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2》再掀熱潮,當我們討論樂隊文化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2020-09-03 文化產業評論

第2912期文化產業評論


2020年的秋天悄然已至,可樂隊的夏天才剛剛開始。7月25日,《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式拉開帷幕,引得粉絲們又是尖叫又是嚷嚷著「撈人」,好不熱鬧。樂隊們在臺上風光無限的一面給人一種中國樂隊很賺錢的錯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兩季《樂夏》參賽隊伍中有超過20種職業,超一半樂手憑藉另外的職業養活自己,其中包括程式設計師、工程師、教師、設計師、金融業務經理、航空貨運等。看似蓬勃發展的音樂產業背後,值得我們關注的或許除了舞臺上的驚豔演出之外,更是中國樂隊的生存狀況及獨立音樂產業的發展。



作者 |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 王潤卓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869字 |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不想當程式設計師的公交司機不是好的樂手。


在《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樂夏》)第二季中,樂手們的職業跨界可謂讓人驚訝又心生敬佩。的確,一位公交司機彈吉他彈得這麼好,一位碼農的程式設計師唱歌唱得這麼溜?實在讓人壓力山大。如果你還以為樂手們只會搞樂隊,那就太狹隘了。


△左二為島嶼心情主唱劉博寬,其另一職業為公交司機


《樂夏》第二季中,名字很文藝的島嶼心情主唱兼吉他手就曾是一名鹹陽的公交司機,白天上班,夜深人靜才有時間彈吉他寫歌。第一季中盤尼西林的貝斯手熊花是字節跳動的內容運營,來自北大的MR.MISS主唱是奧美廣告的策劃。


△來自北大的MR.MISS主唱劉戀


還有五條人主唱仁科、聲音玩具主唱歐珈源、木馬樂隊主唱木瑪、後海大鯊魚主唱付菡居然都是美術生……



程式設計師領域也是樂隊「人才輩出」的高發地。白皮書樂隊主唱劉家輝就是一枚程式設計師,而同為程式設計師的還有第一季火爆的刺蝟樂隊主唱子健。趕上產品上線的他更為了參加《樂夏》「被迫辭職」。隊中另一位貝司手何一帆則依舊奔波在排練房和銀行程式設計師的崗位之間……



乍一看讓人忍俊不禁。跨界的職業讓我們看到樂手們多才多藝的一面,可這背後也暴露出樂隊們的「辛酸處境」。如果能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搞樂隊來養活自己,誰又願意顛沛流離,東奔西跑。


△九連真人樂隊:美術老師阿龍+音樂老師阿麥


看似風光無限的音樂產業背後,更多音樂人並不那麼光鮮的生存處境,或許才更能代表這個行業最真實的狀態。而這種狀態背後更是尚不健全的獨立音樂產業,是部分樂隊始終背負的「情懷枷鎖」,及「精英藏於地下,寶藏藏於櫃中」的地下搖滾樂隊長久理念,還有對藝術商業化不能兼容的認知……

《樂夏2》再掀熱潮,樂隊文化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

在《樂夏2》中,既有達達、野孩子、木馬、聲音玩具等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懷舊老人」,也有如超級斬、福祿壽這樣的「黑馬新人」,新與舊的衝擊碰撞,夢幻的年代感與潮流的時尚感交織。而讚賞與吐槽此起彼伏的「盛況」也維持著節目熱度,把中國樂隊文化重新帶回主流視野。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全陣容


不管是新是舊,新金屬還是搖滾,城市民謠還是新民謠,都是中國樂隊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實,是樂隊人與樂隊文化最醇厚的底色。這就不得不提到第二季人氣最佳、老少通殺、不斷被淘汰又不斷被撈回的海豐文化代言人五條人樂隊,他們自第二季播出以來多次榮登熱搜榜。他們在現場演出的最後一秒「憑感覺」開口就換歌,導致現場燈光音響字幕全跟不上,被PK掉後還安慰導演「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給隊友一個眼神就換歌的五條人樂隊



在最近一期,面對福祿壽三位小姐妹組隊時沒人選擇的尷尬處境,還主動選擇PK,最終又笑嘻嘻地慘遭淘汰。



最真實的不只是他們的個性,還有其充滿生活市井氣息的歌。《南方周末》早在2009年就把年度音樂頒發給了五條人的《縣城記》,並給出這樣的理由:

