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賀新春——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介紹(一)

2021-02-16 東營市文化館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我國戲曲藝苑中一朵散發著泥土芳香的絢麗之花。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採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呂劇發源於現東營區時家村,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化而來,並吸收融合了「大鼓」等其他民間曲藝和「五音戲」等戲曲的藝術精華,不斷豐富、發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1900年時殿元首次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出,標誌著新的劇種呂劇的誕生。經過百年的演變,呂劇已成為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他的故鄉——東營,呂劇的群眾基礎尤其深厚,人人愛呂劇,家家唱呂劇,村村有劇團,呂劇已成為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東營區呂劇和廣饒縣呂劇分別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東營區呂劇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呂劇藝術的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帶來了美好的前景。

呂劇故鄉演呂劇

  一、歷史淵源

  呂劇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山東琴書約在清代中葉產生於魯西南一帶,後傳播各地,分為南、北、東三路。清光緒六年(1880年) ,山東琴書傳入廣饒北部,民間藝人爭相學唱,以此作為謀生手段。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琴書在廣北一帶普及,職業琴書藝人漸多,較著名的有張蘭田、張志田、商秀嶺、時殿元等人。其中,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後來,張蘭田、張志田去安徽鳳陽拜師學藝,把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呂劇基本調四平的基礎)帶回了家鄉,有力地推進了演唱藝術的發展。由於藝人邊演奏邊演唱,當時被稱為「坐腔揚琴」、或「揚琴」。「坐腔揚琴」的發展為呂劇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殿元畫像

早期藝人演唱鳳陽歌

  1900年冬(一說1901年2月),琴書藝人時殿元率「同樂班」在家鄉時家村首次化裝演出了琴書《王小趕腳》。時殿元以醜行應功扮腳夫王小,執鞭攆驢;崔心悅扮演二姑娘,身縛彩繪的驢形道具做騎驢狀。二人載歌載舞,表演生動活潑,諧噱橫生,別開生面,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因演出《王小趕腳》時是以「驢」為道具,群眾就把同樂班稱為「驢戲班」。時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處首先聲明唱的是「化妝揚琴」。

東營市呂劇團演出新排《王小趕腳》

  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王漢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寶下蘇州》等10多個琴書篇目改為化裝表演,此時化妝揚琴已具備了戲曲所應有的基本藝術特徵,完成了從曲藝到戲曲的嬗變,呂劇已現雛形。

呂劇《借年》劇照                       

《王定保借當》劇照

  1906年,時殿元首建「共和班」,開始由「拉地攤」轉向舞臺演出。共和班長期在廣饒、博興、張店、昌樂、 濰縣和膠東諸縣演出,民國初期,進入省府濟南在戲院或劇場掛牌演出。193 0年前後,時殿元的弟子時克遠、劉欣武、劉立賢等人組成「同樂班」,在濟南大觀園、勸業場等戲院演出,開始將一些角色較多、情節較為複雜的劇目如《雙換親》、《白蛇傳》、《秦雪梅觀畫》、《金玉奴》等,改為化裝揚琴上演。

(義和班(1937—1951):1937年由在濟南的同樂班、季子班、慶和班組成,主要組成人員有時克遠、李同慶、陰毓庚、陰毓漢等)

  時殿元及其弟子時克遠、李同慶、於廷臣等,在藝術實踐中對劇目內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調、音樂伴奏等諸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充實,使之逐漸完善 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劇種。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化妝揚琴劇種給予了大力扶持,化妝揚琴班社出現了新的生機,先後在濟南市新市場風順茶園、西市場振成舞臺、大觀園新新舞臺演出。

《斷婚記》劇照    

《井臺會》劇照

  1953年,根據有關領導、專家提議,正式把「化妝揚琴」定名為「呂劇」,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六呂」之「呂」字,既具有「黃鐘大呂」之文化內涵,又能諧民間「驢戲」、「捋戲」、「縷戲」之音,得到民間藝人、文藝界及廣大群眾的認可。同年,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由山東省實驗歌劇團更名),「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李二嫂改嫁》劇照

