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蘋果造車」的新聞持續刷屏,無論是在汽車界還是科技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該事件的主角並沒有任何回應。其實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幾乎每月都會有,為什麼這次在業界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是取得了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嗎?
早在8月份的時候,我們寫過一篇《專利申請狂魔,蘋果的「造車之路」》的文章,裡面有提過,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泰坦」項目在今年年初已基本擱淺,再加上其整個造車項目的保密工作做得比CIA還好,所以2020年整年的動態都只是與汽車技術專利的申請相關。
雖然蔚來汽車CEO李斌在8月舉辦的第12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會上有表示,「蘋果會在2024年或2025年推出量產車型,這將有望顛覆市場。如果把蔚來算進來,我認為包括蘋果、特斯拉在內的5-6家品牌會成為高端豪華車型市場的主導者。」這位能接觸到汽車行業最新消息的人士,都表示蘋果的量產車型推出時間預計會在四年之後,那毫無疑問,大部分的人也都會按照這個既定時間來期待。
但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12月21日凌晨,臺灣地區具備較高可信度的財經媒體《經濟日報》發文稱,蘋果公司已經完成了Apple Car原型車的組裝,Apple Car最早會在2021年8月在美國上路,2022年將會面向全球發售。比此前普遍預計的2024年提前了兩年。
據該媒體透露,鴻華先進科技公司正在與全臺灣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尋求合作,為組裝蘋果汽車做準備。該公司是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和裕隆汽車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報導稱,目前包括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零部件企業都已進入了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名單並接到了備貨要求,以衝刺Apple Car在2021年9月的發布。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家企業同時也是特斯拉的供應商。
這則消息爆出後的第二天(北京時間12月22日凌晨),路透社發布消息稱,蘋果計劃在2024年推出並生產一款乘用車,其中可能包括自主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外媒報導稱,蘋果戰略的核心就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該設計可以從根本上降低電池成本,並增加汽車的行駛裡程。
這是一種獨特的「單電芯」(monocell)電池設計,通過消除容納電池材料的軟包和模塊,來增大電池中單體電池並釋放電池組內的空間。這一設計可以在電池內填充更多的活性材料,使汽車的潛在續航裡程更長。一位與蘋果公司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透露:「這是(電池技術的)下一個階段,會給人帶來第一次看到iPhone的感覺。」
然而埃隆·馬斯克卻在Twitter上表示,蘋果追求「單電芯」電池設計的做法讓人覺得相當奇怪,因為從電機角度來看,「單電芯」設計是不可行的,「單電池在電化學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最大電壓過低,低了100倍。也許他們的意思是像細胞結合在一起,就像我們的結構電池組一樣?」
發表了對蘋果電池的見解之餘,馬斯克還在Twitter發布動態稱:「在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我曾經聯繫蒂姆·庫克,希望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以我們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價格)的可能性。但他拒絕參加與之相關的會議。」這也是馬斯克首次向外界披露,他曾經試圖賣掉特斯拉。當然在這個時候發這麼一條動態,頗有些「當初的你對我愛理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的傲嬌感受,果然很馬斯克。
相比馬斯克的「不大氣」,大眾集團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領英針對蘋果造車的新聞評價道:「我們期待新的競爭者,這肯定會加速行業變革,帶來新技術。蘋果令人望塵莫及的市值和真正無限制的資源渠道獲得了我們極大的尊敬。」
迪斯認為,與豐田等傳統對手相比,目前特斯拉才是大眾最大的競爭對手,等蘋果推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之後,這一行業又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他總結道:「我從前已說過,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將仍是一家移動出行公司,可能是特斯拉、蘋果或大眾。」就在上周,迪斯還在一個內部會議中制定了大眾德國沃爾夫斯堡(Wolfsburg)工廠轉型升級的計劃,對標的是正在建設中的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
路透社報導的這一消息,除了引起汽車界兩位大佬的關注外,也讓華爾街炸開了鍋。投行艾弗考爾(Evercore ISI)的分析師阿米特 達裡亞納尼(Amit Daryanani)在向客戶發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雖然這篇報導表明,蘋果公司可能會在2024年生產一款汽車,但我們認為,蘋果繼續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並將其出售給傳統汽車製造商,才是可能性更高的結果。」此外,他還提醒說,汽車製造業是一個「低利潤率的、資本密集型的行業」。
達裡亞納尼並不認為蘋果的「軟體/電子背景將使其成為汽車製造商的理想合作夥伴」,但「如果蘋果在電池方面取得了突破,則可能會是促使其最終投產的驅動因素之一,因為電池成本是電動汽車大規模普及的主要障礙之一」。
花旗集團則對蘋果是否會生產汽車持「非常懷疑」的態度。花旗認為,蘋果公司更有可能的是向汽車製造商出售汽車作業系統,使該作業系統進一步進入消費者和企業市場。但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則與之相反,在向客戶發出的一份報告中表示:「蘋果公司擁有我們認為對未來汽車業的成功至關重要的關鍵要素,其中包括獲得資本的機會、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能力、以及經過驗證的硬體設計專業知識等。」
也就是說,華爾街的專業分析師們對蘋果到底會以何種方式進入汽車行業,還沒有統一意見,都是各種分析猜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比較看好蘋果,與此前一度被華爾街做空的特斯拉形成鮮明對比……
翻看近幾年進行了跨界造車的企業,戴森、格力、樂視等大多已鎩羽而歸。蘋果這幾年經過潛心研究,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也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等多個方面,但到目前為止依舊沒有任何實際產品產出,不過絲毫不影響業界對其寄予厚望,真的非常期待蘋果迎戰特斯拉的時機快點到來。
圖 | 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