五條人在其首張專輯《縣城記》裡舒展了原汁原味的鄉野中國,在音樂日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它無異於「盛世中國」的音樂風景畫,它所富含的原創性彰顯了音樂的終極意義——吟詠腳下的土地與人。



他們以自己的音樂記錄著鄉野中國的大城小事,不管是在有星星的夜晚愛上阿強的阿珍,道上的靚仔,廣東的姑娘,還是夢幻麗莎髮廊,他們以看似最土的方式歌唱著最樸素的生活狀態。



在這選秀節目鋪天蓋地,名利爭奪熙熙攘攘,節目效果程式化的當下,他們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真實與衝擊。而這種拒絕迎合,保持自我的態度,恰恰也是樂隊文化最本質的底色。



此外,一如老牌樂隊達達帶來的懷舊大合唱《南方》唱出多少人心底的精神故鄉,joyside帶來的京圈搖滾,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帶來意識流的魔幻高級感,野孩子幾位來自甘肅的樂隊老人「出山」獻歌《黃河謠》,福祿壽三姐妹獻給外婆的歌……都是樂隊文化在這個夏天帶給我們最持久的感動。

和別的綜藝一樣,節目得到的讚賞有多熱烈,吐槽聲就有多嚴重。不少網友直呼節目故事太多,音樂太少,長篇累贅的故事鋪墊削弱了節目的音樂性,「情感戲」的鋪張又讓節目活似一出《藝術人生》,使節目流於俗氣。

此外還有對其中「專業樂迷」的質疑。在第二季第4期中,專業樂迷相徵評價人氣很高的白舉綱所在樂隊「演唱在音樂性上沒有核」,並稱樂隊「太好孩子了」,更有人稱其「表現和音樂割裂,沒有經歷過的東西卻硬要來做,看起來像包裝過後的混不吝」。



也有專業樂迷在水木年華演唱《再見青春》後點評「沒新意,四十多歲人了還唱青春再見?」「中年人的油膩根本打動不了我。」


誠然,對於音樂,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但評論中帶有的主觀、偏見,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連最基本的尊重與音樂素養都無法做到,嘴欠的點評讓觀眾直呼「不敢苟同」。



同時,現場「小聾瞎」觀眾的迷之投票也讓人不滿。雖說音樂是主觀的,但面對一些明顯失誤、表現一般但票數卻迷之高的老牌樂隊,我們依舊看到觀眾難以脫離除樂隊現場表現外的固有認知而作出投票選擇,讓人直呼「大失所望」。

不管是歡呼抑或吐槽,都讓樂隊們在這個夏天擁有前所未有的熱度,恍如黃金時代已然逝去的樂隊文化又要重新迎來新的春天。

表面的風光,背後的心酸——獨立音樂產業化背後的困境

然而,春天真的到來了嗎?

一直以來,樂隊文化在中國從未真正成為主流。縱然有眾多優秀樂隊與音樂人,但在他們背後,卻並沒有形成健康的獨立音樂產業鏈作支撐,這是中國樂隊發展不可迴避的問題。

音樂領域中,「獨立音樂」是指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廠牌所製作的音樂,從錄音到出版都由音樂家獨立完成,與商業市場的主流音樂相比,其受眾更為小眾。在《樂夏2》中,就有包括中國獨立音樂圈領頭樂隊野孩子、中國獨立搖滾樂的旗幟重塑雕像的權利等多支樂隊。


野孩子樂隊


總的來說,目前樂隊主要盈利模式集中於版權收入、巡演、商業合作,且頭部樂隊賺得多。在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頭部效應都非常明顯,樂隊也是。老樂隊認可度高,商演多,新樂隊出頭卻並不容易。如《樂夏1》裡的新生代樂隊Click15在參演後,演出費漲了三倍,就連早早被淘汰的和平和浪也開始拒絕參加養雞場的剪彩活動。

還有很多樂隊之前默默無聞,參加完節目後,演出邀約、商演、媒體採訪接踵而來,這看起來或許略顯浮躁,但對於年輕樂隊繼續往前走是很重要的。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業化的實踐不但能讓樂隊有更多機會展現自己,而且適度的商業轉化能幫助樂隊文化觸及更廣泛的人群,實現更大的流量並提升商業價值,最終反哺到樂隊創作,促進整個文化藝術產業鏈的良性循環,並不能用拒絕商業化這樣一刀切的狹隘視野去看待。

當然,在商業化浪潮中保持初心而不迷失自我,對樂隊來說也是根本的。

獨立音樂的春天:好的綜藝=打開獨立音樂市場大門?

