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生
獅子舞表演。
威風凜凜又有點萌的獅子。
李本生和他的非洲學員在一起。
獅子舞練習。
人物名片
李本生,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州獅子舞傳承人。曾是金州區文化館舞蹈幹部,從事民間舞蹈創作、編排、編導工作30餘年,尤其致力於金州獅子舞(北獅)的挖掘、整理、發展及創新,使金州獅子舞(北獅)等一批金州民間舞蹈得以保存、發展。多年來,李本生不辭辛苦,拜訪舞獅老藝人,收集整理各種有關金州獅子舞的資料,他積極組建了金州南山村舞獅隊,多次代表省市區參加國家省市級的表演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還曾出訪日本、韓國等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得到國際友人的高度評價。
看過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的讀者,會對片尾群獅狂舞、爭奪獅王的場景印象深刻。但很少人知曉,現實中也有獅王爭霸的賽事,來自我市金州的舞獅團隊曾是這些賽事的常客,並且跟黃飛鴻傳人的舞獅隊同臺對壘過。如今,金州獅子舞已被列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更不為人所知了。
今年76歲的李本生,是金州獅子舞的第六代傳承人,記者近日來到金州探知、感受「獅王」曾經的風採與故事。
1.
老輩藝人披麻袋摸索舞獅
獅子舞曾在金州風靡一時
雖然已是76歲高齡,但一提起自己多年鑽研的心血——獅子舞,李本生變得豪情滿懷。從民間藝人披著麻袋片摸索到李本生遍訪名師學藝;從舞獅在金州遍地開花到李本生帶領舞獅隊參加全國大賽,斬獲金獎成為「國家級」,傳奇的往事從老人嘴裡娓娓道來。
和有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不同,李本生的舞獅技藝並非家傳,而是得益於他的工作和努力。退休之前,李本生在金州區文化館工作,主要負責舞蹈諸事。本著自身對民間技藝的熱愛,李本生多次深入鄉間,拜訪20多名民間藝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貴資料。
上世紀50年代初,高振坤來到金州一家工廠工作,恰逢工廠組建表演隊伍。高師傅就自己用竹子扎了獅子頭、用麻布做了獅子皮,組織了一個獅子舞表演隊。於是,獅子舞逐漸在金州流行開來:當地一些鄉鎮、工廠從南方買回了專業的獅子舞道具,開始組建舞獅隊伍。
2.
尋名師讓金州獅子舞屢獲大獎
曾與黃飛鴻傳人獅王爭霸
那時,舞獅雖然在金州風靡一時,但李本生覺得,當時舞獅的動作只有翻滾、跳躍等簡單動作,遠沒有達到專業水準。「舞獅難度極大,不僅要舉起40多斤的獅子頭,還必須進行跳、滾、翻、上腿等高難度動作,所以那時在金州的獅子舞只能算一項民間健身活動,暫時不能稱為一種藝術。」李本生認為。
據了解,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偏重寫實,造型酷似真獅,表演動作也是模仿獅子,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來表現獅子的喜怒哀樂。南獅偏重寫意,獅子頭造型威猛、華麗。南獅的動作很多,而且更加擬人化:如奮起、施禮、發威、爬竹竿、走梅花樁等動作。
李本生為了學習舞獅技藝,不但在獅子舞發源地河北、廣州找尋多位老藝人拜師學藝,更參加了全國舞獅教練培訓班,盡力了解南北舞獅技巧。學有所成,李本生回金州後,選用幾十名運動員作為獅子舞隊員,成立了一支專業的獅子舞團隊。
據李本生老人回憶,一開始的訓練很艱苦:一隻北獅的行頭由玻璃鋼和犛牛毛製成,重15公斤,想做獅子站立的動作,舞獅頭者需要站在獅尾者肩膀上,這就相當於約80公斤重量壓在人身上。一開始,李本生帶著隊員們在沙灘訓練,隊員連簡單的站腿動作都打滑。經過幾個月刻苦訓練之後,隊員們無論是站腿、站肩都像是用膠粘上一樣牢固。經過3個多月的訓練,李本生帶著隊伍參加了在蘇州舉辦的一場全國性舞獅比賽,這支大連金州的舞獅隊獲得了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李本生開始帶領自己的舞獅隊堅持參加各種演出,還多次應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邀請參加演出,在國家省市大型演出中多次獲獎:2003年獲得全國南北獅王爭霸賽銀牌,2005年獲全國龍獅邀請賽金牌,2006年代表遼寧省文聯參加韓國中秋藝術大賽北獅獲得金獎,2007年獲遼寧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第一名,2008年在第六屆全國農運會上獲套路編排金牌、自選套路表演銀牌、規定套路表演銀牌、全能銅牌。
如今,大大小小的獎盃、獎牌、紀念品都擺在李本生家的客廳裡,成了家裡的一道風景。據李本生回憶:在河北滄州一次比賽中,他的隊伍曾與廣州一支由黃飛鴻傳人組建的獅子舞隊伍同臺對壘。雖然最終惜敗獲得銀獎,卻讓全國的同行們震驚。「當時誰都沒想到,一支北方隊伍能把舞獅操練得如此專業。」李本生說。
3.
