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Into the wild-走進荒野

2021-12-28 Emily的藝生

通過《曉說》知道了這部影片,高曉松說,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稱並不好,「荒野生存」感覺像是野外生存的紀錄片,如果他翻譯的話,應該是「走進荒野」或者直接「荒」。

走進荒野不僅僅是走進自然的荒野,也是走進內心的荒野。

o O電影背景O o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克裡斯的故事首先被探險作家喬恩發現,寫成著作《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該書一經出版,便掀起狂瀾,後翻譯成2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喬恩也因此一舉成名。

而兩次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兼導演西恩·潘更是苦苦等待了十年的時間,又經過兩年拍攝,最終把這部影片呈現出來。


據說電影中出現的神奇巴士已經成為無數戶外愛好者去探尋的聖地。


o O故事簡介O o 

o O理想主義者:克裡斯O o 

主人公克裡斯家境顯赫,是美國名校愛默裡大學出類拔萃的全A優等生,可以申請哈佛法學院繼續深造。

父母的感情破裂給他造成了深深的傷害,他厭惡父母的虛偽,厭惡對名利金錢的追逐,厭惡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


他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喜歡託爾斯泰、傑克·倫敦和梭羅。

託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受叔本華影響推行禁欲主義。

傑克·倫敦:代表作《野性的呼喚》,講述的是一隻狗巴克在阿拉斯加回歸荒野的故事。

梭羅:代表作《瓦爾登湖》,他非常關注在險惡環境下如何生存,體會生命本質。

o O美國流浪:行走兩年O o 


「兩年來,他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沒有電話,沒有泳池,沒有寵物,沒有香菸,無拘無束。一個極端主義者,一個追逐美的旅人,腳下的路就是他的家。」

選自克裡斯刻在木頭上的話1992.5

1990年5月,愛默裡大學畢業

克裡斯把自己的銀行存款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剪掉了身份證和所有的卡,燒掉了身上的現金,遺棄了自己的車。


「金錢讓我畏首畏尾,

身無分文的日子讓我過得更加刺激。」

離開阻礙他的東西,他終於解放了。他踏上了一條回歸荒野,體驗真實的路途。一路徒搭,去往他嚮往的阿拉斯加。

1990年7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米德湖

用遺棄的口紅在鏡子上寫下了自己的新名字: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

從此,這個超級流浪者誕生了。


1990年8月,美國加州,太平洋山脊

遇到了公路流浪者雷尼和簡。

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那個孩子正如克裡斯一樣,踏上旅途,從此杳無音信。簡說,你的父母知道你現在在哪裡嗎?

第二次遇見時,簡送給當初承諾克裡斯的帽子。後來這頂帽子被克裡斯掛在過河的地方,過了河,卻再也沒能回來。


「不是愛情,不是金錢,不是信仰,不是名譽,不是公平,給我真相。」

克裡斯借用梭羅的話

1990年9月,美國達科他州,東南部

在韋恩的農場幹活,收割麥子。向最有經驗的獵人請教了如何保存獵物的辦法。

韋恩說,你隨時都能回來幫我幹活,只要你願意。

「我決定就這樣生活下去,直到某天,

這種自由和簡單的美好,實在讓人難以拒絕。」

選自克裡斯給韋恩的信

1990年12月,墨西哥,科爾特斯海

坐著皮筏順流而下,到達墨西哥灣。在一個山洞裡居住了36天,拖著皮筏穿越了沙漠,但最後沙塵暴捲走了皮筏。

在扒火車時被發現而被毒打,那人說,如果再被我看見你,我會直接殺了你。


1991年12月,美國加州,板城

遇見愛情。

對他一見傾心的特蕾西,只有16歲。但並沒有阻止克裡斯探索阿拉斯加的腳步。

對阿拉斯加的嚮往,使他最終拒絕了特蕾西。


「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勇敢地去爭取,去把握。」

克裡斯和特蕾西分別時說的話

1992年1月,美國,安扎博雷戈沙漠

遇見了在車禍中失去妻子孩子的獨居老人榮。

榮曾經每天借酒消愁,後來開了自己的皮革工作室,每當想出去走走的時候,都會想,那些沒完成的訂單怎麼辦呢。

最後榮說,克裡斯,你看讓我收養你怎麼樣?

