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冬小麥的種植基本完成。有農戶反映剛出的小麥有發黃跡象!
今天就小麥出苗後的重要問題及後續管理,做一個最全的歸納,也提醒種植戶提高警惕。
小麥苗弱、苗黃問題集中爆發!什麼原因?如何補救?
仔細看一下,可以發現這片麥子出現了發黃,麥子中間有一道一道發黃的。
針對問題,這很有可能是由「播種過深」引起的。
怎麼判斷:麥子,是因為播種過深了?
就拿下邊這塊地來舉例吧。
正常情況下,整片地應該都是綠油油的,而且綠色的嫩葉下邊的莖應該都是白色的,但是看這張圖,圈起來的地方,明顯可以看到都是發黃的,這就是播種得太深了。
一般,健壯的苗子,綠色部分的下邊應該是白色的,但是這個就是因為播種得太深,地下部分養分消耗太多,沒法輸送足夠的養分給莖正常生長、進行正常的養分合成,所以標註的這塊就變黃了,而且它的莖也會長得比較長,就容易形成地中莖。
如果出現地中莖,會大大影響冬前小麥養分的積累,影響到小麥分櫱(分櫱能力比較差,可能只能分一個,最多兩個櫱),如果再加上冬季雨水較少,土壤乾旱比較嚴重的話,麥苗吸收不了水分,就很容易出現死棵爛苗。
(一般,正常生長的小麥是沒有地中莖的,但是如果播種過深,就會出現地中莖,播種深度越深,地中莖長得越長)
很多地方播種得都比較深,但一定要記住,最佳的播種深度在3釐米。播種深了,不光不抗凍,苗子死得還快。
(那麼,3釐米大約是多少呢?從我們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到中間的位置,剛好就是播種深度3-4釐米。)
我們在播種的時候,一定要給機播手協商好,在播種20米左右的時候要停下機械,查看播種深度,如果深了,要提簍,如果過淺了,我們是能看出來的。
那麼,除了發黃,「幹尖」是不是也因為播種過深造成的呢?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播種後澆水,根部缺氧導致的,雖然看著它的播種深度也不淺,也有點影響,但主要還是因為澆水的原因。
所以,除了播種深度,在這裡也要重點提醒大家,播種之後不能立即澆水,最好等到麥苗長到3葉1心的時候再澆。
怎麼判斷播種過深?
總的來說,播種太深的話,現在這個階段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容易發黃,而且後期會出現莖杆變細、葉片細長的症狀,嚴重的還容易出現缺苗斷壟等現象。
補救方案,一定要謹記!
那對於已經播種太深的黃苗,我們有啥辦法補救呢?
前期的話,可以等到苗子大概長到3葉1心的時候(大約就是播種之後25~35天的時候)進行播後鎮壓,這個時候進行鎮壓的話,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就會好很多。經過鎮壓的苗子,會在分櫱的地方進行二次生根,可以促進多分櫱。
需要注意,為了保證苗子健壯,鎮壓之後,要再澆上一遍水(可以結合越凍水澆),年前可以再噴施一次磷酸二氫鉀或者抗低溫的海藻酸或者胺基酸等,這種弱苗也會慢慢長壯,變成壯苗。
苗子已經出現問題的,也不要著急了,一定要記好補救辦法:
播後鎮壓+澆水+噴肥
一定要謹記!謹記!再謹記!
千萬別又忘了,
那到時候苗子就真的毀了!
小麥產量高不高?越冬前的管理很關鍵,很多人不清楚怎麼做
冬小麥出苗後,還需要合適的田間管理,才能培育壯苗,為來年春天的生長做好準備。那冬小麥的冬前管理都有什麼呢?
