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趙子龍」還是「石家莊趙子龍」

2021-02-13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4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文末和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對話框回覆:地圖

在一片平原上,分割兩個行政區的最好地理特徵是什麼?答案是河流。幽、冀兩州,或者說燕、趙兩地也需要這樣一條河流,來幫助二者做一個分割。這條河流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那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千古名句中所提到的易水。

  戰國時期河北平原地緣結構圖  


公元前227年,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然勢不可擋之時,燕國試圖用刺殺秦王的手段,延長自己的國運。荊軻在易水邊告別了燕太子丹和高漸離等送行之人,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之所以在此告別,是因為這條不起眼的河流是當時的燕趙分割線。為了防禦來自南方的壓力,燕人甚至沿易水一線修築了一道長城。

  燕南長城示意圖  


易水源出太行山脈東側,分水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三個源流。今天你還能在河北境內找到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則已經更名為「瀑河」。然而兩千多年前承擔燕趙之地分割任務的,恰恰是這條「南易水」。說起來南易水的發源地在中國更為知名。相信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中國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是的,你猜的沒錯,今名瀑河的「南易水」就是發源於狼牙山。

  狼牙山  


狼牙山當下在行政上屬於河北易縣,瀑河進入平原地帶之後,從原來的河北徐縣縣城(2015年後併入南部的保定市,更名為徐水區)穿城而過,向東注入當下河北平原最大的湖泊——白洋澱。由此看來,這個今天被成為雄安新區選址的湖泊,在2000多年前應該是燕、趙分割點了。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在戰國時代,南易水並非注入白洋澱,而是從它的北部向東注入黃河,再由今天津市的位置入海。

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改道,在分割兩漢的「新莽」時期,黃河下遊已經向南位移至了今天的位置,也就是山東東營一帶入海。流經天津的這段黃河故道,則整合華北平原北部那些脫離黃河控制的河流,最終成就了獨立的「海河水系」(海河口目前建有天津港)。如果你想在今天的地圖上,找到東漢時期大致的幽、燕兩州分割線,可以有兩個簡單的方法:一種是從保定市北的徐水區,向東劃一條連接線至天津港。另一種則是找到瀑河與海河水道,然後在白洋澱之北腦補一下二者曾經的連接線。

  先秦河北平原地緣示意圖(李雲鵬重製)  


用第二種方法,你得到的分割線相對更為精確些。需要注意的是,在戰國乃至兩漢之時,渤海灣的海岸線要比現在更偏西。天津市區至天津港這段寬約40公裡的陸地和狹義的海河河道實際是不存的。在當時真正承擔黃河入海口功能的,是海河上遊的「子牙河」。此外,你千萬不要以為黃河在進入東漢以後,就老老實實的呆在現在的位置上了。在兗州部分我們會詳細解讀,這條喜怒無常的母親河,曾經在華北平原變過多少次道,又曾經對這片土地的歷史造成過多麼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期的幽、冀兩州分割,直接繼承了當年的燕趙在河北平原的分割線,只是在剛延伸入平原地帶時做了一點調整。向彎出了個突出部,將現在的保定市區劃入了幽州範圍。在當時,從這條分割線一直到北京最南端的房山區止,在行政上都歸屬於幽州治下的涿郡。之所以在這裡要特別提一下這個二級行政區,是因為三國英雄中有兩個非常核心的人物:劉備和張飛都是涿郡人。

  東漢十三州郡  


沒有證據表明,劉備與張飛在起兵之前有過私交,而劉備與公孫瓚有同窗之誼(同拜於盧植門下)且私交甚好倒是有明確的歷史記錄。不過這些並不是我們所關注的,更值得關注的是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的地理背景。

知曉了涿郡屬於幽州,而幽州又屬於燕國故地。你就應該明白,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張飛要自稱「燕人張翼德」(雖然歷史上他很可能沒這樣自稱過)。那麼,自稱為 「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也算是燕人嗎?

