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如果樂觀的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票倉。且,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這是樂觀的一面,但是我們現在仔細看下我們今年的成績單。截至2017年6月30日,上半年票房為271.75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45.94億元,增長10.49%;城市觀影人次為7.81億,相比去年同期的7.23億,增長7.92%。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104.60億元。
另外,今年上半年票房過億影片達到41部,比去年同期多了6部。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片17部,進口片24部。電影《速度與激情8》和《功夫瑜伽》分別以26.7億和17.5億摘得上半年進口影片和國產影片的票房冠軍。
在這個成績的背後,中國電影的描述通常是這樣的詞彙:「五毛特效」、「無腦情節「、「全程尿點」、「都是什麼鬼」,吐槽歡樂多,中國電影已經不吐不快。
但今天,影視工業網更想嚴肅的談論這個話題。
比如怎麼做,中國電影會更好看?既然現在多是視效大片,那怎麼和五毛說再見?當我們說中國電影不好,把中國電影和好萊塢影片拎一起對比吐槽時,最終還是需要行業內的專業人士靜下來思考,怎樣做才拍出好電影。不是說拍出一兩部經典的問題,是出現一批耐看、叫好的影片。
所以,7月26日,「影視工業網CineHello影視你好!中美電影工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舉行,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CSC)主席穆德遠、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主席基斯·范·奧斯特魯姆(Kees van Oostrum,ASC)、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主席柯星沛(HKSC)、好萊塢頂尖影視培訓機構創辦人夏恩·赫爾伯特(Shane Hurlbut,ASC)、RED全球戰略合作和市場部總監麥可·基根(MichaelKeegan,ASC)、著名電影人周鐵東、賈樟柯製作人周強、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教授鞏繼程、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林韜,以及青年導演張小北、姚婷婷、劉娟,著名攝影指導楊述、侯詠等數十位大咖和多家國內知名後期製作公司的CEO、技術高管、製作高管齊聚一堂,探討中美合作的前景,分享拍攝經驗環節。
今天,我們承認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之間還有差距,可能差距還不是一點。所以今天很多人願意用一個詞歸納總結:電影工業水平的差距。那問題來了,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準?
千言萬語一句話,最終所有的差距是人的差距。建立行業的標準,培養合格的從業者,是有志之士可以看到的一條路。基於這個共識,影視工業網和和VHQ學院以及好萊塢頂尖影視培訓機構創辦人Shane Hurlbut.ASC先生在影視工業網拍片學院上線課程。
影視工業網已經正式地成立了出品部門,希望的是能從製作方面入手,給予青年導演最大的幫助。也因此,黃心懋選擇了知名製片人周強合作。周強曾經先後參與製作了近40餘部影片,有15部入圍了坎城或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這其中就包括了賈樟柯執導的《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等。兩人一拍即合,將開啟「處女作處女心計劃」。
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一定會是中國電影人學習和借鑑的對象。「但是,中國的電影工業一定會走我們自己中國人的路,不會走美國人的那條路。但我要加速對對方的了解,才能『彎道超車』。」基於這個認識,影視工業網和Kees van Oostrum.ASC聯合成立桌球影業,致力於開發、製作電影。
那今天大會具體發生了什麼呢?我按照順序一直走下來。
楊述《對電影工業的認知和期待》
楊述,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CSC)會員
代表作品:《孔雀》《趙氏孤兒》《搜索》《雞犬不寧》《李米的猜想》《極度寒冷》《追兇者也》等。
先說說吐槽吧,我們覺得和電影工業們我們和認知的電影文化現象越來越遠,我們要學習,因為我們真的很落後,說句現實話,中國的工業體系,充其量就是十來年吧。剛剛穆老師也說,我們有些時候是斷開的。那麼,好的內容從哪來,從拍攝者?還是炒作者?還是票房那裡來呢?這些問題都太缺乏討論了。講個故事吧。
前些時候,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和英國的教育大臣,他們最近有一個很大的爭論。互相寫文章,謾罵和攻擊。查爾斯的秘書工資已經很高了,查爾斯王子就說,你的工資已經比同齡人高几十倍了,怎麼還要漲工資。我們現在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你是不是一個天才,如果不是,那你就老老實實做自己的事就好。每個人都想做偉大的設計家或者大師,社會也說只要不忘初心,什麼都能做到。然而,到底我們能不能拍出好的內容呢?
