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和李連杰合作的《黃飛鴻》系列前三部曲,其中在內地影響力最大的是《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因其確實有來到內地院線上映,丹心有位舅舅是本地有名的畫家,還曾為其畫過掛在影院門口的巨幅宣傳廣告牌。
《黃飛鴻》前兩部作品都是嘉禾出品,唯獨《獅王爭霸》是與內地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的合拍片,因此得以在內地院線上映。又因為內地公司同樣擁有版權,電影也得以登陸央視六套,讓更多內地觀眾能夠看到這部經典。
多數人習慣將李連杰主演的前三部曲和趙文卓主演的後兩部作品分開討論,皆因為前三部作品自成一體,而後面的作品宛如續貂之作。而《獅王爭霸》則是前三部曲中故事最為完整,場面最為宏大,思想性亦最高的大作。
一、
這個系列的最大特點,便是主線故事的連貫性。雖然每一部都有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黃飛鴻、十三姨、梁寬等人物的故事線卻有一定的聯繫和繼承。
黃飛鴻和十三姨的關係經歷了1的相互欣賞;2的生死與共;到了這一部已經確立了情侶關係,開始談婚論嫁了。然而他們的關係卻遇到了來自外部的巨大危機,便是俄國人杜文奇的出現。
此君是俄國駐北京領事館的翻譯,按照他的說法,是為了追求十三姨而來。一個是佛山土郎中;一個是高富帥洋人,誰更有優勢一目了然,黃飛鴻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杜文奇的身上遠不只這些特點,他象徵著一種外來的,更為先進的文化。玩的是影畫機,會修蒸汽機,通曉中國歷史,知道如何在軍事上一步步實現侵略。他明裡是個人畜無害的俄國人,暗地裡卻在為俄國的入侵做著準備。
雖然這種步步緊逼的侵略大計隨著暗殺李鴻章計劃的破產而告一段落,杜文奇也因此獻出了生命,但他對黃飛鴻和十三姨兩人帶來的思想衝擊是巨大的,也影響了他們對於時局的認識。
二、
黃飛鴻和十三姨的婚姻,還受到來自家族中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名義上卻差著一輩,因此在給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提親時,兩個都是猶猶豫豫,生怕老頭會不同意。
而黃麒英雖然是個開明的人,一開始也難以接受,後來看到兩個情真意切,最終還是答應了這門親事。在這裡傳統的觀念受到了新生戀愛觀的影響,隨著火輪車、蒸汽機和影畫機的出現,在黃麒英這個開明長者的面前,舊思想就像那些破爛獅頭一樣最終還是要被丟棄。
受到新生事物衝擊的還有黃飛鴻本人。在徐克的版本裡,黃飛鴻不再是老成持重的老者形象,而是一個願意接受並學習新生事物的有為青年。他常會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來審時度勢,進而做出最好的判斷。當眾人都熱衷於準備參加獅王大會時,他卻提出要申報朝廷以求取消大賽。
面對曾經引發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情敵杜文奇的巨大威脅時,黃飛鴻也一度表現出了猶豫和陣腳大亂。但最終卻仍然接受了這些外來的文化,並保持了自身慷慨的風度。
三、
電影的主線,則是圍繞獅王大會展開。由於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一時的頭腦發熱,提出舉辦獅王大會,導致江湖頓起紛爭,各路豪強為了爭奪獅王之名刀兵相向。這其中又以大平號油廠的趙天霸努力最大,其手下第一悍將則是人力黃包車隊的車夫頭子鬼腳七。
鬼腳七這個人物是關德興版《黃飛鴻》系列電影的常駐人物,在徐克系列中卻直到《獅王爭霸》中才出現,且一開始還是黃飛鴻的死對頭。後來鬼腳七因腿傷慘被趙天霸拋棄,流落街上才被黃飛鴻感化並收留,最終成了黃飛鴻的徒弟。
這條人物發展線是片中最大的亮點,暴雨中黃飛鴻為挽留鬼腳七,硬吃了他六記耳光才令其感化,充分表現出了黃飛鴻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而拍攝時李連杰也確實硬挺著被熊欣欣搧了六次,直打到他半邊臉腫了起來,才成就了這經典的一幕。
在鬼腳七的協助下,黃飛鴻終奪得了獅王金牌,也讓他得到與李鴻章直接對話的機會。他說出的一番話不卑不亢,卻充滿力量,也表達了徐克對於歷史的立場和態度。
「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更重要的,是要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這才是致富民強之道。」
這段話才是電影的思想中心,在新舊事物的不斷衝擊和摩擦中,國人最終找到了一條發展的出路。這段話詮釋了徐克對於歷史的看法,也令《黃飛鴻》系列的思想得以升華。
四、
《獅王爭霸》由於是合拍片,市面上出現了香港、內地和臺灣三個不同片長的版本。其中香港版本為了適應院線需求,被刪剪得只剩下109分鐘;而經常在央視六套反覆播出的內地版本則是125分鐘;另有一個加入臺灣版本獨有鏡頭的網友合成版本,片長達到了132分鐘。
這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加入了一段黃飛鴻和十三姨的對話,雖然只有寥寥幾句,卻表明黃飛鴻曾一度想要放棄兩個的這段感情,也解釋了十三姨在中途寫好了告別信,想要離開黃飛鴻的原因。
《黃飛鴻》系列引發了90年代香港電影圈一股跟風拍攝武俠電影的熱潮。但隨著這股潮水的漸漸退去,我們最後還是發現這個系列達到的高度,其他作品都難以望其項背。原因是徐克在著力還原真實歷史背景的同時,又將自身對於歷史的見解融入到電影裡。不講究還原真實的歷史,卻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歷史觀。
而其他的跟風作品,如《一刀傾城》、《黃飛鴻與蘇乞兒》、《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等片,都讓主角參與到重大歷史事件中。將真實的歷史「戲說」成了電影虛構的版本,思想性卻無從談起,這是同時期那些跟風電影都不成功的原因。
五、
然而在李連杰離開嘉禾自立門戶之後,《黃飛鴻》系列也迎來新的變化。這個時期徐克為了開發新的電影IP,將《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交給了此前未曾執導過電影的動作指導元彬。故事雖然延續了《獅王爭霸》,卻是一部純娛樂的作品,前三部的思想性蕩然無存。
男主角黃飛鴻的選角,也經歷了一場波折。幸好徐克本人與李連杰私交甚好,經李連杰同意,徐克從他的《方世玉》劇組把趙文卓挖了過去,才成就了《王者之風》這部電影。
但後來到了《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這個系列的頹勢便越發明顯,最終以490萬港元票房的成績,直接斷送了這個系列。
李連杰卻在嘉禾之外又拍了兩部黃飛鴻電影,其中之一是與王晶合作的《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其二是與洪金寶合作的《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前者在1993年激烈的競爭之下仍然收穫1818萬港元票房;而後者在1997年拿下3027萬港元,證明李連杰才是黃飛鴻獨一無二的代言人。
《西域雄獅》雖是永盛娛樂出品,卻聚集了洪金寶、徐克、李連杰三大嘉禾舊將;雖不是嘉禾正傳《黃飛鴻》系列續集,故事卻延續了這個系列,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但在此片之後,90年代的《黃飛鴻》電影也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
熱血丹心
20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