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東方衛視正在熱播從美國原樣引進的舞蹈真人秀——中國版的「舞林爭霸」。美版舞林爭霸的原文是「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我沒有核實最初的翻譯到底出於何處,但從字面到內涵顯然有些差距。原文字面的大概意思是「只要你想就能跳舞」,我認為翻譯成「舞出你精彩」其實更符合節目的精神氣質和追求,舞林爭霸怎麼聽都多了些江湖的氣息。
不過江湖氣也沒什麼不好,沉寂的舞林就此喧鬧起來,這大概就是資訊時代的傳播效應。當然這次喧鬧不同以往的地方,就是其影響大大波及圈內外,由於不僅是舞蹈圈的自娛自樂,所以有了更廣泛的關注熱點和探討意義:看門道的可以看門道,看熱鬧的可以看熱鬧。這也讓探討變得複雜而出現爭議,因為對話的語境不再單純,基於各自身份和立場,大家容易各說各話,徒增無所交集的嘴仗——這,倒也是江湖八卦不可缺少的部分。
那麼爭來爭去,我們到底應該爭什麼呢?
長期以來,舞蹈都受到一種詰問和詬病:關著門孤芳自賞,自己跟自己玩。我們常常看到舞蹈界的活動被搞成盛大的業內聚會,圈內熱圈外冷。由於舞蹈的專業性較強,在理解和溝通上容易形成圈內圈外的隔閡,這是不爭的事實。
究其原因,我們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我們總是習慣專注於自己的專業,而在對外傳播上比較消極和被動。要知道無人買單的藝術不僅難以為繼,也無法實現藝術溝通人類心靈的價值。
但媒體同樣要負上另一半責任,尤其是製作和傳播影像的電視媒體。今天的時代,媒體掌握著極大的話語權,如何運用好這些話語權,考驗著媒體的職業精神和水平。舞蹈作為視覺藝術,本身是非常適合電視媒體傳播的。
舞林爭霸之前也有過幾檔舞蹈的電視節目,但都沒有取得如此的成功,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國外原版引進的節目能夠取得如此反響?就像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一樣,我看到的是舞林爭霸在環節和內容上富有創意的用心設計。這說明,舞林的沉寂不僅是舞蹈的悲哀,也是電視媒體的失職。
舞林爭霸的不同在於,它不是敷衍地在電視節目中添點舞蹈的佐料,也不是簡單地把舞蹈搬上電視,而是認真地圍繞著舞蹈設計了一檔電視節目。這樣,電視節目激發出了舞蹈的潛力,舞蹈也賦予了節目吸引力,這不僅是舞蹈類電視製作的觀念轉變,也是對舞蹈傳播的極大利好。
例如,以前在舞蹈電視節目中會看到很多「不講究」的鏡頭處理,不顧音樂節奏的畫面切換,不管舞蹈形象的身體局部特寫,等等,極大地影響了舞蹈的呈現。舞林爭霸在前期攝像上進行了非常認真的機位與鏡頭的設計,在後期製作中又進行了長時間的精心剪輯,這些費心費力的工作換來的是具有觀賞性的舞蹈畫面,同時融合了舞蹈和電視鏡頭的美。
由此可見,針對舞蹈這樣專業性的對象,電視媒體的製作必須是深度製作,而不是簡單呈現。舞蹈要得到更好的傳播,也需要坦然迎接電視媒體並主動進行深度合作。
舞林爭霸中有一句頗為煽情的廣告語:讓舞者不再是伴舞的人肉背景。確實,節目中的所有舞者都是以個體形象出現,打破了鋪天蓋地的晚會類節目中,舞者大多以伴舞出現的弱勢地位。這對於舞蹈類電視節目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舞林爭霸通過凸顯舞者個體的方式,讓人們發現了舞蹈和舞者本身的魅力與價值。這說明,在信息傳播手段以幾何級增長的時代,並不是舞蹈的價值就沒有了,而是被選擇性地忽視和遺忘了。
與其他的舞蹈類電視節目相比,舞林爭霸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有那麼多優秀的專業舞者不僅作為主體參與到大型電視節目中,並且他們在節目中的角色沒有局限於自身的專業領域。此前在影響力比較大的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更多的是複製了專業舞蹈比賽的模式,只是根據電視傳播需求進行了微調,例如縮短舞蹈時長,增加現場互動等,但舞者並沒有脫離原來的專業模式和形象。