《李二嫂改嫁》劇照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自時殿元創立「化妝揚琴」以來,「呂劇」就在東營境內廣為流傳,每逢年節、慶典,演唱「呂劇」成為習俗。「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曾一度被禁演。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呂劇在故鄉走上了復興之路。

《逼婚記》劇照

《姊妹易嫁》劇照

  改革開放為呂劇這一傳統藝術奇葩再度綻放提供了沃土,特別是在她的故鄉—東營,呂劇藝術迎來了新的春天,其傳承和發展一直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全市三大專業劇團東營市呂劇團(1994年前為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利津縣呂劇團開拓創新,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又創編了多部影響力巨大的新戲。他們的演出足跡遍及東營、淄博、濱州、濰坊、濟南,甚至遠至河北、天津等地。在東營鄉村,特別是她的故鄉時家村一帶,一代代的老藝人孜孜不倦的傳承著呂劇藝術。

呂劇第五代傳承人杜瑞傑教唱呂劇

時家村一帶主要呂劇藝人師承關係及著名班社圖表

  二、文化藝術特徵

  呂劇是由說唱藝術的山東琴書發展而成,其形成過程經歷了「坐唱」、「拉地攤」、「地方小戲」並成為山東省的代表性劇種等階段,其形成和衍變過程,為我們研究我國民間藝術的發展規律提供了活的資料。

  呂劇產生並長期流傳於鄉間農村,大都是在窮苦農民藝人中傳唱,其早期劇目多為歷代藝人口頭創作,其題材大多是社會生活的某一側面,以典型的故事情節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地去表現人民群眾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等傳統美德,讚揚勞苦大眾反擊壓迫、爭取自由的鬥爭精神,反映他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願望、理想和要求,塑造人民群眾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其演出劇目具有貼近生活、質樸無華的特點。

  呂劇音樂脫胎於說唱藝術的山東琴書,呂劇唱腔的結構形式屬板腔體。它主要包括四平、二板和曲牌唱腔三部分,旋律質樸清新,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主要伴奏樂器墜琴、揚琴等。

  呂劇的唱腔婉轉、優美,音色和韻味獨特,呂劇唱腔素有「拴老婆橛子」之稱,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傳統戲的道白中多鄉言俚語,非常適應普通群眾的欣賞習慣。隨著劇種的發展,唱腔音樂得以豐富,表現力不斷加強。特別是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強的適應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鮮明的時代性特徵。

  呂劇表演細膩傳神,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呂劇傳統的舞臺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樸素真實。20世紀40年代前後,曾與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同臺演出,又受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技能、身段程式得到迅速提高和豐富,腳色行當體制亦漸趨完善,但仍保持了以「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質樸、生活化的演出風格。呂劇現行的腳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劃分的。

《五品土地官》劇照      

《鹹水灣》劇照

  因為呂劇是由山東琴書演化而來的,所以,其傳統劇目也大多是根據琴書整理改編出來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移植來的。呂劇的傳統劇目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小戲,有《王小趕腳》、《三打四勸》、《小姑賢》、《借年》、《王定保借當》、《空棺記》、《光棍哭妻》、《小寡婦上墳》、《梁祝下山》、《王天保下蘇州》、《打關西》等90餘出。另一種為呂劇傳統中的連臺本戲,多據長篇鼓詞、章回小說和琴書腳本改編而成,有《王華買父》、《大英烈傳》、《溫涼盞》、《金鞭記》、《孟麗君》、《珍珠塔》、《包公案》等十餘部。呂劇中的連臺本戲,結構鬆散,情節冗長,唱詞也不固定,較之小戲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保留下來的劇目不多。建國以來,隨著劇種的發展,又創作了一批優秀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如《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明明上當》、《張大友被騙》、《沂河兩岸》、《石龍灣》、《苦菜花》、《畫龍點睛》、《補天》、《潮湧黃河口》、《孫武》等。

