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道教: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說一說道教的神仙三官大帝

2021-01-18 道家文化漫談

農曆十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下元節。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是道教神祇水官大帝的聖誕日,它與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分別有不同的神職,道教《太上三官經》有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每年的這一天,道觀會進行齋醮科儀祈福消災、度亡解厄,民間也會有祭祀亡靈的活動,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三清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神明,三清之後是玉皇大帝和四御等先天尊神。然而在確立以三清為尊的神仙體系之前,道教及民間廣泛信奉三官大帝的信仰。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古代人們就對天、地、水產生自然崇拜,離開它們,人類將無法生存,出於對自然的畏懼與崇拜之心,於是就產生了天、地、水的信仰。道教創立以後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道教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即天官賜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

東漢中葉,朝野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拜江州令的張道陵祖師決定棄官入道。張道陵祖師最開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又到蜀地鶴鳴山修煉,漢安元年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授諸品經籙、斬邪劍及玉印,正式創立了五鬥米道,即道教正一派的前身。五鬥米道即是天師道的前身,它結合了原始的鬼神崇拜,以符籙為主要修行目標,並且常以符水為人治病。治病時會用請禱之法,即:「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著山上,其一埋於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張天師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自此道教及民間逐漸的流行三官信仰。

關於三官大帝的來歷,民間普遍認為是堯、舜、禹,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復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氣,更於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臺於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臺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月月望之雷,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於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復吐出二子。」此三人即為堯、舜、禹,後來被尊奉為天、地、水三官大帝。

上元天官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中元地官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結元洞混靈之氣,凝結黃之清而成,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下元水官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三官大帝為人們賜福、赫罪、解厄,這也是道教勸化世人積德行善的一種表現方式,就像我們去道觀燒香拜神,不僅僅是祈求神明賜福消災,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善行。《文昌帝君陰騭文》有云:「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各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與其希望得到三官賜福消災,不如去效仿三官大帝賜福、赦罪和消災的神職,從自身出發,多行善舉、懺悔罪惡、遠離災害。