「弗朗茲先生,你必須得重新融入社會,

走出那棟寂寞的房子,走出你的小工作室。

人要靠體驗新事物來保持活力。」

o O阿拉斯加:死亡巴士O o 



「現在,兩年的流浪之後,最後也是最大的冒險來臨了。

消滅虛偽的存在,勝利實現靈魂革命的終極一役,

不再受世俗文明毒蝕,他遁世而逸,

獨自行走在路上,隱沒在荒野中。」

選自克裡斯刻在木板上的話·1992.5

1992年5月,阿拉斯加,德納裡峰

一路向南,克裡斯最終來到夢想之地阿拉斯加。

在阿拉斯加中部無人的荒野上,克裡斯意外發現一輛被遺棄的巴士,克裡斯把它命名為「神奇巴士」。

準備了食物和必需品,克裡斯打算在荒野中生活幾個月,去感受最真實的存在。





「不必變得強大,但是去感受強大

至少來估量自己一次

在人類最古老的環境中,去找尋一次自我

獨自面對著無聲無息的巖石

不藉助任何外界幫助

只依靠你的雙手和你的頭腦」

在無人的荒野之中,克裡斯每天自己和自己講著話,追逐馴鹿,閱讀。

這樣生活了兩個多月之後。有一天,他讀託爾斯泰,他讀到:


「行善行之事,修身養性,

怡情山水,泛舟書海,

鄰裡坊間,其樂陶陶。

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而最重要的是,有你相伴。」

克裡斯豁然開朗,收拾行囊,準備返程。


但是,冰雪消融,河水暴漲。


驚恐,孤獨。

儲存的食物逐漸消耗殆盡。沒有動物出沒。

在飢餓之中,誤食了野生香豌豆。


野生香豌豆:全株有毒,食用後噁心、嘔吐、全身麻痺。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無論吃什麼,只會越來越餓,直至最後死亡。

1992年8月,神奇巴士,第100天

終於熬過來了,但身體極其虛弱、骨瘦如柴的克裡斯根本無法尋找食物。

在絕望中,他寫下了最後的感悟。


「只有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克裡斯死後兩周,幾個獵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輛廢棄的巴士裡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在他的相機中發現了這張他生前的自拍照。


克裡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

(1968.2.12-1992.8.18)

o O思考O o 

之所以想寫這部電影,不是這部影片的美。電影當然是很美,鏡頭的構圖,音樂的氛圍,都有一種原生滌蕩心靈之感。

之所以想寫,是因為看到現在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一些人也包括我,逐漸走進了自己內心的荒野。

從日本的「孤獨死」開始說起吧。日本每年都有4.7萬人(2018年數據)「孤獨死」,所謂「孤獨死」,是指獨居的老人或年輕人,選擇主動與社會隔絕,最後因病或其他原因在家中死亡,一段時間無人察覺。

由於在日本的生活壓力巨大,又經歷經濟上失落的20年,導致許多年輕人宅在家中,沉迷於自己的二次元世界。日本的「孤獨死」新聞屢見不鮮,讓我吃驚的是近幾年國內也開始出現這樣的新聞了。

說「孤獨死」似乎有種聳人聽聞的感覺,但靜觀這些年來,選擇獨居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尤其在北上廣,尤其是女性,現在的女性越來越獨立,她們經濟獨立,在職場叱吒風雲。當「自我」的意識逐漸覺醒,就想要弱化和他人的聯結。

有許多女性都會覺得,為什麼要找另一半?我一個人生活得很好。大家都很忙很累,為什麼我要去將就他的心情,照顧他的生活?

獨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封閉

我媽曾經告誡過我,一個人生活久了會變得孤僻古怪。我卻不以為然,我覺得我一個人生活,有書為伴,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關起門來就是我的世界,我求之不得,又怎麼會覺得孤獨。但是,我好像錯了。

我個人經歷過一段時間自我封閉的生活,每天宅在屋子裡,幾乎和外界沒有聯繫,很少有人知道我發生了什麼,每天在做什麼。最後我發現,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失去了語言這種功能,並不是說我不會說話了,而是說,我無法順暢地進行一段普通的聊天,語句生硬、邏輯不通。像是一個很久沒有說話的機器,語言生鏽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無孔不入的孤獨感,雖然生活被填充的很滿,但卻總覺得自己缺乏陽光、蒼白無力。正如克裡斯說的「只有分享才會覺得幸福」。

其實,我想說,人需要和別人交流,交流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能。在語言還沒有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聲音和動作與別人建立聯結。畢竟在生物學上,我們人類是一種群居社會性動物。