電影工業是有流程的,要有體系,在這個體系裡,它是有分工的,可能越發達,分工就越明晰。可能出自皇權體制,好比錢就是老大,會出現只為一個人工作,而不是為一個電影,這是家庭作坊式的,是對電影工業化的阻礙。我相信很多攝製組人員都會遇到,許許多多工序的認知和矛盾。中國文化裡面有很多宦官文化的東西,中國電影要想進步,必須擺脫這些東西。每個地方疊加,才能夠成就一個好的電影體系。不是一個匠人就能完成好的工作。
還有另外兩個部分:人才和反饋
周強《處女作 處女心》
周強,電影製片人、監製。
先後參與製作了近40部影片,其中15部入圍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眾多國際知名電影節的正式單元,包括賈樟柯導演的《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唐曉白導演的《愛的替身》等。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電影的一個談戀愛的關係。我在探討這個命題之前,有個很重要一個事情要問大家,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電影?我們會跟電影發生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我想用一句臺詞,是《歡樂頌》的一個臺詞,很經典,它說:「你愛一個人的時候,其實處女膜已經不重要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大家的處女心」,這句臺詞很調侃!但是很擊中我們做電影人的一個心態,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我可能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電影了,可能是初中的時候,那時候我就覺得我要拍電影了。但是我沒有去上電影學院,而我念的都是人類學、社會學,後來當了記者,寫新聞。過了幾年之後,我就去了紐約,真的是才慢慢開始學習媒體研究,開始跟電影有一個正面的學習跟關係。
我在紐約待了大概三年,當時還不想回香港,我是香港人。突然有一天,有一個同學他畢業了回到香港,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是一個電影部的總監。他要我馬上飛去幫他辦一個香港的短片比賽,當時是第一屆,到現在還在辦的。之後,我就從頭到尾的辦了第二屆短片比賽,認識了很多年輕的導演。在第二屆的時候,可能有些名字你們到現在都很熟悉的,比方說餘力偉、袁建滔,還有《捉妖記》的導演,當時他們也都很年輕,他們把學生作品交給我們,那時候我們就開始認識,還跟其他的部分導演開始合作。
我的第一個處女作的監製作品是98年,是餘力偉的《天上人間》,我們很幸運。我們第一個電影已經站在很好的平臺——坎城電影節上了。2000年的時候,我們一塊成長,一塊學習,我們沒有太多的經驗,突然我們又面對很多的創作,包括我是一個監製,也要面對很多書信的東西,又會跟美國、法國大型公司談判,去做合約,去做合拍電影所有的安排。但是我們就是帶著一種很忐忑、很衝動的心態面對所有的工作,結果很順利。
我到現在拍了有36部華語電影,三分之一都是導演的處女作,包括去年梅峰老師的作品,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帶著這種處女心,哪怕他已經拍了很多很多的電影,但仍然保持忐忑衝動的話,我覺得中國的電影工業,我們的作品肯定是最一流的。
青年電影人高峰論壇
主持人:周強、黃心懋
周強 電影製片人、監製
電影《世界》監製、電影《三峽好人》監製、電影《二十四城記》製片人、電影《蕩寇》製片人
黃心懋
影視工業網 創始合伙人暨執行董事
論壇嘉賓:張小北
導演、編劇
電影《李獻計歷險記》聯合編劇、電影《與時尚同居》文學策劃、電影《匹夫》聯合編劇、電影《四大名捕》對白編劇、電影 《拓星者》導演
中國電影超越好萊塢是不現實的,隨著技術的進步,仍然要操著手藝人的心,今年上上海電影,關鍵詞是匠人之心,我認為不管用什麼樣的設備,一定要有手藝人的心思。
姚婷婷
導演、編劇
網劇《匆匆那年》導演,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導演
因為我是最開始讀導演系研究生,開始拍了一些短片,短片獲了很多獎。通過短片拍了一部網劇,《匆匆那年》。看到這部網劇,光線就邀請我來做《誰的青春不迷茫》這部電影。
那個時候最大的挑戰是,怎麼做一步既能讓觀眾喜歡,又符合原著的一部電影。第一次做大電影壓力還真是很大的。因為一方面我是非常追求個人表達的一個人,然後又要兼顧類型,那時候青春片已經拍了很多了。
