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曉說》知道了這部影片,高曉松說,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稱並不好,「荒野生存」感覺像是野外生存的紀錄片,如果他翻譯的話,應該是「走進荒野」或者直接「荒」。
走進荒野不僅僅是走進自然的荒野,也是走進內心的荒野。
o O電影背景O o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克裡斯的故事首先被探險作家喬恩發現,寫成著作《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該書一經出版,便掀起狂瀾,後翻譯成2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喬恩也因此一舉成名。
而兩次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兼導演西恩·潘更是苦苦等待了十年的時間,又經過兩年拍攝,最終把這部影片呈現出來。
據說電影中出現的神奇巴士已經成為無數戶外愛好者去探尋的聖地。
o O故事簡介O o
o O理想主義者:克裡斯O o
主人公克裡斯家境顯赫,是美國名校愛默裡大學出類拔萃的全A優等生,可以申請哈佛法學院繼續深造。
父母的感情破裂給他造成了深深的傷害,他厭惡父母的虛偽,厭惡對名利金錢的追逐,厭惡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
他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喜歡託爾斯泰、傑克·倫敦和梭羅。
託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受叔本華影響推行禁欲主義。
傑克·倫敦:代表作《野性的呼喚》,講述的是一隻狗巴克在阿拉斯加回歸荒野的故事。
梭羅:代表作《瓦爾登湖》,他非常關注在險惡環境下如何生存,體會生命本質。
o O美國流浪:行走兩年O o
「兩年來,他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沒有電話,沒有泳池,沒有寵物,沒有香菸,無拘無束。一個極端主義者,一個追逐美的旅人,腳下的路就是他的家。」
選自克裡斯刻在木頭上的話1992.5
1990年5月,愛默裡大學畢業
克裡斯把自己的銀行存款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剪掉了身份證和所有的卡,燒掉了身上的現金,遺棄了自己的車。
「金錢讓我畏首畏尾,
身無分文的日子讓我過得更加刺激。」
離開阻礙他的東西,他終於解放了。他踏上了一條回歸荒野,體驗真實的路途。一路徒搭,去往他嚮往的阿拉斯加。
1990年7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米德湖
用遺棄的口紅在鏡子上寫下了自己的新名字: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
從此,這個超級流浪者誕生了。
1990年8月,美國加州,太平洋山脊
遇到了公路流浪者雷尼和簡。
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那個孩子正如克裡斯一樣,踏上旅途,從此杳無音信。簡說,你的父母知道你現在在哪裡嗎?
第二次遇見時,簡送給當初承諾克裡斯的帽子。後來這頂帽子被克裡斯掛在過河的地方,過了河,卻再也沒能回來。
「不是愛情,不是金錢,不是信仰,不是名譽,不是公平,給我真相。」
克裡斯借用梭羅的話
1990年9月,美國達科他州,東南部
在韋恩的農場幹活,收割麥子。向最有經驗的獵人請教了如何保存獵物的辦法。
韋恩說,你隨時都能回來幫我幹活,只要你願意。
「我決定就這樣生活下去,直到某天,
這種自由和簡單的美好,實在讓人難以拒絕。」
選自克裡斯給韋恩的信
1990年12月,墨西哥,科爾特斯海
坐著皮筏順流而下,到達墨西哥灣。在一個山洞裡居住了36天,拖著皮筏穿越了沙漠,但最後沙塵暴捲走了皮筏。
在扒火車時被發現而被毒打,那人說,如果再被我看見你,我會直接殺了你。
1991年12月,美國加州,板城
遇見愛情。
對他一見傾心的特蕾西,只有16歲。但並沒有阻止克裡斯探索阿拉斯加的腳步。
對阿拉斯加的嚮往,使他最終拒絕了特蕾西。
「如果你想要什麼,就勇敢地去爭取,去把握。」
克裡斯和特蕾西分別時說的話
1992年1月,美國,安扎博雷戈沙漠
遇見了在車禍中失去妻子孩子的獨居老人榮。
榮曾經每天借酒消愁,後來開了自己的皮革工作室,每當想出去走走的時候,都會想,那些沒完成的訂單怎麼辦呢。
最後榮說,克裡斯,你看讓我收養你怎麼樣?