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恭祝水官大帝誕辰、大禹生日,消災祈福
    今年西曆十一月十一日,是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即消災日。下元節是道教節日——水官的誕辰。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分別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是水官誕辰,即大禹的生日。相傳這一天,水官會下凡,考察凡間民情,奏錄天庭,為人民解厄。因此,下元節又被稱為消災日。
  • 農曆十月十五話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這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一、節日由來:下元節的來歷和道教有關。道教認為,構成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分別是天、地、水。三位神仙大帝出生後,就分別擔負起自己的職責,管理著元始天尊交給自己的差事,行使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因為他們擁有役使風雲鬼神、祛除妖邪精怪的本領和法力,於是三位神仙每年中都會選擇在自己出生的那天下凡到人間體察民情,了解民況,並分別為民眾賜福、赦罪和消災。
  • 農曆中國 | 十月十五 · 下元節
    牽礱糰子齋三官修齋設醮祭祖先今天是農曆十月十五,古老的下元節。在古代中國,正月十五稱 「上元節」,俗稱元宵佳節。七月十五稱 「中元節」,民間又俗稱鬼節。十月十五則稱 「下元節」,是民間盛大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之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下元節,就是水官暘谷帝君解厄之辰。
  • 農曆中國|十月十五 · 下元節
    牽礱糰子齋三官修齋設醮祭祖先今天是農曆十月十五,古老的下元節。在古代中國,正月十五稱 「上元節」,俗稱元宵佳節。七月十五稱 「中元節」,民間又俗稱鬼節。十月十五則稱 「下元節」,是民間盛大的祭祀祖先的節日。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之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下元節,就是水官暘谷帝君解厄之辰。
  •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恭賀「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
    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中華民俗中的「下元節」。三官大帝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職。常持誦三官寶誥必可獲福無量!水官大帝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大帝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 農曆十月十五是下元節,也是「水官」生日,這天有什麼特色習俗?
    那麼什麼是下元節呢?這天有什麼講究?第一、什麼是下元節?「下元」顧名思義就是處於下半年,或者一個月的下半旬,而「元」則是指第一、開始的意思。被很多人忽視的下元節,又稱為「下元日」、「下元」,被定於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這個民間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祖先。
  •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說一說道教的「三元五臘」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這一天有「送寒衣」之說,意思是為了給逝去的先人在寒冷的日子送去保暖的寒衣。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一起被民間合稱為三大「冥節」或「鬼節」。
  • 過下元節的三大禁忌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下元節」,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分別有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而且在民間各自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和禁忌,那麼下元節又會有什麼樣的習俗和禁忌呢?
  •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民間有什麼習俗和講究,下元節將至不妨一看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民間有什麼習俗和講究?下元節將至不妨一看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稱之為「下元節」,亦稱「下元日」,是我國民間極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既然有「下元」,自然也有上元,上元節便是中國元宵佳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
  • 道教神話: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 天官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一位天神。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統領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舊時中國民間用作祈福消災的吉利話。
  • [道教文化]中國道教神仙譜系
    對於科學亦不例外,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當科學發展到他的盡頭,才發現神已在那裡等了它幾千年。由此而產生了那句著名的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其中,中國的道教神仙體系無疑是最具特色而生動的,歷史長河幾千年,神仙體系幾經變換,這其中有試圖重塑神仙體系的民間演義小說《封神演義》,也有道教大理論家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
  • 說一說道教「考神」的來歷
    道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信仰的宗教,一年之中有許多日子都是道教神仙的聖誕日。農曆二月的神仙聖誕日比較密集,二月初一是四御勾陳大帝和冥神秦廣王的聖誕,初二是保家衛宅的土地神聖誕,二月初三則是掌管天下人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聖誕。
  • 下元節究竟是一個什麼節日?有哪些民俗禁忌?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大家都知道元宵節是正月十五,陰曆七月十五是鬼節,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元宵節是上元,鬼節是中元,明天是下元。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下元節,也就是水官暘谷帝君解厄的日子,他掌管九江四瀆、三河五海、十二溪真聖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載眾生的功業。所以元宵節又稱元誕、元水節等。下元節的起源下元節源於道教。道家有上、中、下三元之說,到了魏晉南北朝,道家又把三元與三官聯繫起來,認為三官是天、地、水三官的別稱,即天、地、水三官。
  • 道教中的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是指哪三位尊神?分別掌管人間什麼禍福
    在道教信仰中,三官信仰廣為人知,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由此而衍生出了道教三元節令,即上元節、中元節與下元節。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載:「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 農曆七月十五恭賀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聖誕,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 【道教神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 農曆三月初三,恭賀道教尊神真武大帝聖誕!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對於道教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西王母在西崑侖瑤池聖地舉行蟠桃盛會,宴請三界諸位神祇。同時也是道教始祖軒轅黃帝和北極四聖真武大帝的誕辰。各地的宮觀會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法會,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民樂業。
  • 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節有何區別?「中元節」有什麼禁忌呢
    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道教中有三位顯赫的先天尊神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大帝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大帝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大帝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 【圖文詳解】道教中的神仙們
    《救苦經》上說:「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行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氣聚功德,同聲救罪人。」天尊聖誕為農曆十一月十一日。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是往昔元始天尊在太虛之極,吸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吸取清虛七氣,又在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一併吸入口中,與三焦處混合凝結。九九八十一天之後,在元始天尊體內結成靈胎聖體。
  • 良露初冬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被遺忘的節日下元節
    #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下元節》良露初冬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天地水府風調順,消災降福國民安。《詩寄下元節》餡是秋風皮是詩,情濡香糯意猶痴。桿頭旗颭紅塵夢,應是三官眷顧時。孟冬十月。天寒物藏,落雪覆野。我們通常都知道上元節,中元節,但不知道在寒冬還有個下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