這個就說來話長了。劉備用來彰顯身份的這位先祖,是漢武帝的異母兄。從封號可以看出,他的封地應該被稱之為「中山國」。那麼作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又是怎麼成為涿郡人的呢?答案並不複雜,因為涿郡以南就是中山國。

在戰國群雄裡,如果要再評定一個第八諸侯的話,中山國無疑是最有力的人選之一。建立這個諸侯國的民族並非華夏正統,而是一支被稱之為「白狄」邊緣部族。在由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所組成的五方格局中,「狄」被歸類為北方邊緣民族。晉國在山西高原的擴張,主要就是與各種以「狄」為後綴的部族博弈。

在晉國的重壓之下,原本在山西高原北部農牧的白狄被迫向太行山地遷徙(更早則在陝北高原)。三家分晉之後的公元前5世紀末,一支名為「鮮虞氏」的分支,沿易水之南的另一條黃河支流「唐河」而下,在太行山東麓建立「中山國」。為與漢之中山國區別,可稱之為「鮮虞中山國」。

  鮮虞中山國位置  


沿唐河滲透入河北平原的鮮虞中山國,在站穩腳跟之後持續向南擴張,將控制線延伸入了另一條黃河左岸支流——滹沱河。這也就說,鮮虞中山國覆蓋了以唐河、滹沱河流域為核心,北至保定、南至邢臺北部的大片河北平原。

這樣一個出身不那么正統的邊緣部族,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方諸侯,在於其在制度上效法華夏諸國,同時又沒有放棄其原本具備的優勢。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原本在山地活動的鮮虞白狄,在開始築城為國之時,仍然會更願意將都城放在山地與平原相接的丘陵地帶。

城中有山的獨特設計,使之得到了「中山國」之名。一旦受到致命打擊,其殘餘勢力會戰略退入太行山地休養生息,然後再捲土重來(憑藉這一優勢,歷史上中山國曾經兩度復國成功)。

  東漢<中山國\常山國>地理行政圖  

如果鮮虞中山國能夠撐到秦國橫掃六合之時,也許「戰國七雄」的說法就將變成「戰國八雄」了。然而將河北平原視為經略重心的燕、趙兩國,顯然不會願意看到中山國在他們中間立國。公元前296,通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學習到邊緣民族軍事優點的趙國,不僅向河套地區擴張成功,更一舉拔掉了中山國這個心頭大患,將自己的疆土擴張至了南易水一線。

  趙—中山國地緣關係圖  


之所以在三國時代回顧「鮮虞中山國」的歷史,是因為在地理環境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歷史總是會出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舉個西方的例子,歐盟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創始國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如果你把這6個國家在地圖上圈起來,再與公元9世紀初,日耳曼人建立的「查理曼帝國」相對照,會發現它們的範圍如出一轍。

而「查理曼帝國」僅存在了一世,就分裂為了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三部分(分別對應現在的法國、義大利、德國三國)。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今天的歐盟無非是在新瓶裝舊酒式的,重複查理大帝在1000年前的努力。

  查理曼帝國地緣結構圖  


在三國時代,同樣有這樣一支不那么正統的割據力量,依託太行山地為其加成的防禦優勢,重複中山國曾經的歷史。這支力量就是「黑山軍」。黑山軍源出於「黃巾之亂」,是黃巾軍中勢力最強者。

在袁紹與公孫瓚爭奪河北的戰爭中,曾經作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參與。公元205年,在曹操清剿完袁紹軍事集團在大河之北最後的殘餘之後,這支最後的黃巾軍,在其首領張燕的率領下,審時度勢成為了曹魏陣營的一份子。

「家國天下」的社會結構,使得中國歷史上那些試圖在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的軍事集團,都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而一支軍隊的背景,又往往與其創始人的生長地有關。黑山軍最初是由兩股力量結合而成,包括在唐河流域起事的「張牛角」,以及在滹沱河流域舉兵的張燕(原名褚燕,張牛角死後為統合兩股力量,改名為「張燕」)。在了解到這一南一北的兩股力量,都處於鮮虞中山國故地的背景之後,你應該不會對他們的結合感到驚訝。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鮮虞中山國故地在漢代並沒有全部被分封給劉備的那位先祖。漢之中山國,保留的是中山國最初的核心之地——唐河流域。至於其西南部的滹沱河中上遊地區,被另行分割為了「常山國」(期間曾兩次廢常山國為「常山郡」)。也就是說,從漢朝的行政區劃來說,張燕及其所代表的力量源出常山國,而張牛角則屬於中山國。

