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下元節。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是道教神祇水官大帝的聖誕日,它與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分別有不同的神職,道教《太上三官經》有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每年的這一天,道觀會進行齋醮科儀祈福消災、度亡解厄,民間也會有祭祀亡靈的活動,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三清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神明,三清之後是玉皇大帝和四御等先天尊神。然而在確立以三清為尊的神仙體系之前,道教及民間廣泛信奉三官大帝的信仰。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古代人們就對天、地、水產生自然崇拜,離開它們,人類將無法生存,出於對自然的畏懼與崇拜之心,於是就產生了天、地、水的信仰。道教創立以後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道教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即天官賜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
東漢中葉,朝野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拜江州令的張道陵祖師決定棄官入道。張道陵祖師最開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又到蜀地鶴鳴山修煉,漢安元年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授諸品經籙、斬邪劍及玉印,正式創立了五鬥米道,即道教正一派的前身。五鬥米道即是天師道的前身,它結合了原始的鬼神崇拜,以符籙為主要修行目標,並且常以符水為人治病。治病時會用請禱之法,即:「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著山上,其一埋於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張天師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自此道教及民間逐漸的流行三官信仰。
關於三官大帝的來歷,民間普遍認為是堯、舜、禹,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復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氣,更於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臺於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臺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月月望之雷,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於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復吐出二子。」此三人即為堯、舜、禹,後來被尊奉為天、地、水三官大帝。
上元天官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中元地官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結元洞混靈之氣,凝結黃之清而成,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下元水官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三官大帝為人們賜福、赫罪、解厄,這也是道教勸化世人積德行善的一種表現方式,就像我們去道觀燒香拜神,不僅僅是祈求神明賜福消災,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善行。《文昌帝君陰騭文》有云:「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各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與其希望得到三官賜福消災,不如去效仿三官大帝賜福、赦罪和消災的神職,從自身出發,多行善舉、懺悔罪惡、遠離災害。
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