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和盂蘭盆節,是指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節日,也稱盂蘭盆會、中元節。需要注意,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該節日為「鬼節、施孤,或亡人節、七月半」等。七月半是地官大帝誕辰(聖誕日),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
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中國從古時候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中元節是道教重要節日,中國古代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古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道教中有三位顯赫的先天尊神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大帝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大帝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大帝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三官大帝,全稱「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居闕下三元妙緯宮三元總聖宮,是寶闕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下元通濟宮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法流遠洽天尊的總稱。
天官為玄都元陽一品。居紫微宮中。部三十六曹。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致諸仙升降之司。號曰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地官大帝為中元地官。青靈洞陽二品。居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號曰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水官大帝。為暘谷洞元三品。居青華宮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灘海水域萬靈。掌死魂鬼神之籍。錄眾生功過之條。號曰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 世稱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蓋三官之號曰賜福。曰赦罪。曰解厄。皆為天聖度世之德心。故世俗乃有傳堯帝乃天官大帝所降生。舜帝為地官大帝所化身。禹帝為水官大帝所降生,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主宰三界考校三界眾生善惡。
五月夏至一陰生,七月三陰生,三陰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十五,地炁圓滿。地官大帝主管三界十方九地,地炁主成,五嶽八紘之類,會校錄於慶生;九幽三府之流,願關宣而赦罪。削愆尤於動植,得遂生成;施善利於飛潛,鹹臻寧晏。故而,七月十五中元校錄赦罪而澤被眾生。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在這一天地宮大帝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後世亦有說法認為,整個農曆七月都應當是「鬼節」,地官大帝和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把鬼放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盂蘭盆節萬燈會
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實際是佛教的節日,「盂蘭」為梵文,意為救倒懸、解痛苦。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當時佛陀的弟子目揵連尊者,以神通力發現其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目揵連孝順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誰知食物在咽喉中變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萬分。目揵連焦急憂慮,於是去問佛陀應如何救渡。
佛陀告訴目揵連尊者說:「你母親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慳貪,縱使你神通第一也無法解救她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露懺悔:如任何人犯過,亦應對僧眾懺悔。當日一切聖聖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故此佛陀咐矚目揵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將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放在盂蘭盆內,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眾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災,使在世人增長福慧,先亡超度。後來目揵連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設盆供養及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
根據經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勝會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現世父母、六親眷屬,能脫離三塗,衣食豐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脫離餓鬼之苦,生於人天中,福樂無極。如父母在,更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所以身為佛子,為修孝道,應常念及過去仍未解脫之先祖父母,於盂蘭超幽法會中供養上師大德,燃燈供佛作大功德,以報父母之恩乃利樂解脫十方孤魂餓鬼眾生。
節日文化
「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盂蘭盆節花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大帝降聖人間,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
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僧眾們「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盂蘭盆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於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日。
中元節傳統風俗
七月十五,道教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曆元年,在宮中內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於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後歷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廣陳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於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
節日儀式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唐·宗密的《佛說盂蘭盆經疏》所說∶「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法會的形成淵源於這部八百餘字的佛經,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天舉行。其主要儀式由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靈位牌。
根據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灑淨儀式,大眾隨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三遍;然後,大眾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隨住持念祝詞,祝願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眾起立,聽維那念誦佛名,隨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後解散。
第二項內容是上蘭盆供。僧眾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後,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眾同唱。然後,再次反覆讀誦經文,並說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跡,並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後念誦一段回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束。
最後一項儀式是眾僧受食。上供完畢,悅眾將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後,集體念誦一段祝禱詞,然後各自捧缽回寮。整個盂蘭盆會儀式結束。
這套盂蘭盆會儀式較為複雜,因而真正照此實行者不多。倒是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更為流行。民間的這套儀式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嗩吶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鐸的是「導師」,緊隨其後的是手執大鼓、木魚、鐺子、鉿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淨壇後開壇。首先,要「演淨」,即面向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後,念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後,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硃筆一點,預示著開壇完畢。
開壇後的儀程是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的儀禮進行。拜懺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束後,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將他們統統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別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大帝降聖人間,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有關中元節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是,地官大帝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也有說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還有一個重要的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於是講述了《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供養僧眾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祭祖
祭祖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節的禁忌
中元節禁忌: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2、夜遊,八字輕的人儘量不要夜遊。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這個節在老百姓中還有幾種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節」。在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其實,民間之所以叫「鬼節」,無非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習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會發現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不忘孝道,這才是「中元節」的現實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並稱中國歲時節令中的「三元」。這「三元節」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稱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應感天尊,三官大帝是道教先天三位尊神,三元節乃是道教節日。按照道教的說法,由於地官要過誕辰(聖誕日),大赦孤魂遊鬼,人間為免受鬼神幹擾,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法船,希望孤魂遊鬼收到禮物後升到極樂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觀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會,也稱盂蘭盆齋、盂蘭盆供。這是來源於佛教的習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動要早,我國從南北朝時期的梁代開始仿行。「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因此,盂蘭盆會實際是個「孝親節」。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始於梁武帝。自此以後,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民間無不舉行盂蘭盆會,以報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