廣義來說,黑山軍的範疇可以包括活動於整個冀州境內太行山地的各股黃巾軍勢力(依歷史記載,至少包含25股)。以常山、中山這兩塊「鮮虞中山國」故地為根基之地的張燕,則相當於這個鬆散聯盟的盟主,也是狹義的「黑山軍」。

至於幫助黑山軍躲避官軍圍剿的「黑山」,則位於滹沱河北岸的太行山地之中,今歸屬於河北省平山縣。距離其首領張燕的生長地,身處滹沱河平原的「正定」,僅數十公裡的距離。目前在這片山地之上,還有黑山關、黑山關村、黑山大峽谷等以「黑山」標識的地名。

以實力來說,擁有精兵數萬的張燕,也算得上是三國初年的一方諸侯。後來歸順曹操之後亦封侯拜相洗白了身份(並得到了善終)。從這點看,如果毗鄰的正定和平山兩縣想拉個歷史名人打旅遊牌,張燕和他的黑山軍倒也是個選擇。

只是最起碼對於正定來說,應該是不屑於這樣做的。因為如果要打旅遊牌、三國牌,正定人有一張更具知名度的王牌——趙雲。在三國演義中,通常向敵將通名為 「常山趙子龍」的趙雲,與張燕一樣,都是常山國真定縣。再往上追溯的話,秦末漢初在嶺南之地建立「南越國」的趙陀,同樣也是真定人。

這裡所說的「真定」就是現在的正定,在漢代以前的名字為「東垣」。清雍正帝胤禛繼承皇位時,為了避他的名禕,這個叫了二千年的名字被迫更名為現在的「正定」二字。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長河中,真定不僅名字發生了變更,位置亦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原址本在滹沱河南岸,今河北省會石家莊市東北郊的東古城村。趙雲身後又過了300多年(南北朝的北齊時期),真定城被遷至滹沱河北岸現在的位置。

在滹沱河之南時,真定城就已長期被定位為常山郡的政治中心,遷至北岸之後,更是進一步的坐實了自己滹沱河流域地緣中心的地位。只是風水輪流轉,20世紀的一場技術革命,再次讓滹沱河的權力重心位移到了南岸。

1904年,正太鐵路修建。所謂「正太鐵路」,意指從正定通往太原的鐵路。在地理層面上,相當於一條穿越太行山脈,連通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大動脈。與先一步開工的「京漢鐵路」(北京到武漢)的相交的位置,將使得已經更名為「正定」的真定城,在鐵路時代升級為中央之國的交通樞紐。

  正太鐵路全圖(橫屏)  


然而在勘測之後,工程師們發現經由滹沱河南岸修建「正太鐵路」的方案,施工難度要更低。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將這個兩線相交的樞紐點放在河的南岸(否則還得建一座滹沱河大橋)。

最終,正太鐵路的起點,放在了與雖為正定所轄,但與城市隔河相望的一片農地之上。由於這片農地歸屬於兩個村莊:石家莊和休門村,所以這座因鐵路而興起的城市被命名為了「石門市」。

1947年,出於某種跟上時代步伐微妙的心理,進入解放序列的石門市被更名為了「石家莊市」。至於「石門」二字,倒也沒有完全成為歷史。最起碼在喜歡用地名命名道路的魔都上海,還有兩條以之為名的道路——石門一路、石門二路,可供憑弔這段歷史。理清這一切後我們知道了,真定(正定)的歷史地位,大部分是在滹沱河北岸築就的,但大家喜歡的趙雲,按屬地化原則的話,還真如網絡調侃的那樣是「石家莊趙子龍」。

好吧,我承認,這種叫法我個人也接受不了。好在正定當下在行政上歸屬於石家莊,這座省會城市看起來也不好意思跟自己下屬的一個縣,去爭奪這位三國名人的歸屬。不過話說回來,無論從恢復歷史本來面目,還是更發展的角度來看,將「正定」升級為石家莊的一個區,然後再將整個石家莊市更名為「真定市」,都能夠更好的利用這筆重要的歷史遺產。

