,逆行則靈氣貫頂,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也。所結之胎,永永不磨不滅,如下行多則靈漸分散,而苦無窮期矣。初步教以禮拜,實在有益於打坐,結跏煉丹,同此理耳,如其純熟,再教第二步工夫。然非如此便足以成仙,仍須多立世功,廣行善事,永久不斷,自然成真。」

其實,磕頭叩拜就等於一套體操、一套動功,試想一下,如果廟裡供著十尊神像,每天清早每位神前磕三個頭,那不就等於每天都練了十套操、十套功了嗎?只要神清意靜,誠心地燒香禮拜,實在是不亞於閉關打坐,燒茅煉丹的。

現在如果有信徒來問我如何修煉?我會告訴他,燒香磕頭去。

延伸閱讀:

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卷一)

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卷二)

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卷三)

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卷四)

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卷五)

修道入門必讀!天師親自撰寫《崆峒問答》卷一

修道入門必讀!天師親自撰寫《崆峒問答》卷二

修道入門必讀!天師親自撰寫《崆峒問答》卷三

道學入門|道教初學者必看書目之《修道真言》

道學入門|道教初學者必看書目之《玄教大公案》

道學入門|道教初學者必看書目之《棲雲真人盤山語錄》

相關焦點

  • 河南極靈驗的8個寺廟,一半都免費,公交直達適合年後燒香
    每年春節我都會燒個香,不圖別的,只圖一個心安,久而久之,也了解了一些寺廟。如果你想在年後燒香,可以去河南這8個極靈驗的寺廟,分布全省各地,一半都是免費的。考慮到很多都是老年人,所以我選的寺廟都是公交直達,無需自駕前往。第一個:洛陽白馬寺要說河南寺廟中的NO.1,只能是白馬寺了。
  • 去寺廟燒香拜神時,這些「禁忌」需要記住,不可以冒犯!
    隨著歷史的發展,自道教誕生以後,燒香也成為了一種供奉神明的的宗教行為。道教認為香可以聞達十方無極世界,燒香可以溝通天地,是連接凡人與神仙的橋梁,「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在拜神時一般燒三炷香,這是為了祀奉三清尊神,三清是道教神仙體系裡地位最高的三位神明,他們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在點香時,如果遇到明火,切不可用嘴去吹滅。在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有如下說明:「太上教曰:夫燒香,不得以口齧香,靈禁至重。《登真隱訣》曰:夫朝奏之時,先烈火豐香,使一舉便到了,不宜綿綿翳翳。」
  • 道教各種靈驗咒語
    弟子XXX,今儲備求諸天仙佛神聖降臨坐鎮,賜弟子靈驗神符。但願所畫神符,蒙獲道法垂憐,護佑得以萬分靈驗。弟子XXX,再三拜請叩求。一請南海觀世音,救苦救難護我身。二請油山祖師護我身。三請梨山祖師護我身。四請九天大師護我身。五請羅漢五百尊,前後左右護我身。六請童子護我身。七請八大金剛護我身。天羅神,地羅神。替你災殃化為塵。
  • 道教的上香的禮儀及禁忌!(附詳細圖片)
    現今,每到逢年過節時,都時興搶頭香一說,燒頭香的價錢高達幾十萬到上百萬,都認為搶上頭香,燒上頭香是最有靈驗,網絡上很多遊客為了搶頭香排隊幾天幾夜。由於搶頭香以致人擠人,眾人搶擠一個香爐,造成強者得標,弱者受傷,而力有未逮,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願意見到的。想想這般敬神求神有效嗎?為了搶頭香,而把香爐弄得東倒西歪,用拋的方式,將香拋於香爐中,實為不敬之舉。
  • 中國求財最靈驗的寺廟,號稱「天下第一財神廟」,卻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我國是佛教的聖地,佛教從漢朝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信徒們逐漸超過本土宗教道教。如今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勝數,當然各有特色。例如,有些求愛者很靈,有些求愛很靈,絕大多數是祈求平安福。最終,據說靈恩寺是眾所周知的寺廟,求緣分很靈驗。據說一直香火正旺,信徒們蜂擁而至,其名氣不輸西湖。與靈隱寺一樣,靈順寺也是「五令」之一,是創建於東晉鹹和年的杭州最早的名寺之一。宋朝公司內部開始供奉「吳顯臣」,被稱為「再神廟」,因此民間傳說的再神廟非常靈驗,宋徽宗、康熙、幹隆等歷代帝王和各國政要登上祭祀儀式,祈福。
  • 道教主管姻緣婚姻的神仙——月老,求姻緣究竟是不是很靈驗?
    道教主管姻緣婚姻的神仙——月老,求姻緣究竟是不是很靈驗?月老是道教尊奉的專管人間婚姻的神仙,也叫做「月華真君」,「月下老人」。他是人世間的男女的婚姻,都由月老掌管。他將紅繩系在有緣分的一對男女腳上,這對男女必定會成為夫妻,所謂「千裡姻緣一線牽」。
  • 《道教為什麼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甚至連孔聖人都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人的生死、貧窮富貴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人力是不可挽回的。那麼道教憑什麼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憑什麼覺得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了?不是說因果承負嗎?在這樣的環境下,道教站出來說「人可以趨吉避兇」。        在我們道教有很多諸如「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勸誡,希望大家遠離危險!類似的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講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思是遠離大家都害怕的事,就是簡單的避兇。        此外,道教術法之奇門遁甲、周易義理都可以教人如何趨吉避兇,非常靈驗。這就是道教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第一個底氣:趨吉避兇!
  • 去寺廟燒香拜佛,默念三個拜佛原則,好運隨之而來
    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燒香禮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流行。許多人去寺廟燒香拜佛都會遞上自己的供奉,在佛前嘮叨幾句,向佛菩薩禱告自己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人們不了解,其實拜佛也是有講究有學問的。所以對於那些求佛不得靈驗的朋友而言,下次去寺廟燒香拜佛的時候,不妨謹記這三個拜佛原則,遵守謹記了,相信福報就會降臨到你身上01信佛敬佛
