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
曼城冷雨
2013年11月2日晚8點30,曼徹斯特,雨。當晚,張懸「神的遊戲」巡迴演唱會第二場在曼城一個小劇場開唱,觀眾只有500人,但氣氛熱烈,觀眾多是華人留學生。演唱了三四首歌后,張懸發現並從前排臺灣學生手中取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臺灣旗幟,在臺上向觀眾展示,並用中英文表達,我來自臺灣。之後,張懸歸還了旗子,回到麥克風前說,「我很久沒有那麼近距離看過『國旗』了,很開心。」吉他手還在旁應景地響了一串音。話音剛落,一名對此不滿的大陸女留學生在臺下用英文大聲說:「今天不談政治!(No politics today!)」張懸聽到後,也用英語回應:「這只是一面旗子而已,它表明我從哪裡來,為什麼你要說到政治呢?」演出繼續。兩首歌后,張懸「還是想要跟剛才那位小女孩說一下」,這一「說」直用了7分鐘。她有說道:「(No politics today)這句話應該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吧,或是電影上面,就是這樣講好像很有風度,或者是仿佛很了這個狀況這樣子。」
張懸稱那個小女孩不「了」這個狀況,但是,很顯然,張懸她自己也沒有足夠「了」這個狀況。
11月4日,張懸返臺後在臉書發文解釋曼城風波,「旗幟,鳳梨酥,臺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都代表著我來的地方,我在哪裡看到它們,永遠都會是感激,認同和思念。」「我的認同與看見『國旗』的開心,從不是為了詆毀不同意見的人的價值觀,她跟外國聽眾怎麼分享,就會帶著同樣的心意跟任何華人聽眾分享,沒有一絲嘲諷與不敬。」
同一天的傍晚8點,那位格拉斯哥的女生也在網上撰文《張懸曼城live》,敘述她當天花3個半小時的車程冒雨來看張懸演唱會的經歷。最後,她寫:「張懸在我心裡已經死了,但焦安溥(張懸原名——編者注)還在,我依然愛著那些給我力量的歌,因為好的作品是不能被否定的。」5天裡,網友對此日誌的評論留了65頁,多數言論都是在支持該女生,貶低張懸,但用語還算比較理智。有位ID為「藍色的小馬」的網友留言說:「給樓主的No politics today 點讚! 張懸的立場其實我不太介意,但是她處理的態度很讓人失望。」
蝴蝶翅膀「扇」出斷裂帶
11月5日中午12點,張懸發布四千字關於「曼城演出風波」的兩篇新浪微博,解釋當天的情況,「也許眼前是段血淋淋、不高明的對話,但我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對話,一個常常在發生的對話,現場我毫無諷刺與傲慢的念頭與口氣,當下也並非使用長長的敘述企圖反擊,我一心希望能嘗試完整說明這個對話的意義,絕非所謂文化霸凌。」澄清再三,第一篇微博的末尾她表示,如果此風波仍不得平息,她將自行取消12月份在北京的演唱會。
當天,在大陸,張懸的微博一發出,立即成為熱門。截止到9日,兩個長微博共計有八萬五千多人在此評論,其中大多是網友對張懸的痛罵諷刺,關於張懸的家世軼事,也統統被翻出。有大批大陸網民以粗暴的口吻要張懸滾出娛樂圈,甚至使用了更難堪的字眼:婊子。有位ID為「輕輕蝴蝶飛cs神」的網友說:「到處搞一邊一國,去XX的!垃圾臺巴子!」截止到10日,該評論有1021人點讚。
同日,臺灣最大的新聞網站ETtoday東森新聞雲網站登出的新聞為張懸辯護, 「……大陸網友不熟悉她的演唱風格,情緒激動地認為張懸此舉是嘲諷、文化霸凌,更怒嗆:婊X有種不要來大陸開演唱會。」文章後面,大批臺灣網友留言抨擊大陸,辱稱中國大陸為「支那」。更有6萬臺灣人兩日內在張懸臉書下面評論,表示力挺張懸,並稱她為「英雌」。
11月7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刊出文章《臺歌手張懸「舉旗事件」激起大陸民憤》,稱張懸「成為了海峽兩岸政治問題的又一受害者」,「這一事件再次反映出儘管海峽兩岸加強貿易聯繫和政治對話,兩岸民眾間仍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事出後,張懸的父親、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個安溥啊,她是一個單純的歌手,我想她絕對不是一個,怎麼樣呢,非常了解政治或者是玩弄政治的人,這個,所有人都應該知道。」並說,尤其是在海外(留學)這種「寄人籬下」時,兩岸中國人更要互相理解,包容。不然「真是中國人的悲哀」。當年焦仁和從政時,為兩岸關係趨緩做出過貢獻。9年前他與大陸時任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召開「焦唐會」,被傳為一時佳話。