正如《中國新說唱》帶來嘻哈圈層、嘻哈產業的火爆,《樂夏》通過向市場輸出優質作品和有才華的樂隊,不僅能打開獨立音樂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實現下遊演出、商業合作、線上平臺專輯售賣,衍生品開發、版權售賣、發行、經紀等整個產業鏈的形成,樂隊IP潛力和商業潛力得以充分挖掘,推動中國獨立音樂產業鏈成熟化、規範化,並最終反哺創作人,進一步盤活市場。唯有如此,樂隊文化與獨立音樂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真正熱烈的音樂盛世,絕非僅依靠幾支頂尖樂隊「出圈」就能實現,而必然是整個獨立音樂圈生態的形成,它依賴更多優秀的作品和更多元的展現平臺。


結語


身為一檔音樂原創綜藝,兩季《樂夏》可圈可點,讚賞與爭論並存,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可否認它為中國樂隊文化重回主流視野,讓更多人關注中國樂隊的生存狀態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同時也以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家,中國樂隊這些年來,依舊是個巨大的存在,雖然他們沒有那麼大的市場,但他們不應被忽視。

正如音樂人張亞東在節目中所說:因為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目前綜藝給到樂隊的機會太少,且每個平臺都是大明星、流量藝人,非常俗氣,但這就是現實,大家就是要流量、流量、流量。而在中國推廣10年鋼琴,其實都不如出一個朗朗,只要有一個人,比你做再多努力都要多,像最早的唐朝、崔健,未來我們還是需要這樣的人,需要年輕的樂隊跟上去。

時代呼喚更多有才華的音樂人,也呼喚更多元的機會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網絡文學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推薦閱讀


主題搜索

文化產業評論推薦搜索樂隊的夏天樂隊文化獨立音樂產業樂隊「破圈」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是專注於文化產業全領域的新媒體平臺,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業、行業機構掌握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臺~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讚、在看,都安排上~