不過要真要讓石家莊人去選擇的話,應該會有些人更喜歡「常山市」這個名字。一則歷史上常山的行政地位要更高;二則趙雲是自稱的是「常山趙子龍」。悲劇的是,在浙江已經有了個「常山縣」的情況下。「常山」這筆歷史遺產,看起來更難在河北平原重現。

一座城市是否要更名,取決於現實的需求,並不是這裡所關注的。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常山」背後的地理因,。「常山」之名源出於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地標——北嶽恆山。是不是很奇怪?北嶽恆山位於山西高原北部,與太行山東麓的「常山國」相隔數百裡,它們之間怎麼會發生聯繫。

這是因為儘管「五嶽」包括以恆山為北嶽的說法,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但現在我們看到的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的「北嶽恆山」,卻是在明末清初才接受任命的。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歷史中,北嶽恆山被定位在今河北省阜平縣東北的太行山脈上(今名「大茂山」)。

  東漢<中山國\常山國>行政地理圖  


當你在地形圖上找到「古恆山」的位置上後,很容易感覺到這座承擔唐河與滹沱河分水嶺任務的歷史名山,當年曾經是鮮虞中山國的一部分。至於說為什麼3000年前定位的「北嶽恆山」,後來要位移到現在的位置,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隨著中央之國範圍的擴大,太行山脈上的這座古恆山,無論從地理還是地緣位置來看,都已有些偏向東南方向。

現在問題又來了,就算古恆山位於鮮虞中山國境內,漢代一分為二之後,又成為了常山國/郡名字的由來,那麼這個行政區也應該叫「恆山」才對。情況果真如此,漢初在此所設計的行政區的確叫「恆山郡」。只不過後來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不得不更名為「常山」。

如果不是這一變化,我們在三國演義裡所看到的,應該就是「恆山趙子龍」了。只是果真如此的話,恐怕又會有人誤會,趙雲會是山西省渾源人。順便說一下,受同一避諱事件影響的,還有一位著名的傳說人物——恆娥。恆娥這個名字看起來頗為陌生,不過說起她後來的名字「嫦娥」,在中國應該還要比趙雲高些了。

通過對中山國、常山、真定等地緣標籤解讀,相信大家對河北平原中部的情況已經有所了解。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山脈河流的存在,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下一節我們將繼續把視線南移,去看看冀州南部的地緣政治格局,又是怎麼形成的。最起碼大家應該有興趣知道,從地緣背景上看,前幾年被熱炒的曹操墓,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相關焦點