我第一部作品沒有監製,我覺得羅老師說的挺對的,我現在也是每天都在學習。所以沒有任何得罪,非常非常受教。
劉娟
導演、演員、編劇
我其實是計算機專業的。我是06年因為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電影,開始報考電影學院。基本上在電影學院三年的學習經驗對我改變很大,我大概拍了3年到4年的紀錄片,讓我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
我在去年完成了我的第二部片子,是一個印度的愛情電影,我基本上找到了屬於我的創作的模式。我可能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是,做你自己。從技術的層面上,從價值觀層面上,提升自己。
我覺得做電影要有初心,我們就是創造,如果一個電影沒有創作,它再高的票房也不是一部電影。
羅攀
攝影師、導演,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成員
代表作:《芳華》《我不是潘金蓮》《老炮兒》等
我拍了20部電影,我過去從大學到畢業,都是剛剛開始拍電影,那時候沒有人拍電影,也沒什麼處女作、處女心,我有很多合作的女導演,當時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有以幾個問題。
因為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當導演,熱情很高,操作經驗都比較少。曾經在西藏有一個新導演,問到我和新導演合作的感受時,我說,浪費時間很多,後來就沒有完成合作。
穆德遠
劉娟是很有一個意思的電影人。她能夠說服我本身,她所有的片子中都能看到對人文的關注,對社會的關注,對電影語言的看法,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的數字電影是需要極其嚴謹的。可能反過來對我們的創作和研究,都是很大好處的。
Shane Hurlbut.ASC《讓你的觀眾沉浸在動態影像攝影世界裡》
Shane Hurlbut 代表作:《最後三分鐘》、羅伯·科恩執導的《不論好壞》、查爾斯·斯通三世的《樂鼓熱線》、約翰·斯託克韋爾的《碧海追蹤》、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的《終結者2018》,以及2012年史葛禾夫和邁克·麥克羅伊聯合執導的《勇者行動》等。
關於《終結者》中直升機的墜毀片段,Shane說希望大家能帶給大家窒息的感覺。他現場給大家分享下怎樣做到,怎樣所把有鏡頭銜接起來,變成最後的鏡頭。
「我們用35mm膠片拍攝,衝洗的時候先是黑白的,當我使用的時候我要找到故事的核心,把宏大是視覺結合在一起。我們把飽和度降低下來,讓大家看到整個黑白色彩變化的過程。我們通過直升機拍攝。有些鏡頭採用定焦,想讓畫面與觀眾更近。拍攝地在墨西哥的沙漠裡,完全在大自然中拍攝,然後把綠幕放在那就行了,後期在CG上家沙塵。直升機拍攝上,我們通過鏡頭的跟拍和搖晃。爆炸的鏡頭開始用搖臂拍攝,它到處晃……」
Shane一直以非常激情的狀態出現在大家面前,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電影攝影師與故事片創作者,他覺得攝影師們「永遠不要呆在舒適圈裡,要挑戰自己,以藝術家的感受去挑戰自己。我們是攝影師,我們是先鋒者,我們是藝術家,同時也是敘事者。」
周鐵東《中國電影市場的美國意義》
周鐵東先生,原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審,多所國內外院校和研究機構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員。現場分享《中國電影市場的美國意義》。
1984年以來,周鐵東對國內外電影產業進行過全方位的研究,並於1995年到2005年在好萊塢工作十年。30多年來,周鐵東為國內外電影報刊撰寫長短文章600餘篇,出版譯著和著述達15部,翻譯和撰寫的文字累計約800萬字。
周鐵東先生從歷史講起,中國到1934年只有314家影院,1946年上映的90%美國電影,383部影片中國電影只佔13%。1994年開始,《亡命天涯》作為好萊塢第一部大片一直從十部到二十部,好萊塢一般分帳是13%,他們忍氣吞聲,是為了中國最大到市場份額。中國市場在2010年實現了井噴,票房達到350億票房,現在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票房。截止到今年美國進口電影佔中國票房的6%。