此事被熱議期間,素以聯結兩岸三地為旨趣、以世界華人為面向的鳳凰衛視也參與到討論中。上海成長、香港定居工作的媒體人閭丘露薇在節目中評論強調:兩岸各自的愛國教育鑄造了這種無法形成共識的局面,「教育方式是一樣的,只不過面對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去過中國大陸不下十多次」的豆瓣網友Albert Tzeng以一個臺灣人的視角闡述了他對此事的看法:「張懸作為臺灣外省家庭的女兒,無疑從小是認同那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長大的。……她一方面見證著本土認同崛起的臺灣,越來越多臺派質疑這面旗子,將其視為『蔣介石外來政權』的代表(所以民進黨都用綠色臺灣旗)。而另一方面放眼國際,也必須忍受這面旗子,在中國政府的否定下罕有飄揚的空間。」「大陸朋友如果要去想像,就想想你小時候怎麼開始認識五星紅旗,如何對那面旗幟產生榮耀與感情。」
了解臺灣國民文化和政治生態的人都指出,青天白日滿地紅在臺灣並不被視為寓涵臺灣獨立的政治符號,相反,因其國民政府的歷史背景而更代表「統派」。但在相當一部分大陸民眾眼中,展開此旗,並稱之為「national flag」,就相當於把臺灣看作獨立的國家,那你就是「臺獨」。
閭丘露薇建議:「借這次事件,大家可以把臺獨的定義、臺獨的來源,大陸方面,尤其官方對臺獨什麼的想法,大家能夠好好地去了解一下,其實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Albert Tzeng以這樣的話為這場風波的教益作結:「我覺得事件過後,最重要的不是誰對的評價,而是你我在集體的見證反省中,各自釐清的,對人對事的一種分寸。」
民間一片人聲鼎沸,兩岸官方機構也對此事表態。據鳳凰網報導,6日,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對媒體說,張懸的「行為蠻可愛,應對蠻得體」,希望兩岸年輕人能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大家可以做好朋友。」當天上午,王鬱琦列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報告業務概況。出席的「藍綠立委」一致要求王鬱琦,避免讓張懸「遭受對岸打壓」。「立委」吳育昇認為,張懸的表現可愛得體,也不影響兩岸「一中各表」的共識,他建議表揚替臺灣做「『國民』外交、文化外交」的張懸。
次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範麗青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和感情,加強中華民族認同,共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漩渦中的當事人亦希望此事平息。9日,那位格拉斯哥的女生在網上婉拒採訪,「事情鬧到這麼大也不是我本意,現在我能做的就是低調一些,讓事情趕緊平息。」而作為經紀人,蔡玉青代為轉達張懸婉拒採訪的心情:「雖然文章已經盡力說明,但我不求繼續解釋期盼息事寧人,眼前討論傷害再多,歷史公斷我的心意與言行原由。如我所說,當時我盡力與那位同學平等也平靜對話,我當時所言毫無嘲諷或曾是提及過任何區分彼此的話。該遭遇的我誠心承受。……我盼望這樣的事帶來的不再是辱罵和撕裂,而是任何可能用新的態度去看既有問題的機會。」
玫瑰色的張懸
張懸出身顯赫,因不願借父之名,故以筆名出道。自小性格特立獨行的她,對社會事務也別有熱心。
與一般歌手對政治噤若寒蟬不同,張懸勇於為社會公共事務表態。無論是在核四廠的投票站裡,還是在支持同性戀的遊行隊伍中,都能看到張懸的身影。甚至今年5月,張懸還在譴責國民陣線黨在馬來西亞大選中做票舞弊。那首爭議歌曲《玫瑰色的你》也是張懸為社運人士所寫,她期望鼓勵時下的年輕人都能努力實踐做出改變。
2012年7月,張懸同臺灣多名文藝界人士一起在臺東舉辦「反美麗灣」音樂會。美麗灣項目本是2003年臺東一個違規上馬卻從未叫停的度假村項目,當地百姓認為此項目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對當地原住民文化保存也會產生不良影響,而臺東政府堅持繼續開發,雙方爭議極大。對此,張懸身體力行參加演出,並呼籲民眾共同守護自然美景,反對大型開發案。她說:「臺灣許多開發案與美麗灣相似,都隱藏著龐大問題,其實臺灣並非缺乏資源,人類應該與環境和諧相處。再多開發,都比不上真正為當地居民及環境做妥善規劃。」
2013年10月31日,張懸抵達倫敦籌備周末的演唱會,並接受了BBC英倫網的專訪。聊到社會話題時,張懸說,公眾人物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確實比較大,因此我這幾年就在思考,除了商業宣傳之外,公眾人物究竟在華文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而後她補充道:「當人們真正鼓起勇氣發現自己有選擇和思考的權利時,公眾人物就應該放下話語權,把聲音交還給公眾,回頭去為自己從事的藝術服務。」
此刻,還在接受BBC英倫網專訪的張懸不會想到後天晚上,一名來自350公裡外的格拉斯哥的中國女留學生、一句三個單詞的英文、一面高1米5左右的旗子,將會如蝴蝶效應般改變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