歡迎給劉舜欣打賞,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VS《我們的樂隊》,樂隊的solo與樂隊的養成
    繼去年掀起一股樂隊小熱潮的《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後,今年的《我們的樂隊》又開啟了新的帷幕。可以說,樂隊類綜藝的熱潮還在繼續膨脹、發酵,但兩者定位有著不顯著的不同,如果說前者是樂隊的solo,那後者更像是樂隊的養成。樂隊的夏天帶著脫口秀標籤的馬東老師,蘇打綠樂隊出身的吳青峰,金牌感性的音樂製作人張亞東,和31支樂隊,一起火熱了2019年的夏天。
  • 《樂隊的夏天》:一次對樂隊文化的重塑
    10月10日,《樂隊的夏天2》落下帷幕。
  • 樂隊的夏天:我們為什麼愛這些「不務正業」的樂隊
    自從《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播出後,五條人火了。那樣的隨性、自得其樂,是多少成年人想要活成的樣子。 在阿里,也有一群自得其樂的人,他們在電腦前是工程師、設計師、PD、運營……玩樂隊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人對歌曲風格喜好不一,因為工作很忙排練時間都很難湊。
  • 製片人談《樂隊的夏天》:這一季我們是當新節目在做
    作為一檔在國內外都毫無對標、借鑑的音樂節目,節目組再一次完成了冒險,成功把一幹樂隊推向了更廣的市場。至於期間伴隨著的種種異議,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節目初期最具爭議的環節,像白日夢症候群樂隊專業樂迷打分只得了2票,野孩子樂隊未按規則改編歌曲被判輸等等,都是現場的突發事件。「我相信馬東老師在現場也是有糾結的。」李楠楠說,最終節目組會在儘量不傷害樂隊的前提下,如實呈現現場真實的情況。第一季《樂隊的夏天》開始毫無關注度,前三期一個微博熱搜也沒有,第二季《樂隊的夏天》可謂是伴著大眾的期待出生的,第一期就衝上榜十幾個熱搜。
  • 製片人談《樂隊的夏天》:這一季我們是當新節目在做
    作為一檔在國內外都毫無對標、借鑑的音樂節目,節目組再一次完成了冒險,成功把一幹樂隊推向了更廣的市場。至於期間伴隨著的種種異議,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節目初期最具爭議的環節,像白日夢症候群樂隊專業樂迷打分只得了2票,野孩子樂隊未按規則改編歌曲被判輸等等,都是現場的突發事件。「我相信馬東老師在現場也是有糾結的。」李楠楠說,最終節目組會在儘量不傷害樂隊的前提下,如實呈現現場真實的情況。第一季《樂隊的夏天》開始毫無關注度,前三期一個微博熱搜也沒有,第二季《樂隊的夏天》可謂是伴著大眾的期待出生的,第一期就衝上十幾個熱搜。
  • 封面人物|《樂隊的夏天2》:當我們HUN在一起
    《樂隊的夏天2》好像身處2020這樣一個寒冬視覺刺激、耳蝸高潮伴著樂隊身體舞動的《樂隊的夏天2》更顯得值得期待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一代人隨流量遠去但總有人茁壯成長但參加《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不擰巴」,應該「更全面地呈現重塑雕像的權利的作品和能力」。比起靈感,華東更相信經驗、技巧,不論是創作還是在節目中順暢整體節目環節,更加豐富的演出經驗和演唱技巧也助力於他們走到節目的最後。「確實多多少少藉由這個節目,樂隊文化和環境有了改善,也能更好地喜歡上某一支樂隊,喜歡這個文化。
  • 《樂隊的夏天》讓我們看到歌手對樂隊的執著
    白舉綱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出道前就已經組了樂隊,比賽完之後也在做樂隊。節目中當主持人沈濤問:你們樂隊是什麼時候解散的。華晨宇馬上說:我們樂隊從來沒有說過要解散。為什麼要以樂隊發展?相信這些熱愛樂隊的歌手們,在功成名就之後,放棄知名度再組樂隊,一定聽到了很多質疑的聲音。被公司反對,不被業界看好,被粉絲指責和批評。
  • 樂隊的夏天,我們的夏天
    青春是縱然夢想很遠踮起腳尖就能更近一些你看過《樂隊的夏天這個夏天,《樂隊的夏天》火了。那麼,我們呢?正值青春的我們對理想、對生活的態度又是怎樣的?主要代表樂隊年輕的資本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減少。就像那些樂隊一樣,面對生活,積極又可愛,同時秉持著自己的理想。演出時刻樂隊的夏天,夏天的樂隊,二者相宜,甚是妙哉。
  • 關於《樂隊的夏天2》Hot5猜測
    作為這個夏天最備受矚目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以下簡稱樂夏2)終於開播了正如他們在專輯中所說的「在每個白天迷失,在每個夜裡尋回,習慣看見晨曦是我們信仰希望的一種方式吧。在每個寂靜的時刻反覆咀嚼,細品這個過於快餐的時代,什麼是值得留下與否的。然後與從前的自己道別,但我們依然信仰愛,信仰希望,再將最深刻的信念集結成輯,這是我們最擅長,也最自信的說話吧。」
  • 《樂隊的夏天2》:不止是一場小眾音樂的勝利