「弗朗茲先生,你必須得重新融入社會,
走出那棟寂寞的房子,走出你的小工作室。
人要靠體驗新事物來保持活力。」
o O阿拉斯加:死亡巴士O o
「現在,兩年的流浪之後,最後也是最大的冒險來臨了。
消滅虛偽的存在,勝利實現靈魂革命的終極一役,
不再受世俗文明毒蝕,他遁世而逸,
獨自行走在路上,隱沒在荒野中。」
選自克裡斯刻在木板上的話·1992.5
1992年5月,阿拉斯加,德納裡峰
一路向南,克裡斯最終來到夢想之地阿拉斯加。
在阿拉斯加中部無人的荒野上,克裡斯意外發現一輛被遺棄的巴士,克裡斯把它命名為「神奇巴士」。
準備了食物和必需品,克裡斯打算在荒野中生活幾個月,去感受最真實的存在。
「不必變得強大,但是去感受強大
至少來估量自己一次
在人類最古老的環境中,去找尋一次自我
獨自面對著無聲無息的巖石
不藉助任何外界幫助
只依靠你的雙手和你的頭腦」
在無人的荒野之中,克裡斯每天自己和自己講著話,追逐馴鹿,閱讀。
這樣生活了兩個多月之後。有一天,他讀託爾斯泰,他讀到:
「行善行之事,修身養性,
怡情山水,泛舟書海,
鄰裡坊間,其樂陶陶。
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而最重要的是,有你相伴。」
克裡斯豁然開朗,收拾行囊,準備返程。
但是,冰雪消融,河水暴漲。
驚恐,孤獨。
儲存的食物逐漸消耗殆盡。沒有動物出沒。
在飢餓之中,誤食了野生香豌豆。
野生香豌豆:全株有毒,食用後噁心、嘔吐、全身麻痺。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無論吃什麼,只會越來越餓,直至最後死亡。
1992年8月,神奇巴士,第100天
終於熬過來了,但身體極其虛弱、骨瘦如柴的克裡斯根本無法尋找食物。
在絕望中,他寫下了最後的感悟。
「只有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克裡斯死後兩周,幾個獵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輛廢棄的巴士裡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在他的相機中發現了這張他生前的自拍照。
克裡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
(1968.2.12-1992.8.18)
o O思考O o
之所以想寫這部電影,不是這部影片的美。電影當然是很美,鏡頭的構圖,音樂的氛圍,都有一種原生滌蕩心靈之感。
之所以想寫,是因為看到現在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一些人也包括我,逐漸走進了自己內心的荒野。
從日本的「孤獨死」開始說起吧。日本每年都有4.7萬人(2018年數據)「孤獨死」,所謂「孤獨死」,是指獨居的老人或年輕人,選擇主動與社會隔絕,最後因病或其他原因在家中死亡,一段時間無人察覺。
由於在日本的生活壓力巨大,又經歷經濟上失落的20年,導致許多年輕人宅在家中,沉迷於自己的二次元世界。日本的「孤獨死」新聞屢見不鮮,讓我吃驚的是近幾年國內也開始出現這樣的新聞了。
說「孤獨死」似乎有種聳人聽聞的感覺,但靜觀這些年來,選擇獨居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尤其在北上廣,尤其是女性,現在的女性越來越獨立,她們經濟獨立,在職場叱吒風雲。當「自我」的意識逐漸覺醒,就想要弱化和他人的聯結。
有許多女性都會覺得,為什麼要找另一半?我一個人生活得很好。大家都很忙很累,為什麼我要去將就他的心情,照顧他的生活?
獨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封閉。
我媽曾經告誡過我,一個人生活久了會變得孤僻古怪。我卻不以為然,我覺得我一個人生活,有書為伴,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關起門來就是我的世界,我求之不得,又怎麼會覺得孤獨。但是,我好像錯了。
我個人經歷過一段時間自我封閉的生活,每天宅在屋子裡,幾乎和外界沒有聯繫,很少有人知道我發生了什麼,每天在做什麼。最後我發現,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失去了語言這種功能,並不是說我不會說話了,而是說,我無法順暢地進行一段普通的聊天,語句生硬、邏輯不通。像是一個很久沒有說話的機器,語言生鏽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無孔不入的孤獨感,雖然生活被填充的很滿,但卻總覺得自己缺乏陽光、蒼白無力。正如克裡斯說的「只有分享才會覺得幸福」。
其實,我想說,人需要和別人交流,交流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能。在語言還沒有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聲音和動作與別人建立聯結。畢竟在生物學上,我們人類是一種群居社會性動物。
雖然這麼說著,我自己的交流技能卻一直困擾著我自己。
交流溝通,建立聯結,也許附帶著的是一些心累、心煩,投入的是時間成本、感情成本,但回饋的卻是生活本身。
借用王建國的孤獨理論,人與人的牽連就像是電流。當切斷了電源,整個世界是都安靜了,但切斷電源引發的問題也會層出不窮;把電閘推上去,世界有點兒喧囂,大家卻能源源不斷地給你供電,這才是生活。
你的世界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生物學上,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如果想要維持長期不崩潰,需要外界持續不斷的能量供給。
克裡斯走出了內心的荒野,卻沒能走出自然的荒野,這是悲劇。但希望,你能走出內心的荒野,有另一半,有閨蜜或哥們,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愛好。一起同行,不孤獨。
o O最後O o
一直很喜歡樸樹,喜歡他的純粹,喜歡他的歌詞。
如同克裡斯一樣,樸樹也曾遁世而逸,掙扎徘徊,但他最終選擇走出荒野。
樸樹-《No fear in my heart》
那個發光的,那個會飛的
那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