一、查苗補苗
冬小麥播種後,及時查苗與補苗是保證小麥高產的重要措施。在三到四葉的時期,應該及時移密補稀,做到合理密植。在移栽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保證覆土深度「上不壓心,下不露白」。在小麥苗補種或補苗後,我們需要及時澆水,併合理補充肥料。
二、控制旺苗
針對播種過早導致的旺苗,我們可以採取鎮壓的方式控制其徒長,在鎮壓小麥苗後,我們還需要及時劃鋤,並適量澆水和追肥。而對於播種量過大導致的旺苗,我們更要及時疏苗,然後結合澆水,補充適量的速效氮肥,促進小麥苗生長。對於肥水不當導致的旺苗,我們應該在麥苗主莖長出5-7片葉的時候,採取切斷部分根系的方式來控制麥苗地上部分的生長。
圖片來源:友農農業
三、合理水肥
冬小麥年前適量澆水,可以起到粉碎土塊、消滅害蟲的作用。因此,冬小麥澆好凍水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土壤肥力較差地區。在越冬之前,澆水應該在晴天上午進行,且澆水量不能太大,只需要保證澆透,避免有積水。在澆水之後,我們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的土壤。而施加底肥,是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優質高產的重要保證。因此,對於底肥不足、肥力較差的麥田,應該在冬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追肥,一畝地施用15公斤的尿素即可。
北方冬小麥播種基本完成,掌握4點施肥技術,促進小麥生長
冬小麥的生長周期長,從播種到收穫有將近8個月的時間,它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有著不同的需肥要求。有研究表明,每生產50千克小麥,需吸收氮素1.4~1.6千克,五氧化二磷0.5~0.75千克,氧化鉀1.5~2千克,氮、磷、鉀的比例大約是3∶1∶3。
冬小麥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八個階段,包括出苗、分櫱、越冬、返青、拔節、孕穗、灌漿、成熟。冬前分櫱期吸收養分較多,越冬時,植株生長緩慢,吸收養分較少。但此時是小麥生長分化和根系生長的關鍵時期,所以磷元素相對重要。
在植株返青之後,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又隨著植株的生長而增加,在拔節和開花孕穗期間對氮、磷的吸收量達到峰值,拔節期是冬小麥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並進時期,對養分需求較大,在抽穗期對鉀的積累量達到最大。根據冬小麥的生長特點,可在以下幾個關鍵時期高效施肥。
圖片來源:友農農業
一、基肥施足,高產田的小麥所吸收的養分有2/3是來自於土壤,施足基肥可保證土壤肥力,由於北方地區降水較少,基肥在施用前要結合整地,耕翻施入,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勻。每畝施入腐熟的農家肥1000-1500公斤左右,在適量搭配尿素10公斤或碳銨2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氯化鉀5-7.5公斤。這樣可保證麥苗早生快發,在越冬前有一定數量的分櫱。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大多數農戶都會選擇機割後秸稈還田,不僅省時省力還可以解決土壤肥力的問題,但不少農戶不了解的是秸稈在腐爛過程中,要吸收消耗一定量的氮,如果施用氮肥不足,就會出現秸稈腐爛與麥苗生長爭奪氮素而造成「黃弱苗」,所以應保證有40%-50%的氮肥作為基肥。
二、適時追肥,施肥時間一般在冬小麥的拔節、孕穗期進行,追肥過早,常常會造成無效分櫱過多,莖稈不結實;還會造成小麥生長中後期因通風不良使病害加重。澆水和追肥同時進行效果更好,最好的摟溝深施再覆土澆水,減少氮素的揮發,此外追肥的用量要根據不同地塊的長勢合理調節。對於生長旺盛的麥苗地每畝追磷酸鈣15公斤、鉀肥10公斤,氮肥追施可分為2次,起身拔節期追施30%-40%的氮肥,另外10%-20%氮肥在抽穗、揚花期追施,這樣可避免幼苗徒長,造成後期倒伏減產,還可以增強小麥灌漿強度。而對於生長較弱的麥苗地應該及早追肥,每畝施入碳銨15-20公斤或尿素5-7公斤。在小麥拔節期應該施一次氮肥,每畝3-4公斤左右,溝施或穴施。
圖片來源:友農農業
三、微量元素補充,微量元素也是冬小麥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冬小麥缺少某種微量元素,會生長不良、造成減產,主要的微量元素包括錳、硼、鉬等,缺少了微量元素,小麥的葉片分櫱都會受到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葉片噴施的方法。缺錳葉尖焦枯,葉脈出現條紋狀失綠,可用0.1%的硫酸錳葉面噴施2-3次。缺硼則表現為分櫱不正常或者花而不實,可用0.1%-0.2%的硼砂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每隔7-10天1次,連噴2-3次。缺鉬則是葉片黃化,由葉緣向內擴散,甚至變為褐色,可噴施0.05%的鉬酸銨溶液1-2次,間隔7-10天。
四、葉片補肥,這主要是針對生長後期的小麥而言,此時根系吸收營養的能力減弱,但在灌漿和成熟期小麥仍舊需要吸收一定的營養,此時可配合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等混配液在小麥灌漿期噴藥,達到防病、防蟲、防早衰,提高籽粒灌漿效果的目的。如果在抽穗期葉片發黃,有早衰跡象,可噴施1%的尿素50千克左右,7~10天噴1次,連噴2次。對於葉色濃綠,晚熟品種,可噴施適量的0.3%~0.4% 磷酸二氫鉀溶液或草木灰上清液,可以促進小麥灌漿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