雖然這麼說著,我自己的交流技能卻一直困擾著我自己。

交流溝通,建立聯結,也許附帶著的是一些心累、心煩,投入的是時間成本、感情成本,但回饋的卻是生活本身。

借用王建國的孤獨理論,人與人的牽連就像是電流。當切斷了電源,整個世界是都安靜了,但切斷電源引發的問題也會層出不窮;把電閘推上去,世界有點兒喧囂,大家卻能源源不斷地給你供電,這才是生活。

你的世界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生物學上,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如果想要維持長期不崩潰,需要外界持續不斷的能量供給。

克裡斯走出了內心的荒野,卻沒能走出自然的荒野,這是悲劇。但希望,你能走出內心的荒野,有另一半,有閨蜜或哥們,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愛好。一起同行,不孤獨。

o O最後O o 

一直很喜歡樸樹,喜歡他的純粹,喜歡他的歌詞。

如同克裡斯一樣,樸樹也曾遁世而逸,掙扎徘徊,但他最終選擇走出荒野。

樸樹-《No fear in my heart》

那個發光的,那個會飛的

那才是我

相關焦點

  • 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這一部偉大電影網上的精闢入理的影評眾多,確實有很多認真看過走心寫出來的影評,可以從實現人生價值方式、家庭教育問題和戶外運動等方面切入。蛇哥才疏學淺,以下發表一點自己對於《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看法。劇中的主角Alex無疑是一個行動派。
  • 荒野的召喚 由電影《into the wild》想到的
    《into the wild》,一部電影。之所以只寫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是因為覺得通用的譯名《荒野生存》並不貼切。這並不是一部單單講在荒野如何生存的電影。有種譯法叫《走入荒野》,感覺很好,有些蒼涼,有些悲壯,又動感十足。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說的是一個出身於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男孩克裡斯多弗,他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即與家人失去聯繫。克裡斯多弗改名換姓,燒掉現金,放棄車子和大部分財產,從此在阿拉斯加州的茫茫荒野中漂泊,體驗回歸自然的原始生活。就是這樣簡單的故事,情節也並不曲折。
  • 客廳|電影夜 《 Into The Wild 》
    大約30年前,美國人Chris McCandless 放棄世俗間一切物質追求,隻身奔赴阿拉斯加的荒野,希望過上一種離群索居的新生活。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克裡斯終於在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的一處荒郊野外定居下來。這裡有一部廢棄的公共汽車,有時出外打獵的人如果無法返回,會用它做臨時棲息住所。克裡斯在這裡開始了自己的夢想生活,靠狩獵和採集野果和植物為生。
  •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 每周的電影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荒野生存「荒野生存」劇照他放棄了可以去哈佛深造的機會,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捐給了慈善機構,毀掉了所有可以證明他身份的東西。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了。在他眼中,讀完四年的大學是他作為兒子盡到的最後的責任。他一直都想逃離圍繞在他身邊的這個過分追求物質的世界,而嚮往著最原始的真實。旅途中,克裡斯也遇到過其他的旅人。
  • 歌曲名:Wild One
    Oh it’s a wild, wild over here噢,這是一個荒野Everything is coming clear未來一切很清楚Everyone gets lost into the day每個人都迷失了Oh we get wild, wild over here噢這是一個荒野Don’t want you
  • 不可錯過的電影《荒野生存》-給想擁抱荒野的你
    經歷了兩年的流浪生活後,獨身一人走進了阿拉斯加荒野,在一個廢棄巴士中生活了一百多天,最終取得了智慧,卻再也沒能走出來。喬恩·克拉考爾於1998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就是取材於這個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而電影《荒野生存》是根據該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是什麼讓一個品學兼優、家庭優渥的大學生,放棄大好前途選擇了這樣一條厭世的冒險之路?
  • 《涉足荒野》有路,沒有路,都不能停止腳步
    《涉足荒野》若有人,走進荒野,請記得提醒他,一定要回來,你說,這雙眼睛後面,是什麼樣的情感?這眼神極其熟悉,我曾經無數次看到,包括在鏡中的自己。這是《intothewild》(涉足荒野)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在進入阿拉斯加荒野,看到奔跑的野鹿後露出的神情,他明白自己的目標達成了,他真正的與大自然在一起了。這就是得知夢想達成的時刻。這是一個發生在90年代美國的真實故事。 如果你曾經也有一種想法,跑去一個屬於你的荒野。它在哪裡?它在你的想像中,會是怎麼樣的?你達到之後,要做些什麼事情?你會回來嗎?
  • 【招募英文營】4月30日橙子派-荒野求生主題成長營(全日) Man VS Wild(1 day)
