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下元節》
良露初冬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
天地水府風調順,消災降福國民安。
《詩寄下元節》餡是秋風皮是詩,情濡香糯意猶痴。桿頭旗颭紅塵夢,應是三官眷顧時。
孟冬十月。天寒物藏,落雪覆野。
我們通常都知道上元節,中元節,但不知道在寒冬還有個下元節。
萬事在上古都有規律可循,陰陽之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教有三官: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個神仙 。
天官賜予福,地官赦免罪,水官解厄運。
天官誕生日是正月十五即上元節,地宮誕生日是七月十五即中元節,而水官誕生日是十月十五即下元節。
道教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炁念「qi」(氣)。
《道德經》裡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炁以為和。
老子所說的「炁」,是介於陰陽之間的物質,也就是陰陽未開的原始混沌狀態,是宇宙最原始的能量。
直白一點說就是先天擁有的能量。
在傳統中認為,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職務是考察人間,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經過千百年古俗傳承,下元節就成為一個祈求水官解憂排難、祭祀神靈和祖先、禳災免邪、同時祈求來年豐收的節日。
古代朝廷在這一天會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
《中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由此可見,下元節通常是設齋誦經祭祀。
但在民間,因各地習俗不同,演變為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
中國傳統節日無一不和食宿有關。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
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甘肅一帶蒸麻腐包子。麻腐包子是當地特產麻子經過特別工序製成的麻腐為餡的一種包子。
南方民俗雲:「早吃餈粑晚吃魚」。
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餈粑、麻餈、芋子包等。到了下午祭祀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富的菜餚,像魚肉、羊肉、豬肉等。
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
江蘇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供在大門外「齋天」。
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供三官。
像福建莆仙,每逢農曆十月十五,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並讓小孩子用燒著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說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莆仙民間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餅,包素菜餡心,油炸成「影糕」、「蔥餅」、或香潤可口的油炸食品糰子,然後當作供品在大門外「齋天」。
同時又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等活動,就是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叩拜後焚化。
《七絕下元節》誦: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這是不是意在十月一已有寒衣節祭拜先人,而下元節被漸漸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