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莊子·齊物論》
在這裡,我們拋開故事原本的基調,
亦不學狙公的欺詐,更不能把人比做猴子,
只說對此故事的另一種思考。
你我他何嘗不似那群猴子。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
人的狀態和思想並不相同。
此時的我想看書,你卻覺得該去跑步,
他又覺得該去吃些宵夜;
明日此時你又想看書,我也許想去看電影,
你若拉我去看書,心裡仍會想那電影情節。
內心想做什麼時,做起來會更加用心,
若是被迫做某事,即便接受,也不會全心投入。
內心的需求,就是我們常說的內驅力之一。
青少年朋友們更是如此,
家長常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或習題,
讀書或學習的效果一定不是最理想的。
應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
在潛意識裡調整狀態去迎接任務。
反正書是要讀的,作業是要完成的,
如「朝三暮四」,」朝四暮三「,
內心接受,才會有更好的狀態,
讀書也好,學習也罷,才能確保效果最佳。
任何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青少年具有其獨特性,
過於依賴家長的孩子們需要個適應過程,
家長亦不能完全放養,
應及時給予正向引導和建議。
鼓勵並協助他們安排好讀書時間。
家長們可以與孩子共同成長,
從自主安排讀書時間開始,
放手讓他們去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