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他更願意把自己定位成音樂人,而不是流行偶像。他試圖隱藏於世,但關於他的所有事,都會被放大
2016年聖誕節,聖誕金曲《Last Christmas》的原唱、曾經的流行音樂大師喬治·麥可在家中離世,享年 53 歲。麥當娜在Twitter上寫道:「我的朋友再見!又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離開了我們。」
父母可能比你更熟悉這個名字。麥可是中國流行樂壇最早的啟蒙者之一。1985年4月,他和他的威猛樂隊(Wham!)成為首支來中國開演唱會的西方流行樂隊,在北京、廣州開了兩場,中國領導人還在釣魚臺設國宴款待。
為了促成這次中國行,樂隊經理西蒙·內皮爾·貝爾花了整整18個月,請了143人吃了兩年的飯,才說服了中國官員——「蓬鬆頭、電動臀、大墊肩,絕對受歡迎」。為免演出時冷場,他們提早一星期開始出售演唱會門票,每張票五塊錢,並附送一盒威猛樂隊的磁帶。結果,北京工人體育館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觀看了他們的演出。
那是中國人第一次聽到貝斯和鼓聲震天響。實際上,威猛樂隊因為擔心中國觀眾不適應,在表演時甚至將音量調小。大部分人確實不適應,他們的反應顯得笨拙而遲疑,很少跟著節奏打節拍,只是鼓鼓掌。
也有不少人大受震動。「就只剩激動了,完全熱血沸騰,從節奏到旋律到和聲的轉變都讓人震撼。」說這話的是16歲的竇唯。同樣在場的郭峰說:「這個場景我永遠忘不了,中國觀眾全看傻了,很木。」受到深刻影響的,還有崔健和成方圓。
那年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書開始全國發行,這場演出成了全球重要媒體備加關注的文化和政治事件。樂隊中國行也被拍成紀錄片《威猛在中國——天外有天》(Wham!in China: Foreign Skies ),記錄了演唱會實況和他們參觀天安門、爬上長城的身影。此後,《LastChristmas》成為他們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歌曲。
1985年,威猛樂隊的喬治·麥可(左)與安德魯·維治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
麥可的離世再次提醒世人,今天的偶像神壇正以無可阻擋的速度變得乏味。生於1963年的喬治·麥可,才稱得上是全方位迷人的明星。希臘裔的血統讓他擁有俊美的外表和清亮的聲線。中學時期的麥可與好哥兒們安德魯·瑞吉裡成立了「Executive」樂隊,唱少男少女心事。17歲時,他已經打好了《CarelessWhisper》的草稿。高中畢業後,兩人將樂隊名改為「WHAM!」。1982 年,他們以一首描述英國年輕人生活狀態的歌曲《Wham Rap》打入音樂圈。1983年,首張專輯《Fantastic》發行,兩人很快成為超級偶像。麥可每次登臺必定穿著當年最流行的服飾。
威猛樂隊1986 年解散後,麥可單飛,1988年,他以專輯《Faith》在Billboard上蟬聯了12周的冠軍,名氣蓋過了之前的威猛樂隊,成為著名的音樂創作人。這張專輯在1989年葛萊美獎上斬獲年度最佳專輯。他的另一首單曲《CarelessWhisper》(《無心快語》)是 90 年代紅遍中國乃至亞洲的歌。這首歌甚至打敗了麥當娜的《 Like a Virgin》,入選《滾石》雜誌年度最佳100首歌曲的第二十四位。
1988年,專輯《Faith》在Billboard上蟬聯了12周的冠軍
命運開始顯示出殘酷的一面。
麥可越來越反感20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的表演風格,也不願再參與膚淺的現場表演。同時,他的歌曲中關於愛和欲望的表達日益成熟。
正當巔峰時期,由於理念不同,他和唱片公司索尼發生矛盾。喬治認為公司幹涉了他的創作自由,索尼公司則認為他未盡到歌手應盡的義務。雙方爭執無果後對簿公堂,也因為這場官司,麥可被唱片公司冷凍長達六年,從此他的人氣一蹶不振。
更受爭議的是他的同性戀身份,雖然後來麥可非常坦誠地講過自己在外人眼裡顯得矛盾的性愛觀。「當我走進一家餐館,我會先看女人,因為她們更迷人,如果不是遇見安塞爾莫,我會與女人發生關係,但我永遠不能和一個女人保持長期關係,那樣我會覺得自己很假。情感上,我肯定是一個同性戀。」在他的回憶中,小時候他的父親總是忙於工作,他接觸的大多是女性。他最早的性幻想對象是他的數學女老師,但青春期時,他發現自己開始幻想男人。
1991年,他的巴西男朋友安塞爾莫被檢測為愛滋病陽性。「他過了幾個月才告訴我,因為他不想破壞我的聖誕節,」麥可回憶道。安塞爾莫最終在1993年死於腦出血。
安塞爾莫去世的第二天,邁克尓在一封長信中向父母承認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母親萊斯利表示反對,而傳統的父親傑克則顯得平靜。「我相信他感覺到了,」麥可說,「對他來說很難,但他沒有把對同性戀的恐懼放在我身上,我必須感謝他。雖然他的兒子是同性戀,不會給他添孫子,但他得到的安慰是,兒子在生活中做得很好。」
當時的外界並不像父親這般包容。1998年,他因「在廁所中進行猥褻行為」,被迫公開了同性戀身份。
2004年,他發行了EP《Freeek!》,其中一首赤裸裸諷刺美國政治的歌遭到了美國人的厭惡;2010年,他因毒品和駕駛犯罪被捕,被禁止駕駛兩次。
大家都以為他2004年發行的《Patience》是的最後一張專輯,但10年後,他又發行了第六張個人專輯《Symphonica》。
他的生命力顯得脆弱又強悍,實際上他從未放棄對抗讓其一再陷入深淵的抑鬱症。在紀錄片《喬治·麥可:不一樣的故事》中,他講述了自己從暴富到暴怒、對抗憂鬱症、愛人因愛滋病離世、母親患癌症的故事。他差點自殺,「跳樓或許是最好的解脫。」
他的身體每況愈下。2011年,麥可被傳肺炎加重,巡迴演唱會全部延期。曾有兩位專家發布病情,「麥可患上嚴重的小區型肺炎,並在醫院接受治療。他的病情漸趨穩定,但暫時無法預料康復時間,因此他無法應付餘下的表演。」
2012年,喬治·麥可在法國巴黎的演唱會上表演
這一生他更願意把自己定位成音樂人,而不是流行偶像。他試圖隱藏於世,但長發塞進棒球帽加上大眼鏡也無濟於事。關於他的所有事,都會被放大。「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是一個流行歌手,」2004年,麥可告訴《GQ》,「人們一直認為我想被視為嚴肅的音樂家,但我沒有,我只想讓人們知道,我對流行音樂絕對認真。」
麥可一生專輯銷量超過一億張,擅長靈魂樂、搖滾樂、福音和舞曲等各種曲風,是葛萊美獎、全美音樂獎等多項大獎得主。
不是名聲,而是音樂伴他終身。
(實習記者高伊琛亦有貢獻)
特約撰稿丨樹木林
編輯丨翁倩 rwzksta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