    微博主話題詞#樂隊的夏天#閱讀72.2億次,討論699.4萬次。但在話題不斷發酵出圈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帶來了許多爭議的聲音。的製片人李楠楠表示節目組對一些內容篇幅的調整,主要是參考了播出平臺後臺的大數據事實所作出的取捨,「我們從第一季節目收視曲線中發現,到比較偏音樂專業的深度討論部分,大部分普通用戶容易拖拽或者跳出。
  • 《樂隊的夏天2》:不止是一場小眾音樂的勝利
    微博主話題詞#樂隊的夏天#閱讀72.2億次,討論699.4萬次。 但在話題不斷發酵出圈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帶來了許多爭議的聲音。 其中有不少人認為相比於第一季,樂夏2把過多的篇幅留在樂隊真人秀,在音樂性上有一些減弱。比如在上一季中被大家津津樂道的音樂科普時間,這一季明顯少了很多。
  • 《樂夏2》首播告捷,感恩這個夏天,給了我們如此出色的樂隊們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終於趕在立秋前成功播出了,播出當晚熱度也是沒讓人失望,隨著大老師的《破滅》和周迅《天涯歌女》的開場秀,33支樂隊成功集結。在第一期節目中,不乏水木年華、joyside、木馬樂隊這些老將,當然也有超級斬、福祿壽這些驚喜滿滿的新鮮血液。
  • 愛奇藝原創綜藝《樂隊的夏天2》7月25日上線 33支樂隊開啟獨立音樂文化風潮
    在正式上線之前,《樂隊的夏天2》收穫廣大樂迷的廣泛關注,節目連續多日登上微博綜藝待播榜TOP3,此前官宣樂隊陣容及相關節目信息也引發全網高度討論。同時,依託於愛奇藝自身的技術能力優勢和生態業務協同,此次《樂隊的夏天2》也進行了多個維度的全新升級。
  • 《樂隊的夏天》一周年:我們為何懷念那個爭議與認可並存的夏天?
    我們不知道哪個樂隊更好,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在這個舞臺上,有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事實證明,馬東的想法在市場上得到了認可。《樂隊的夏天》在豆瓣獲得8.8分評分,超過十萬人標記「看過」,節目的百度搜索指數曾一度超過845萬,被媒體評為「小眾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重生」。樂隊群體、搖滾音樂都在爭議中走向更大的市場,成為那個夏天的贏家。「破圈」也一度成為流行詞彙。
  • 是什麼讓《樂隊的夏天》打中我們的心
    19年的夏天,本和以往的夏一樣,燥熱、暴汗,不安,偶然遇到一個網綜節目《樂隊的夏天》,突然讓這一切變得如此理所當然,如此樂於接受,是什麼扭轉我們對夏的印象,是回憶,是理想,是才華,還是音樂。歲月匆匆,當我們發現一切都一去不返,那曾今有過的衝動卻再次浮現,猝不及防的打中回憶,激起萬千自我,我想這就是我們永遠抓不住又從未磨滅的青春。
  • 比起樂夏,為什麼《樂隊的夏天2》熱度和口碑都不行?
    經歷了多次檔期延後,《樂隊的夏天》(下文簡稱「《樂夏2》」)第二季,終於趕上了2020年夏天的尾巴。看《樂夏2》,才真正懂了新褲子樂隊彭磊當初在第一季中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來看看。在Joyside演出前後,節目用將近半小時的篇幅講述了樂隊從輝煌到解散,再到重組的故事,「搖滾之王」的稱號再加上各支樂隊的一頓猛誇,傳奇色彩呼之欲出。
  • 《樂隊的夏天2》參演樂隊陣容
    說實話這個名單看得我還是挺期待的,這段時間我也斷斷續續梳理了一下這個名單裡的樂隊。所以,假如這份名單八九不離十,今天就當是節目播出前我給大家的一個種草。當然就算不是真的,咱就當是多聽了幾個新樂隊,沒準就有你喜歡的呢。《樂隊的夏天》再不來,夏天都快過去了。
  • 樂隊的夏天2:再一次搖滾的夏天
    被疫情壓抑的人們迎來了難得的解放,這個夏天的娛樂圈也正逢災後的小解放。愛奇藝的節目《樂隊的夏天2》正式上檔。比較大力度關注港臺流行樂的鄙人,由於對樂隊並不是太感冒,所以並沒過多關注第一季,只看到朋友圈無數經紀人朋友在轉發,偶爾點點讚,但今年的《樂隊的夏天》讓朋友圈裡許多潛水的樂評人變得相當活躍。在上篇關於《隱秘的角落》的文章裡曾提過一些獨立樂隊,說到獨立樂隊,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浙江杭州萬塘路的酒球會。
  • 感謝《樂隊的夏天》
    感謝樂隊的夏天,讓中國好的樂隊可以出圈,這個夏天,我們在熱搜上常常看到關於樂隊的各種熱搜,我們討論搖滾,討論音樂,每場音樂節和live演出都比以前熱情高漲。時間退回到10年前,那年夏天浙江衛視有個叫做《百世群音》的節目,那年微博才剛剛誕生,那年的夏天也很搖滾,但是沒有出圈,關注的人自然關注,不關注的人還是一無所知。節目過後就沒有然後了。
  • 樂隊的夏天2:再一次搖滾的夏天
    被疫情壓抑的人們迎來了難得的解放,這個夏天的娛樂圈也正逢災後的小解放。愛奇藝的節目《樂隊的夏天2》正式上檔。比較大力度關注港臺流行樂的鄙人,由於對樂隊並不是太感冒,所以並沒過多關注第一季,只看到朋友圈無數經紀人朋友在轉發,偶爾點點讚,但今年的《樂隊的夏天》讓朋友圈裡許多潛水的樂評人變得相當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