收了10名非洲徒弟
為文化交流架起橋梁
2015年9月底,「2015中非文化聚焦——舞獅培訓班」在大連金州新區文化館正式開班。本次培訓由文化部外聯局、遼寧省文化廳委託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金州新區教育文化體育局以及金州新區文化館共同承辦。有來自模里西斯和貝寧的10名青年遠渡重洋來到金州新區,參加為期五周的專業舞獅培訓。
「由於我年齡大了、力不從心,主要是從旁指導,具體的傳授主要由我兒子李明旭來把關。」李本生介紹說。李明旭告訴記者,這10名非洲青年中有三位女性,其餘都是男的,有些中國武術的功底,由於語言不通,平時傳授金州獅子舞時都要靠英語翻譯的從中溝通。「在這五周時間裡,在我父親的指導下,我一共教授了他們多套舞獅動作,他們學習過程中總覺著特別新奇,學得也很認真。」李明旭表示。除了老師做示範,學員們一一模仿切磋之外,休息時間裡,李本生、李明旭父子總願意拿出上好的茶葉,和這些非洲友人聊聊天,增進感情,中非風土人情等話題讓大家談得頗為投緣。
2015年底,經過一個多月的刻苦學習,2015中非文化聚焦·舞獅培訓班成果匯報展演活動在金州文化館舉行,來自非洲的10名學員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雖然整場演出時間不長,但在這段表演中,凝聚了非洲學員們付出的艱辛與汗水,撲、跌、翻、滾、跳躍、擦癢,栩栩如生的動作將獅子的喜怒哀樂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不時出現的高難度表演,更是讓觀眾連連驚嘆。展演活動結束後,這些非洲學員們紛紛表示,會將這次學習成果帶到非洲,讓非洲人民看到、了解到、學習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兩地的文化交流架起橋梁。
「我和這些非洲朋友之間已經互相加了微信,現在還經常聯繫呢,有的非洲朋友回到本國後還是堅持在做舞獅訓練。」李明旭告訴記者,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金州舞獅子已經成了自己和非洲朋友之間交流的一座橋梁。
4.
將大連海元素融入獅子舞
子承父業「舞出我人生」
舞獅隊達到國家級,讓李本生充滿自豪。而更讓他引以為傲的是,他在獅子舞中加入了大連本土元素。「大連最大的特色就是靠海,我就在龍獅表演中加入了很多大海的元素。」比如獅子舞中本就有「獅子出洞」、「獅子踩球」、「猛獅下山」等動作。在此基礎上,李本生自創了「海底探寶」等動作,讓古老的獅子舞與濱城大連有了聯繫。
如今,李本生已76歲,而他的舞獅隊員們也都年過三十,紛紛娶妻生子、另謀職業,當年獅子舞轟動全國的激情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在面臨著市場經濟影響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下,由於缺少經濟效益的吸引,金州北獅的繼續傳承面臨困難很大,目前只有1支舞獅隊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活動。「當年鼎盛的時候,除了工廠單位臨時組織隊伍表演之外,金州固定的舞獅隊伍就有七八支呢。」李本生回憶起過去略顯落寞,他希望,金州獅子舞重新抖擻出「獅王爭霸」的風採。
讓李本生略感欣慰的是,他的舞獅技藝還算後繼有人。李本生的兒子李明旭1998年以後跟隨父親學舞獅、舞龍,還曾組建了自己的藝術團,無論是逢年過節、結婚、賀壽,還是買賣開張、商業表演,都有人找李明旭舞獅慶賀一番。在表演中,李明旭的隊伍還將傳統舞獅的「採青」、「點睛」等儀式一一展現,讓人看了大呼過癮。「藝術團打出名聲後,外省市也經常有人找我們表演。」相比父親,李明旭正在找尋另一個發揚獅子舞的舞臺。
項目名片
金州獅子舞
金州獅子舞(北獅)起源於金州南七裡(現先進街道七裡村)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
1880年間,英國海軍侵擾渤海三個多月。清政府從中原調來毅軍、銘字軍、淮軍、湘軍共5000多士兵,在大連灣修建炮臺工事,為了慰問施工士兵,陰曆九月,清軍一大型木船在黃海大連灣靠岸,從船上卸下兩隻舞獅放置在海灘上,被在大連灣燒香的金州蓮豐村老王三看到,老王三對舞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開始琢磨扎獅子,幾經研究,用竹子和線麻做獅子頭,用麻袋做獅子皮,扎制出一對獅子,以玩耍的形式開始舞獅,後將扎制手藝傳給和他一起玩耍的夥伴,那位夥伴又傳給王善祥(藝名小王四),1908年元宵燈節,小王四就帶領郭振幫、韓雲等人在金州城內開始舞獅,從此有了金州獅子舞。
金州獅子舞(北獅)俗稱耍獅子,舞獅在正式表演中,要點睛採青,具有成熟的套路;在非正式場合下,由演員自由即興發揮。自誕生以來,一直為金州民眾所喜愛。並且成為當地一項不可缺少的民間文化活動。當時金州城每逢重大節慶,必有獅子舞助興表演,觀者如潮,其聲譽也與日俱增,這種藝術形式成為當時社會條件下,當地人精神生活的寄託和主要娛樂方式。自從有了舞獅,金州人城內城外都熱鬧起來了。特別城內各家商賈紛紛籤約舞獅,爭取到自家店鋪舞獅,「點睛採青」求發大財,通靈氣,使買賣紅火。城內商會在百姓及商賈的要求下,每年臘月邀請舞獅隊加強排練,修理道具。統一組織安排,許多愛好舞獅的百姓和商賈熱情支持,並送上紅包。捐資者被寫在大紅紙上,張貼在街頭、城牆上,以示榮耀。舞獅從大年初一就走街串巷,表演從不間斷。舞獅在金州名聲很大,流傳越來越遠。常到復州城、遼陽等地舞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