  • 東武當唐梓山道教高功法師班祈福迎祥消災去厄,據說是很靈驗的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煉」、「修持」或「養生」。 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煉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 道教文化|符咒大全-符咒圖解
    修道層次越高,聽召天神就越多,法力越靈驗。咒語,法師口中常念的三言、四言的短語,少則數字,多則數百字。道教的咒語來源於先時期巫覡的「咒禁法」。祝咒訣語,統言之都是法師與神明交談的語言,細言之,又各有差別,《太平經》卷50《神祝文訣第七十五》曰:「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
  • 知道觀音菩薩是男是女再去燒香才靈驗
    不眴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稱念我的名號,我即為其免除痛苦煩惱。寶藏佛說:「善男子!汝……發大悲心……我當字汝為觀世音。」古籍記載:「觀音大士生於王宮,坐青蓮花上。」《華嚴經》又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因此,在唐朝以前,觀音的形象多為男身。明代騎犼觀音觀音大慈大悲,有求必應,最受民間敬仰。
  • 千真集壇,眾聖臨軒,道教法事何以靈驗?詳解至關重要的核心內秘
    道經說葛仙公在山中精思存想,一日感天上真人下降,授予仙公經法至道,開闡仙公濟度幽冥之心。道教認為人身體是小宇宙,體內諸神與大宇宙中的神相統一,存想即可召出體內諸神,派往大宇宙中執事。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天隱子》釋「存想」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也是指閉目靜思身中諸神之存在和顯現的修煉法術。
  • 大年初一早上,「燒香」燒幾根最好?這些忌諱你必須要知道!
    大年初一早上,「燒香」燒幾根最好?這些忌諱你必須要知道!過年的時候是一年當中最喜慶的時候,這個時候家裡的老少都會回到家裡,家裡的餐飲吃食也是一年中最好的,為了能夠一家團聚,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是從幾千裡的路上趕回來的,足以見得,在人們心目中過年有多麼重要了。
  • 走近道教: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說一說道教的神仙三官大帝
    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是道教神祇水官大帝的聖誕日,它與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分別有不同的神職,道教《太上三官經》有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 寺廟燒香的基礎知識:燒香的規矩,正確上香的注意事項
    下面聽我細細道來,為你講解燒香拜佛的規矩。一、進門禮數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進門時,男客先邁左腳,女客先邁右腳,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同時進廟內殿宇時應遵循左門進右門出的原則。
  • 燒香為何只燒三炷?世上有三種說法,距今流傳千年
    以香菸祭神,這就是現在所說的"燒香"了。燒香在古代是很常見的。比如在《紅樓夢》第五四回,賈母給眾人講故事。這裡就有一段"大媳婦有主意,便說道:'咱們明兒到閻王廟去燒香,和閻王爺說去,問他一問,叫我們託生為人,為什麼單單的給那小蹄子一張乖嘴,我們都是笨的。"可見,燒香拜佛在那是很平常的存在。三香其一是敬天,願龍王庇佑,來年莊家風調雨順;企望未來一年無災無害。
  • 盲目放生等於殺生,這才是道教放生的正確方法!(附道教放生咒)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子欲學吾道,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於彼。口腹樂甘肥,殺戮充飲食。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懼。故當不忍食,以證慈悲行。"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當懷有對待人的生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道藏》所收《水鏡錄》中有《放生文》和《殺生七戒》兩篇,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
  • 是諸幽魂,隨願往生:《元始天尊說功德法食往生經》
    今問此事、令我應見。乳等一會、當須諦聽。天尊言:三途九府,一百二十酆都地獄。有諸眾生,不修眞道,死入長夜,魂為下鬼,沉淪惡趣,愍嘆而作頌曰。冷冷甘露滋,法味難思議。騫香流七眞,冥冥何生疑。受此法食者,生天登紫微。福田高巍巍,供施令清靜。一切有為事,普皆成代命。拔汝三途苦,施汝九玄慶。
  • 道教法事,你了解多少?
    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教法事。 道場——是指道教宮觀中道士設壇作法、上章奏表的一種宗教法事活動儀式,也是道教教義文化活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道場有兩種含義:(一)凡是修宮建廟,設壇演道渡人的道教活動場所都可以稱之為道場,是廣義的一種。
  • 你知道嗎,廟會的起源,竟然是佛教和道教相爭的結果
    你知道嗎,廟會的起源,竟然是佛教和道教相爭的結果廟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到特定的日子,一些信徒們就會到廟裡燒香祈福。在這些特定的日子裡,很多小商小販們看到前來燒香拜佛的人們很多,於是就自發地在廟外擺起了各式的攤子來賺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期的活動。廟會是一個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民俗文化活動,除了小商小販以外還會有很多的民俗表演,舞獅舞龍、民間曲藝、各種大戲等等,由於民間信仰的巨大作用,很多民間村落的廟會甚至能夠千年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