  • 把常山趙子龍變成石家莊趙子龍的時間機器,將帶你穿越到史前時代
    ——《時間機器》01 常山趙子龍與石家莊趙子龍要不是新年伊始的這場疫情把石家莊拉進了決賽圈,相信很多南方網友根本沒聽過石家莊這個名字。不過,雖然石家莊是國內最沒有存在感的省會,但如果提到這樣一個關於石家莊的梗,一定能讓你會心一笑:在《三國演義》原著裡,趙雲策馬提槍,對著來將大喝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別提多帶勁了。
  • 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常山在哪?
    張飛的四弟趙雲出場,也會大喊一聲:我乃常山趙子龍也!趙子龍幾乎是和常山捆綁式出現在歷史舞臺的。常山在哪,又擁有怎麼樣與眾不同的歷史呢?秦朝時,常山屬巨鹿郡,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大破秦軍封神的地方。西漢初年,分巨鹿郡之一部,設恆山郡。可是,漢文帝劉恆繼位後,恆山郡名就犯了聖諱。恆者,常也,就更名為常山郡。
  • 【熱劇】《武神趙子龍》的新境界 ——觀看發人深省的《武神趙子龍》,趙子龍老家常山古郡(今石家莊地區)的權威專家有話說
    遺憾的是,生於石家莊的常勝將軍「常山趙子龍」,除卻「長坂坡救阿鬥」的場景外,其餘的情節則顯得默默蒼白。社會人群中六十歲以上的「三國迷」們,談吐最多的是「桃園三兄弟」,和羽扇綸巾的「臥龍諸葛」,而對加盟「四弟」的白衣將軍趙子龍卻是欲談莫言,「三國類戲曲」中也是寥寥數筆帶過。如何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趙子龍,引起了永樂影視的密切關注。
  • 常山趙子龍跟嫦娥姐姐同病相憐
    原來啊,這個常山,就是恆山。趙子龍是北方人,原名「恆山」的「常山」是他籍貫,這樣一聯想。騎著白馬的大帥哥趙子龍,走到哪裡,都把常山掛在嘴裡。以至於我們一說趙子龍,往往下意識地就脫口而出「常山趙子龍」,堪稱是家喻戶曉了。
  • 常山趙子龍在此!誰敢來挑戰?
    如果在三國眾多名將中選一位在後世人氣最旺之人,此人也許不是關羽也不是諸葛亮而是趙雲趙子龍,這個原因很多比如白馬銀槍,武藝超群,義膽忠心等等,趙雲在後世粉絲很多可以說是圈粉無數,但是也許你了解趙雲的渠道更多的是來源於影視劇
  • 歷史解密 || 常山趙子龍為何被稱為蜀國唯一完美無缺的將軍?
    萬軍叢中,一位白盔白甲,白衣白袍的驍勇將軍,騎著一匹白馬,鮮血染紅了戰袍,染紅了戰馬,他左突右殺,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這就是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與曹軍廝殺的慘烈場景,被世人嘆曰:「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趙子龍生於常山,是現在的河北保定大茂山,大茂山也是古代北嶽恆山,為避諱皇帝的名字,所以才改為常山,這裡是趙子龍的家鄉。
  • 《武神趙子龍》的新境界
    遺憾的是,生於石家莊的常勝將軍「常山趙子龍」,除卻「長坂坡救阿鬥」的場景外,則顯得默默蒼白。社會人群中六十歲以上的「三國迷」們,談吐最多的是「桃園三兄弟」,和羽扇綸巾的「臥龍諸葛」,而對加盟「四弟」的白袍將軍趙子龍,卻是欲談莫言,「三國戲」中也是寥寥數筆帶過。如何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趙子龍,引起了永樂老闆程力棟的密切關注。這也是他們呼喚真正的民族英雄的大膽嘗試,便有了這聲情並茂的《武神趙子龍》。
  • 《趙子龍傳說》系列故事——趙子龍出生與滹沱河改道
    說起趙雲,趙子龍,大家都知道是常山真定人,也就是現在的正定縣。這是由於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上這麼說的,遺憾的是沒說清具體出生在那個村。那麼趙子龍究竟出生在那裡呢?今天講的這個傳說,正好填補了這項空白。傳承人劉夫海在趙雲廟前跟遊客講述趙子龍傳說據傳說,趙子龍的祖籍是在遼西,他爺爺文韜武略,很有才幹,就是不想做官。
  • 常山趙子龍:人品武藝 天下無雙
    趙雲字子龍,冀州常山國真定縣人氏(今河北正定縣),他的名字是從鼎鼎有名《易經》的第一上上卦乾卦中「雲從龍風從虎」的文句得來。意為「龍騰要起雲,虎嘯要生風」。常比喻明君與賢臣相互吸引。 另外他「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古代一尺=24釐米,通過計算趙雲的身高在今天就是1米92。
  • 徐冬冬版常山趙子龍,別看她只是反串角色,還真就演出了神韻了
    近日,知名影視演員徐冬冬出演了一部影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劇中所飾演的是常山趙子龍,雖然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徐冬冬的,但是想必很多人都無法把趙子龍跟徐冬冬聯想在一起吧?很顯然,對於出演趙子龍的徐冬冬來說,那肯定也就是反串角色了。
  • 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關羽的自稱是什麼?