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支撐這些大片,美國市場將不復存在。中國已經變成了最大的市場,現在必須依賴好萊塢的市場,像《速度與激情》,已經佔了市場的三分之一,61%市場份額已經佔領了中國票房,甚至美國的大學都開設了中國觀眾趣味研究,好萊塢越來越迎合中國的觀眾。最近上映的《變形金剛5》那麼多的植入廣告,完全就是針對中國的。
他們中國策略的轉型完全是迎合中國的。美國本土市場的萎縮,對我們本土電影來說就是機會。
中美電影工業高峰論壇
主持人:黃心懋
影視工業網 創始合伙人暨執行董事
論壇嘉賓:Kees van Oostrum.ASC
全球著名電影攝影師、監製,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主席
Kees 作品《最後的機會》曾斬獲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同時電視影片《白玫瑰小姐》和《重歸寂寞之鴿》獲得艾美獎的追加提名;另外,他還憑藉《重歸寂寞之鴿》被美國電影師協會授予電視電影傑出成就獎,最近導演作品《完美男人》。
Kees 談到ASC始終在全球範圍內工作,尊重來時全球各地的所有同事,幫助各地的團隊。
穆德遠
著名導演、攝影師,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長
作為攝影指導拍攝了:《變臉》、《我的法蘭西歲月》、《青春祭》、《讓世界充滿愛》;曾獲得兩屆金雞獎最佳攝影。
穆老師談到,包括中國攝影師學會,任何一個協會都有一個推廣和教育的責任。每一個成功的電影人,他們都很熱愛教育。一說到教育,他們都很興奮。剛剛shane充滿激情,借用影視工業網這個平臺,我們希望能夠推廣開來。
柯星沛
中國香港電影攝影師、導演,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主席
2009年憑藉《葉問》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2017年憑藉《點五步》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攝影代表作:《香港製造》、《香港有個好萊塢》、《買兇拍人》、《野·良犬》。導演代表作有:《金燕子》、《猛鬼入侵黑社會》、《血洗洪花亭》、《漫畫風雲》。監製作品:《點五步》。
我覺得有一段時間,香港好像是國內合拍片。今年統計有25個新導演,對我來講,我一個電影工業發展是心血新的替代,你要有個一培訓和傳承。所有電影重要的一點是看後續你的技術應該怎樣往前推,人才是最重要的。
周鐵東
著名電影人
周老師談到,美劇基本上是由編劇主導的事情。因為從本質上而言,電影電視通過敘事推動的視覺藝術。尤其美劇,編劇是主導,導演可能先導樣片的時候可能是鎖定收視率,一旦都已經確立了,達到了那個目的,編劇主導敘事,攝影主導視覺,已經達到了目的。
Michael Keegan
RED全球戰略合作和市場總監
我們一定要了解攝影指導的訴求,比如說大成本電影還是小成本電影。我們需要使電影人明白怎樣去使用,去講述故事,讓內容製作者去發揮作用。
VHQ劉國華:後期製作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劉國華先生擔任新加坡VHQ媒體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負責VHQ整個國際區域業務增長計劃的企劃與執行。劉先生於1991年,加入VHQ的母公司,黃河網絡公司(YRN)。1997年被委以重任,出任當時VHQ集團區域總經理。2001年,劉國華先生主導了VHQ管理層的收購 (MBO)計劃,成為VHQ的控股股東,並在2015年,助力公司成功上市。劉國華先生從倫敦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在加盟YRN之前,劉先生是美國運通銀行(American Express Bank)的銀行家。
劉國華提到,在西方好萊塢國家,你至少需要八到十年紮實的經驗,才能在這個行業中你應對很好的挑戰。我覺得我們如果把教育的問題做好,不能只是大學這樣的學業式教育。你需要在對的時間掌握對的技能,這樣你才能真正解決你要的問題。我們應該像好萊塢那樣做,而且我覺得我們有一天會做得到。好萊塢也是用了很多年才達到現在的程度,中國其實才是一個新生兒。教育能夠做好,我們能夠縮短這個時間過程。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要不斷嘗試,可能五年、六年、十年,但是我們相信也希望通過教育或培訓這一方面能進入一個快車道。
我們怎樣確保後期從業人員的穩定呢?
