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大家複製列印,文中就不添加過多的照片,不當之處請大家理解,如果能對您有所益處請多多支持。
作者及作品簡介
作者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被稱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但也有必要在複習一下,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本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又改叫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筆名,1918年5月首次用這個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就一直使用。他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吶喊》、《彷徨》,其他的還有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小說集《故事新編》等。
《社戲》選自小說集《吶喊》,寫於1922年10月,最早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原型,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寫作背景及作品中的時間線
小說中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小說寫作的時間大概推算一下的話,小說裡說的時間應該是辛亥革命(發生在公元1911年到1912年初)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的中國剛經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蹂躪……清王朝的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帝制,於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懷揣救國救民思想的魯迅當然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他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到北京。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1917年發生在俄國的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緊接著,1919年中國暴發「五四」愛國運動,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用一篇篇有力的文章,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達自己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小說《社戲》大概也就發表在這樣的背景下。
小說裡的主要人物介紹
「我」:是一個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的缺點是,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還「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小說表達的主要思想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醜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係。城市劇場裡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紳士目中無人,俗不可耐,籲籲喘氣,使「我」苦不堪言。「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籲籲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裡不適於生存了。」作者用這段話總結了第一部分描寫的內容及內心的感受,最後進一步強調對於都市京劇舞臺的告別: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說描寫的視角是「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係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此種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係不適合於「我」的生存。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係。這裡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係,有美的人情意味。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燒吃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這裡的寫景敘事繪人,同樣聚焦於「我」的心理感受和審美追求:嚮往熱情友好、淳樸溫厚的人際關係,懂憬正直無私、美好和諧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作者抨擊都市劇場,盛讚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正是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醜的憎厭。
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係的嚮往。
小說所展現出來的主要藝術特色
⑴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複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⑵圍繞中心取捨材料。「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為什麼這麼說呢?小說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多嗎?不多,作者的筆墨落在哪裡了呢?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的寫法大家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⑶景物描寫,細緻逼真。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
⑷語言生動簡練,富於表現力。「我」未能去趙莊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誇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願以償的喜悅。
⑸對比強烈,寓意深刻。小說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刑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看戲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看戲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兩處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
第一課時練習題
一、自主預學
⑴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憚 ( ) 絮叨( ) 怠慢( ) 攛掇( )( )
鳧 ( ) 屹立( ) 蘊藻( ) 家眷( )
踱( ) 籲氣( ) 漁父( ) 旺相( )
棹( ) 歸省( ) 行輩( )
⑵理解詞義。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攛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鳧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動探究
1.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麼?圍繞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樣的思路來構思全文的?課文一共寫了幾件事?哪幾件事詳寫?哪幾件事略寫?為什麼?
2.平橋村為什麼是我的「樂土」,寫樂土和寫社戲有什麼關係?(2-4段)
3..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和轉機(5~9段)及其作用。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機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機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4.寫月夜行船,前往看戲(10~13段)。
A.第10自然段開頭一句說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從描寫方式上看,屬於____,「說不出的大」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
B.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C.這部分寫夜景,從哪些角度寫景,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找出對應的句子。
D.賞析「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E這部分集中描寫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二課時練習題
(一)自我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鉗( ) 撮( ) 憚( ) 躥( ) 櫓( ) 棹( ) 行輩( )船篷( )
欺侮( )怠慢( ) 鳧水( ) 潺潺( )家眷( )皎潔( ) 歸省( ) 桕樹( ) 舟楫( ) 竹篙( ) 起鬨( ) 絮叨( ) 糾葛( ) 攛掇( ) 踴躍()
2.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作者______,中國現代偉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紹興人。著有小說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七年級我們還學過他的散文________。
3.情節梳理。
隨母歸省-----鄉間生活(釣魚吃蝦)-------( )-------( )--------趙莊看戲-------( )--------( )---------「六一」送豆
(二)閱讀分析課文(第22~40段)。
1.寫看完社戲後月夜歸航(22~30段)。
①月夜歸航部分主要寫了哪兩件事?
②請賞析「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的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③文中寫「大白魚」的比喻和老漁父的喝彩,採用怎樣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④看戲後深夜行船時的景物描寫與前文去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有何異同?
⑤這一部分中刻畫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請說出理由。
⑥有人說「偷豆」環節是文章的敗筆,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2.閱讀課文第31~40段,完成習題。
①用一句話概括本部分文字內容。
②文中寫六一公公主要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寫這個人物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③結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該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