    演義裡五虎上將五人武力雖然相差不大,但是性格卻是各不相同,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五虎上將大概可以這麼說:關羽傲,張飛暴,馬超狂,趙雲猛,黃忠勇;五人之中趙雲張飛和關羽三人無論是對敵或是其他場合時喜歡自稱: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
  • 古有常山趙子龍,今有雷神山趙子龍
    趙子龍是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名館員,今年剛滿31歲,還沒有成家。趙子龍捲發,身材微胖,整天樂呵呵,在單位好人緣,人稱「靈活的小胖」。 趙子龍 以前,趙子龍朋友圈曬的是廚藝、是美食;現在,趙子龍朋友圈曬的,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物資——百雀羚送來的2億元物資,潘基文基金會捐贈的物資
  • 蜀國名將常山趙子龍之死
    不管是關羽、張飛還是張頜、呂布都是死於非命,而他是《三國演義》裡難得少見的得以善終的人,按照佛家語來說就是,長壽而得「大往生」,像沉睡一樣安然逝去。  關羽、張飛等人死得壯烈,他們與歷史上所有名將一樣,最後的歸宿在戰場,轟轟烈烈的廝殺便是他們最後走向死亡的儀式,然而,趙雲之死卻非豪傑般的壯烈而是平淡離去,而他就像永遠沉睡下去的人,身處亂世卻帶著平靜離開,從此三國的恩怨再與他無關。
  • 電影《趙子龍》定檔11月29日 賀軍翔出演趙子龍英氣無雙
    三國鼎立之下,湧現出無數英雄好漢,常山趙子龍便是其中之一。歷史上,趙子龍因出色的戰績素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更因忠肝義膽、心懷蒼生的高尚人格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以其為藍本創作的古裝動作電影《趙子龍》定檔11月29日,強勢登陸愛奇藝!影片由著名演員賀軍翔領銜主演,金牌導演羅樂執導。家喻戶曉的經典歷史故事,被實力電影班底再次搬上熒幕會為觀眾帶來怎樣的驚喜,十分令人期待!
  • 武神趙子龍第27-28集劇情介紹
    出於私心,他將夏侯輕衣派去幽州,囑咐她將趙子龍帶回常山。  輕衣不知父親是何居心,只當是子龍的才能被賞識,便力勸子龍跟著自己回常山。公孫瓚的心胸狹隘和目光短淺在此前兩次戰役中可見一斑,劉備也曾提醒過子龍,公孫瓚並非明主。加上回常山可以離輕衣更近,子龍的心裡開始動搖。  他找柳慎和趙拾妹商量,拾妹也認為公孫瓚並不可靠,表示回到家鄉並無不可。
  • 「吾乃常山趙子龍也」聽起來霸氣無雙,卻是個錯誤!古人的名與字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我覺得最霸氣無雙的一段莫過於趙云為救阿鬥,於敵陣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最後喊出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盪氣迴腸,令人神往。然而電視劇只是為了讓人矚目,真實情況是,趙子龍不可能說出這麼沒水平的一句話。五虎上將趙雲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 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殺出重圍的武器:孔雀翎和長生劍
    眾視之,乃常山趙子龍也。孔明曰:「吾自平蠻回都,馬孟起因病身故,子甚惜之,以為折其右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但恐稍有參差,動搖一世之英名,減卻西蜀之銳氣也。」子龍歷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遲,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從。於龍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
  • 尋訪大邑 || 趙子龍與大邑的前世今生!
    趙子龍去世後,蜀漢後主劉禪將他葬於我縣錦屏山麓。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混戰,趙子龍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對蜀國的建立功績昭彰。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後,趙子龍曾駐防在成都大邑一線,留下了靜惠山土城、望軍樓、望羌臺等徵戰遺蹟處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英勇故事。
  • 《武神趙子龍》: 紮實的創作 立體的形象(756期)
    然而同時,趙雲趙子龍又是陌生的——名字如雷貫耳,細節知之不多。縱然《三國演義》的小說、電視劇深入人心,但是其中著墨最多的恐怕還是劉、關、張和諸葛亮,又尤其以關羽關雲長和諸葛孔明最為人稱道,相關系列故事也最為完整,而對趙雲的記錄和書寫不過是精彩片段式的集錦。
  • 趙子龍能召喚死人?這個網大真敢拍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一戰而天下知,陣斬曹操手下大將50餘名,單騎救主更是美談。這樣的英雄形象當然是影視作品所鍾愛的,相關的作品並不鮮見。近日一部網絡電影,說得也是趙子龍的故事,名字也就叫《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