《孫武》劇照

  三、傳承發展

  1953年廣饒縣呂劇團成立,1979年墾利縣呂劇團成立,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94年,經東營市政府批准,成立東營市呂劇團,在廣饒縣呂劇團加掛牌子。這些劇團為東營呂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營市呂劇團成立後,演出過的主要代表劇目有:《王小趕腳》、《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雙玉蟬》、《畫龍點睛》、《潮湧黃河口》、《孫武》、《馬書記上任》、《隨禮》、《鄉人俚曲》、《紅嫂》、《天地人心》、《村官上樹》等,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隨禮》   

《村官上樹》

  1985年冬,東營市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彙編》,1997年《呂劇起源與發展》一書由黃河出版社正式出版。自1991年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至今,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舉辦的呂劇藝術匯演、比賽30餘次,對呂劇藝術的普及發揮了很大作用。2007年10月13日至19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東營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東營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中國東營呂劇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2012年9月22日上午,山東省首屆呂劇藝術節在東營市廣饒縣開幕。自1985年東營市舉辦首屆呂劇匯演以來,全市舉辦呂劇藝術節、匯演、展演、比賽等活動30餘場,為呂劇藝術的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5年,東營市呂劇博物館開館,展廳部分以文字、圖片、實物、多媒體等手段,全方位展示呂劇藝術產生、演進、發展的歷史和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影響以及她獨有的藝術魅力。

  在民間,呂劇產生並長期流傳於鄉間農村,以莊戶劇團為代表的呂劇藝術在我市廣大農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呂劇莊戶劇團以及優秀的演員和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莊戶劇團100餘家。2006年,東營區牛莊鎮莊戶呂劇團獲全省「十佳莊戶劇團」稱號,廣饒縣花官鄉梨園劇團等五家莊戶劇團獲全省「優秀莊戶劇團」稱號。2008年,花官鄉梨園劇團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作為呂劇故鄉,東營區也一貫把傳承弘揚呂劇藝術作為文化建設的著力點,走出了一條以保護促開發、以創新求發展的特色路子,整理保存了優秀劇目近300個,唱腔曲牌30餘首,出版音像製品80餘種,一批珍貴的原生態傳統劇目得以保護和傳承。《大犟搬遷》、《賣蟹記》、《故鄉情》、《讓房》等一批自編自演的劇目屢獲省級以上大獎。2015年東營區拍攝了首部呂劇題材微電影《老馬與小馬》。自1999年開始的呂劇進課堂活動,開展至今已結出累累碩果,培訓養出了時凱悅、馬凱迪、隋英南等優秀呂劇後備人才。2012年,呂劇進課堂教材《呂劇》順利出版,使呂劇普及有了系統詳實的教材。

  2012年廣饒縣呂劇團更名為廣饒縣呂劇藝術中心承擔呂劇文化研究傳承、保護,呂劇藝術中心以發展繁榮呂劇為己任,演出足跡遍及山東省的東營、淄博、濱州、濰坊等大部分地市,並多次到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江蘇等省市演出,成為山東呂劇的重要傳播者。