換言之,我在電視上看他們和在現實中看他們並沒什麼大不同。然而在舞林爭霸中的舞者們卻讓我刮目相看,其中很多舞者我此前都是了解甚至是熟知的,但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卻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無論是專業技能的跨領域拓展,還是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無論是對自我情感力量的發掘,還是處理競爭和友情的關係,等等各方面都可以出彩。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每一個舞者都被獨立於舞臺之上,必須要自己面對和處理所有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一個個無法被複製替代的舞者,他們的性情流露,他們的專業技能,都是真實可見的。
這種獨立在專業上的突破更加可貴。我們總是說要培養舞者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但在現實中又常常將他們緊緊束縛:習慣教導不習慣放手,習慣苛求不習慣鼓勵,習慣隔閡不習慣跨界。結果你看,當他們真正獲得自由去獨力擔當的時候,所有的潛能激發出來了。
因為沒有喋喋不休的傳統與現代或者雅與俗的糾葛,舞林爭霸在專業上完全就是「混搭風」,毫無門戶之見。這應了江湖的那句話:英雄何須問出處?無論是專業的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還是流行的霹靂舞、爵士舞、街舞,統統被放在一個舞臺上PK。
當所有的條條框框都沒有的時候,你就只能專注於舞者的舞臺表現力這一個因素。每個舞者都要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去追求舞臺的表現力,並且還要在跨界合作中去拓展表現力。我相信舞者們在經歷過這所有之後,再回到自己熟悉的舞蹈領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和突破。
從這一點而言,舞林爭霸確實給年輕舞者們提供了一個很棒的展現自我的舞臺。舞者的舞臺青春實在太短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舞林爭霸剛開播的時候,在初選過程中渲染了很多舞者的情感故事。當一個個煽情的話題被提起,我明白,這是電視節目抓住觀眾的不二法門。這必須給予充分的理解,因為電視節目的生存和成功都在於收視率,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影響力。
它帶來的好處是,舞者的形象由於情感故事的支撐豐滿起來,舞者背後的艱辛付出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只是在眼淚的飛舞中,我覺得舞者們要有所控制。曾經在一個時間段內,我集中聽到的故事充滿了跳舞沒錢、沒工作、沒愛情、沒舞臺的述說,雖然這裡面包含著真實的經歷與情感,但似乎少了那麼一點陽光和擔當。
需要激情支撐,不能讓悲情淹沒了激情。任何職業都有背後的艱辛,不要過度消費舞蹈的眼淚與汗水。苦情不會贏得尊重,只有發自內心的堅持、微笑、熱情,才能綻放出舞臺上的真正光彩。我發現隨著初選的結束,這種狀況好了很多,但很多無謂的衝突似乎又多了起來。
這就是傳媒的本性,電視節目製作總要製造話題,製造熱點。如何既配合又儘量傳遞舞蹈的正能量,是對所有舞蹈參與者智慧和修養的挑戰。例如評委混搭的選擇,不完全是從專業考慮的陣容,水平和視角也各有不同。
於是評委與評委之間,包括評委與舞者、舞者與舞者之間的磨合與現場反應就會即時地成為節目的熱點。任何一點爭論都會被媒體即時捕捉成為話題,然後放大、擴散。作為舞蹈的參與者,如果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立場,就容易掉到話題坑裡,甚至讓社會影響轉向負面。