人才是會流動的。他們會選擇能夠發揮自己作用的領域,但是我們能做什麼呢。經常有人問我,對你公司來說,為何30多年能發展這麼好,因為你必須要堅守非常簡單的原則和理念。可是,這個原則和理念到底是什麼呢?雖然可能大家覺得這樣說會很奇怪。現在這個現狀是,你能買設備,他也能買。但是,你機器好,你就是一個很好的特效公司嗎?當然不是,你要讓大家知道,要能留住人才,這點很重要。
降低人才流失率,對公司發展非常重要,怎樣做到呢?尊重我們的人才,他們成功的時候為他們祝賀,無論導演還是製作人,都是這樣。像是一個家,他們要覺得受到尊重和欣賞。如果你能各方面照顧很好的話,有很好的福利,這就能留住你的人才了。而對於我們而言,那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國際特效公司,他們怎麼做到保留人才呢。那就是,決不降低員工的生活標準。
後期製作背後的市場邏輯高峰論壇
主持人:高楓
北京電影學院製片管理 研究生,清華大學MBA 在讀,無限光子 視效總監 /視效製片
代表作:《拓星者》、《鮫珠傳》、《碟中諜5》、《愛麗絲夢遊仙境:鏡中傳奇》、《動物神奇在哪裡》、《雨果》、《權力的遊戲》、《捉妖記》等。
分享嘉賓
陳沛宇
映日象限影像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調色師 流程規劃設計師,媒資管理系統設計師
趙浩強
MORE VFX製作總監
讓大家了解一下視效製作的思路,或者碰到的一些難點。《悟空傳》它其實有一些製作難點,它製作的視效的類型也是非常的多。然後就是,它的製作要求,要求是非常高的。大概有1700多個鏡頭,視效製作鏡頭有1300多個鏡頭,剩下一些擦除的鏡頭都是不算的。
然後是視效部分比較多,有一個腦洞大開的部分。基本上很難找到案例參考。我舉例一下,我們在裡面製作的視效的內容,比如剛剛說到的金箍棒的製作內容,整個金箍棒的脫皮的效果,不是說像影片那樣,一下就出來的。需要很長時間和客戶的溝通,才能出來。還有很多場景延伸,環境或者風沙,氣氛類的,互動類的,都很花費時間。其實到最後的時候,到製作的時候,最終要什麼樣的。我們其實跟導演那邊都要摸索。這方面都需要很多的溝通,和事前的準備。
前期準備:
1、找很多參考圖片、概念設計稿
2、要跟導演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
3、每一個鏡頭都要做好製作方案,做一些測試
李賡
Base FX視效總監
高楓:剛剛兩位介紹了國內的經驗,base有很多國際化的經驗,想您分享一下這方面經驗。
我想結合我們《星際迷航》的demo,來談一下。我們在一座的鏡頭大概有200個,每個鏡頭都是比較難的鏡頭,最難的是換臉鏡頭,另外就是一個全CG的背景和環境,還有光效,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我認為國內跟好萊塢在流程上有很大差距。
差距在:
1、缺少人才:缺少專業製作人員,能製作達到標準的製作人員是一大欠缺。
2、缺少視效總監:他需要在整個電影的聲場流程和藝術上的把控都需要非常懂,這方面的人才缺乏特別緊迫。建議客戶那邊有自己的視效總監。製片方有自己的視效總監,同樣製片人也能夠更好的理解導演的工作。
3、缺少專業的流程:特效和其他部門的對接缺少流程,非常不規範。比如特效剪輯在中國沒有這個職位。另外,特效和DI在交接上欠缺很多,國內很少有這樣的公司做。DI做預調色,對於特效的發揮很重要,之後再發給特效公司。我們國內就沒有這樣的製作。
Kate Choi
VHQ 製作總監
我在國外工作了很多年,在中國時間並不長。我覺得中國電影工業面臨的問題,就像前面幾位談的,都講到教育這個問題。我想把教育問題再細分一下,我認為中國確實缺少人才,這些人才確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應該說可以追上的。但我覺得中國在藝術教育方面有一些缺乏,CG要實現藝術和科技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出好的影片。中國現在正在趕超好萊塢,把重點都放在了技術方面。他們會組織實地考察等等,我也同時希望中國的公司能注重藝術方面培養和沉澱。