    在蠻荒自然的生存考驗中獲得獨立成長To help ourstudents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in the wild西北方位,一片神秘的荒野叢林。一眼望去看不到頭,光線被高聳林立的樹木遮蔽,更顯得幽暗深邃。一份神秘的作戰任務書遞到了野外特種小分隊—「小鷹貝雷帽」們的面前。於是,他們整齊裝束,向荒野之林進發……In thenorthwest of Shanghai lies a mysterious wood, which extends far and wide.
  • 讀書 |《Into The Wild》— 「荒野是一片無情之地,它才不在乎希望或夢想這種東西.」
    一個周六悠閒的午後,打開電視準備找個電影打發這個慵懶的下午。《Into The Wild》的電影海報再次印入眼帘。聽說過這部片子很久了,但是遲遲不願意看它的原因就是知道主人公最後死在了那輛破巴士裡。提前知道了是一個既定的悲劇之後便很遲疑去了解他生前的事跡,因為我必定會為其感到遺憾。相比遺憾,我總是更期待圓滿。儘管偶爾也享受遺憾帶來的衝擊。
  • 每周悅讀之六:Into the Wild - 荒野生存
    --傑克·倫敦 《野性的呼喚》有沒有想過孤身一人在荒野中可以走多遠,生存多久?或者換個角度,有沒有想過要去流浪,去荒野中生活,去重新認識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去尋找生命的意義?《Into the Wild》英文版封面以及電影海報本周推薦美國探險類作家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紀實文學《Into the Wild》。中文版譯名為《荒野生存 - 阿拉斯加之死》。
  • 電影《荒野生存》裡的汽車因遊客遇險而被阿拉斯加政府部門空運走
    電影《荒野生存》劇照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丹納利國家公園的廢棄公共汽車——因書和電影「 Into the Wild」(電影的中文譯名為《荒野生存》)而著稱——數十年來開始了它的首次旅行。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的自拍留影紀實類小說《荒野生存》記載了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生活,他在富裕的華盛頓郊區長大。
  • 格桑花電影|| 《荒野生存》
    電影《荒野生存》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它源自於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 今日份經典繪本學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野獸冒險樂園》
    後有改編電影,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私信我。找我要哦!和寶貝一起看經典是很快樂的事情。繪本介紹: 這本書的主人公Max有天晚上穿著野狼造型的服裝,在家到處撒野。他的媽媽訓斥他,叫他小野人,並將他罰進房間還沒給晚飯吃。就在他心裡的火苗滋長時,他的房間竟然開始藤蔓交織,開始瘋長,漸漸變成了荒野叢林。
  • 都市人,請遠離荒野!
    於是我們有了這樣兩個問題:走進荒野的都市人是否真的做好了面對野性、殘酷的自然的準備?荒野是否還能承受在影像感召下蜂擁而至的都市人的踐踏?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美國電影《走進荒野》(Into the Wild),隱約地批判了主人公克裡斯走進荒野的行為——在這部電影的結尾,主人公因為誤食了有毒植物而死——這並不是他所情願,卻是他行為的代價。
  • 電影:一場自殺式的旅行《荒野生存》
    《荒野生存》經典臺詞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no phone, no pool, no pets, no cigarettes, ultimate freedom, an extremist, an aesthetic voyager.
  • 涉足荒野
    《涉足荒野》看過2014年發行的一部美國電影《涉足荒野》(wild),《涉足荒野》是改編自美國作家謝莉爾·斯瑞德2012年的同名自傳
  • Into the Wild|我為誰而活?
    當我反覆揣摩這句話的時候,在想孤獨到底該如何定義,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獨與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單究竟哪種更加難以忍受?這部電影或許可以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I now walk into the wild.」
  • 荒野:國際視野與中國機遇
    Martin)/荒野基金會主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護地委員會荒野專家組主席譯者:張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荒野」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與人群中有著不同的意義,甚至是一個伴隨著歷史與文化爭議的詞彙。
  • 電影推薦《荒野獵人》
    美國2015年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劇情片《荒野獵人》是2015年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執導的劇情電影,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湯姆·哈迪、威爾·保爾特 、多姆納爾·格利森、保羅·安德森等主演。
  • 周末電影:《荒野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