相關焦點

  • 「匠人匠心」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邀你一起賞傳統工藝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匠人匠心」雲競技活動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指導下,由快手平臺承辦,旨在激發傳統工藝創新活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共生鏈SCE守護傳世匠人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輝煌_驅動中國
    共生鏈SCE一直致力於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人可以看見社會、城市過去燦爛的文化遺存。一、守護匠人的軌跡 讓更多技藝傳世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發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一文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並且承載力人類的技藝與工藝,並且在長時間裡一直被延用。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在洞頭拍攝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保護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在我區開展拍攝工作。   《匠人匠心》洞頭拍攝現場   此次拍攝內容為洞頭省級非遺項目貝雕技藝,片名《他處的丹青》,將採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鄭大志、王衛東等貝雕技藝傳承人,拍攝加工貝殼
  • 第65期:「匠人精神,銅版彩畫」——江蘇省鎮江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下半年,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組抵達江蘇鎮江「一座美的讓人吃醋」的城市,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康順偉老師等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採訪與拍攝.《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是以宣傳風土人情、挖掘民間文化、展示鄉土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類電視欄目。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王星記.檀香木扇子 王星記經歷一百多年風雨,積累了獨特的制扇秘笈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王星記制扇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振興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推廣項目,「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以獨特、創新、示範三位一體的模式推出的旅遊產品,為廣大國內外遊客提供一個全面了解、欣賞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文化的平臺。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永和魚丸項目作為福建的一張名片,也是魚丸行業中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在挖掘自身品牌歷史、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發展空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表示,福州地處沿海,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福州永和魚丸作為福建省飲食的招牌之一,其背後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與福州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 湘潭「巫家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2月2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在公示的337個項目中,湖南共有19項入選,其中湘潭巫家拳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東瀛匠人的傳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香港亮相
    日本在這邊面則做得非常出色,東瀛匠人的工藝、知識、技術、風格不斷精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令珍惜、欣賞、保育傳統手工技藝成為社會風尚。香港大會堂正舉辦「繼承-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逾100件藝術展品出自日本大師工匠之手,包括陶瓷、金屬、漆器、紙製品、木器等,帶領我們體會何謂真正的「文化傳承」。▲ 弁慶乘船|1185年,源義經由海路往西方逃亡,遭到被源氏滅門的平氏冤魂襲擊。
  • 系列微電影《非遺裡的清廉》第十二集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待到進入第二個糖化發酵環節時,才能讓一滴滴味甘、色清、氣香、力醇的老酒應運而生。  堅守匠心,控得住火候溫度,  秉持古道,方能得甘醇佳釀。本集微電影由青島市紀委監委、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即墨區紀委監委製作,講述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墨老酒黃酒傳統釀造技藝」裡的清廉故事。  據悉,《非遺裡的清廉》系列微電影從介紹青島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入手,借傳承人之口,講述非遺裡蘊含的清廉思想,通過微電影的時尚形式深化廉政文化建設。
  • 喜訊|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
    喜訊 |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榮獲優秀稱號 2020-12-18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吃著紅參長大丨紅參正式列入韓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起「非遺」,大家不外乎想到的更多是傳統文化技藝類,如:活字印刷、崑曲、京劇、皮影戲等……而最近,韓國卻為「非遺」大家庭帶來了一位特殊新成員。韓國文物廳(廳長鄭在淑)將「人參栽培和藥用文化」指定為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 寶豐縣首屆「匠人匠心 非遺大集」開始啦
    河南訊:12月27日,河南省寶豐縣首屆「匠人匠心 非遺大集」啟動儀式暨非遺大集活動開幕。 本活動由寶豐縣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張八橋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寶豐酒業有限公司協辦。線上線下齊發力 寶豐非遺「總動員」 酒香不怕巷子深,古村新貌迎客來。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正定崩肝是正定回漢兩族均有的酒菜,清真崩肝與醬牛肉、牛筋、口條號稱古城清真佳餚「四絕」,唯崩肝為全國一絕,僅正定獨有。
  • 「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建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
    8月18日,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向縣委、縣政府報送《關於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建良言。《蒙古族四胡音樂》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蒙古族草原賽馬》《蒙古族傳統婚俗》《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鹿棋》《多克多爾山祭祀文化》《蒙古族搏克》《蒙古族安代舞》《馬頭琴音樂》《蒙古族潮爾音樂》《蒙古族祭火習俗》11項為省級代表性項目……截止2020年6月, 杜蒙全縣共有19項非遺分別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全縣有國家、省、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3人,有各級各類項目傳承人近千人
  • 高陵區開展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申報工作
    按照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建設,推進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陵區日前全面鋪開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推薦申報工作,經充分調研,決定將《藥惠竹馬》《西營戰鼓》《吉氏祖傳皮膚病製藥技藝》等3項市級非遺項目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