申遠
天工異彩 副總經理,視效製片、技術總監
每部電影都不太一樣,電影視覺開發包括一些風格化的設計,有時候真的要做到比較長時間的前期開發測試,才能落地到最後看到的效果。其實也有一些方法,我們以前在項目裡,會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和美術組就會溝通,他們可能在腦子裡有些想法,但是無法行成畫面。落實到項目,現場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不得不改變一開始的想法,實際上這時候我們還是會幫助導演去修改設計。後期真正落實到鏡頭上,流程上,大公司其實都差不多。在後期,實際上鏡頭真正進入流程化生產之前,逐步跟導演確定動態效果。
鞏繼程《電影電視題材項目的選擇與運作》
鞏繼程
歷任北京電影學院團委書記、青年電影製片廠生產辦公室主任、影視製作中心主任、電視劇部主任等職。現任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代表作品:發表過論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電視劇製片管理的科學化》等。編寫有《電影電視製片管理學》、《影視製片項目管理》等著作。曾參與電視連續劇《背叛》、《大唐歌飛》、《好想好想談戀愛》,以及電影《秘闖金三角》、《愛滋病患者》、《搖滾青年》、《本命年》等影片的監製、策劃 、製片等生產管理工作 。
現場分享《電影電視題材項目的選擇與運作》
我們對電影教育,有更深的體會。現在我們的教育存在一個實踐問題,好在我們北京電影學院每年要拍大量的作品。我們現在學校重視後期,我們有技術系,現在又成立了視音學院,視效和聲音。現在全國成規模的拍攝基地有22個,現在國家還要打造特色小鎮。曾經我給浙江出過主意,你們橫店沒有後期。我說你們是帶著劇本來,帶著素材走。我還給他們出主意,辦國家級的數字特效戰略演藝中心。
什麼叫製片管理,旨在特定但影片生產的組織內外部環境約束下,為了有效利用影片所需資源而實現影片生產目標,而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激勵和控制影片的運作。製片有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溝通能力。
電影製片管理分為:
1、宏觀管理:我們要向國家要政策,要向地方要政策。只要申報題材就有獎勵。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資金怎麼辦,先做政府項目。
2、微觀管理:電影工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有相當大的農村電影放映隊,必須要有電影產業規模的意識。電影是一個特殊產業,要做內容,我們叫內容產品。
作為製片要有風險意識,研究市場,首先要研究電影的價值,電影的價值首先在劇本中發掘。什麼叫價值,價值是什麼?價值就是一個標準,值多少錢。電影的「價值」在哪?就是觀眾的獲得感。
林韜《執導國際團隊》
林韜,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CSC)會員。
代表作《OUT OF CONTROL》(失控·幽靈飛車)中德合拍導演。電影《完美青春》,監製。電影《棉花白了》,攝影指導。電影《隱私保險箱》,攝影指導。紀錄片《鄂爾多斯20+10》,導演。
很高興有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可以說是創作的經驗和經歷。我講座的側重點應該偏前期的拍攝,我剛剛完成了一部作品。現在正在最後的紀審的階段,今天跟大家重點談創作中的感受,希望我們在藝術和技術的使用,以及跟國際團隊合作的經驗上面我們可以有一些這種交流。
第一,我在和國際團隊合作的時跟國內團隊最大的不一樣是,作為導演需要非常了解製作,特別是運用攝影機進行講故事的能力、方式和方法。