但舞林爭霸對觀眾群體的友好親近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例如節目中大量的編舞段落都使用流行歌曲編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大大降低了觀眾欣賞的門檻,使他們能夠很快地進入舞蹈的情感世界。當然在真正的藝術創作中不會這樣簡單地使用流行音樂編舞,但它給予我們的一個啟示是,應該思考如何讓舞蹈作品更貼近當代人的情感狀態並反映當代人的生存現實。
我們不需要降低藝術創作的品格,但要放低高高在上的姿態,耐心平和地去培育觀眾。雲門舞集的演出中有人在觀眾席中睡覺,林懷民評論此事時只說了一句「小睡一下也無妨」。他更是組建了雲門2團,定期去鄉間村落演出,演的全是原樣的舞臺劇目。舞蹈社會的影響力需要這些細小的關懷和經營。
舞林爭霸開播不久,我曾經發了一篇微博:「舞林爭霸對擴大舞蹈的社會影響力是好事,但其本質是傳媒和商業的。舞蹈藝術本身並不能指望依賴這樣的娛樂平臺振興,良好的演出機制和藝術扶持才是關鍵。
像皮娜這樣的舞蹈大師不會在選秀中誕生,也不需要流行歌星般動輒上千上萬人的場子。她孤獨站在藝術的巔峰,只和理解她的人群心靈相交。」評論中有獻花的也有拍磚的。觀點差異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娛樂與藝術是兩種不盡相同的樣式,而很多人都將其混為一談。
我並不是要否定舞林爭霸,前文已述這是一檔很成功的舞蹈類電視節目。我想說的是,舞林爭霸並不能解決舞蹈的問題。媒體做舞蹈節目不是因為要拯救舞蹈,是因為舞蹈有可做的價值。舞林爭霸的成功首先是一個電視節目的成功,而不是舞蹈的成功。
因此,對於舞林爭霸而言,參與競爭的舞者會決出霸主,節目本身會成為舞蹈類電視節目的霸主,但它永遠也不會是舞蹈的救世主。舞者們參加完節目之後如何延續舞臺生命?舞林爭霸之外舞蹈真正的舞臺又在哪裡?都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舞蹈的核心仍然是舞臺藝術,它要傳播的精神價值並不能在電視節目中完全實現。舞蹈與媒體的合作是要運用傳媒手段拓展生存空間,而不是變成傳媒本身。舞蹈真正的成功是要把更多的觀眾吸引進劇場。這一點不堅持,就是對舞蹈自我價值的放棄。
在爭論中我常常聽到一種悖論,意思是說舞蹈都活不下去了,還不放低身段做宣傳做市場。但藝術恰恰不能純粹商業化,否則倒是活下去了,沒準還富起來了,可是藝術也不復存在了。這也是我要呼喚藝術扶持機制的原因。藝術被扶持並不丟人,之所以扶持是因為有扶持的價值。
馮小剛今年的電影《1942》在票房上完敗給《泰囧》,但在藝術上對生命的深刻探討卻遠遠超越後者。如果舞蹈表現這樣的題材,市場也許會更加可憐,難道因此我們就只要娛樂了嗎?向商業的過度妥協,對藝術而言是痛苦的。
娛樂不需要扶持,需要鼓勵提高品味;真正需要扶持的恰恰是藝術,通過扶持可以擺脫為了生存而降低品格的困境。雪中送炭永遠比錦上添花更可貴,就像舞林爭霸,那麼多舞者熱情參與,還需要什麼額外的鼓勵?而那些為了專注舞臺而放棄名利誘惑的舞者,才真的需要鼓勵。藝術的大師不會出自秀場,只會出自他們當中。
即使是出現在電視媒體的舞臺,舞蹈人也要學會主動維護舞蹈的自我價值。在某些時刻我比較欣賞舞林爭霸中評委金星的強勢,儘管我們的觀點並不一定一致,但她的犀利不僅成為電視節目的吸引點,而且體現了她在舞蹈上自我堅持的專業精神和價值。我想只有這種堅持才能達致舞蹈和電視的互贏,而不是讓舞蹈淪為站臺的角色。
周星馳的電影《西遊降魔》一度熱映,舒淇那一段悽美的月光之舞本應是點睛之筆,但可惜星爺沒有好好珍惜。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好好編舞的話,一定會大放異彩。這再次說明同一個道理,舞蹈有自身的美和價值,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然後才能以自信、自立的姿態,找到和媒體合作最佳的契合點,爭一個舞蹈更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