常規我們會認為電影攝影一方面是記錄了影像,另一方面是賦予影像審美格調、視覺審美等等。但是我們還要用攝影機進行講故事,就像我們用文字講故事一樣。當我們進行推鏡頭的時候,一個鏡頭緩緩推到對方面裡,國際的團隊就會問,導演你需要是慢慢停下來?還是推過去再急停下來,你還是需要推過去停下來以後再彈回來一點?這些東西是什麼?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理解上的器材上的技術,書本上的技術。實際上這是一種用攝影機講故事的這種習慣,所以在跟國際團隊打交道的過程之中,我覺得因為我的電影攝影的背景幫了我很大忙。但是我覺得電影攝影用在敘事過程中,這種能力、技巧、感受和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是普通的夜景鏡頭,我們在國內拍戲的時候經常用藍色的色紙,模擬燈光效果,對真實的要求並不是很高。他要創造出影調和色彩的關係。我們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之上,為提煉出了濃烈的色彩關係。
在影調上的感受兩點:
第一點在國外拍攝的時候,國外的團隊依然非常重視影調的關係。除了影調光線設計的整個光效設計之外,最後影片中呈現的影調關係,暗布亮布的關係,攝影機移動過程之中影調有沒有變化?這種變化它的關係有沒有變化?這種關係的變化有沒有貢獻於你的敘事?所以在拍攝布光的過程中導演需要非常好的空間觀念,他面對的一個場景,ABC幾個主要的表演區在哪裡?每個表演區它的光效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主光效之間區域之間光效有沒有變化?攝影機跟隨著演員移動的時候當你想保留高反差影調的關係,攝影機的起伏是一個測光,正面側面是高反差的,怎麼保持高反差,這時候窗戶入畫,演員的表現,敘事,影調的變化都要為整體的敘事服務,除了我們建立起一個整體的整體營銷的審美。
第二點感受叫流動感,不管是色彩還是影調,流動感很重要。這裡不說的穩定、固定的一個影調畫面上。光線的變化能不能敘事?當然可以敘事,技術和藝術是融為一體的。所以我在談到色彩和影調的審美上,沒有誰對誰錯的這種說法。而是我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我們可以注意的地方,我們可以思考的地方,我們用我們傳統的這個設備,甚至預算不高的設備,我們依然可以拍攝出氣場很強的這種場景來。
這裡面牽扯到很多職位,不同跟拍車要完成不同的任務。這個畫面拍完我很震驚,跟拍車在它的前面,汽車不能遠,還要做左右平移的動作。這片是美國出品,但是是在德國拍的。我們還會用小型攝影機拍攝。非常詳細的分工在非常系統的分工下是會很迅速的完成工作。
經驗:
1、飲食:跟國際團隊的合作,在飲食上沒有隔閡會拉近大家的關係。國外製片組有個團隊,每一小時上一次點心,現場補充非常有助於個人的體力。
2、助理:在國外拍攝有個本地的助理可以幫你很快的融入團隊,還會做拉近友誼的事情。他可以幫你在重要的時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堅持與妥協: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的拍攝,堅持和妥協都是很難的 。
4、確立領導力:無論做什麼,你都要顯示你的專業性。
5、協調中外製片方的分歧:在國外,你代表中國人的專業素養,要協調兩方的矛盾。
這是在國外最大的壓力。除了前期的準備,還有「Set up"。歐美的演員一般需要嚴謹的時間控制,在國際拍攝上,對時間的管理上是評判專業標準之一。
在國際上拍攝上,攝影機和鏡頭的選擇上不要追最新的器材,最貴的鏡頭,要做最專業的拍攝。配備器材上,要做整體的考慮。另外一個細節,在國外拍攝,木楔上有商標,所有的細節會讓你覺得整個團隊讓你很放心。
在國際拍攝上,我們要提高自己敘述領域上的專業性,攝影機作為一個敘事工具,在鏡頭調度上不能含糊,在拍攝時考慮所有的鏡頭。還有,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性和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