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趙子龍是北方人,原名「恆山」的「常山」是他籍貫,這樣一聯想。北嶽恆山的「恆」,自然就再也不會與南嶽衡山的「衡」,混淆在一起了。
二
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建立東漢的地方,就在常山郡東南。
因劉秀的原因,常山郡又升了一格,成為常山國,有王封在此。「國」和郡同級,但因為有宗王的存在,級別又略高於郡。
在常山國內,轄有一個著名的縣——真定。趙雲,就是常山真定人。
那麼,趙云為什麼不自稱「真定趙子龍」呢?
常山是郡(國),叫出去大氣。如果名號前加個縣名,就顯得不那麼大氣。而且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真定。
就比如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的人,出了浙江,得說自己是浙江人,或者說溫州人(溫州也就是這三十年才聲名大噪),不好說平陽人一樣,因為很少有人知道平陽縣的說。
從小為了不讓兒子芃芃忘了自己的根,我經常跟他強調「鳳灣老家」,讓他知道自己是鳳灣村人。在芃芃讀一年級的暑假,帶他去西北遊學。在甘肅的時候,有位遊人可能覺得芃芃很可愛吧,就問他是哪裡人?芃芃回答:「鳳灣人。」那位遊人聽了自然是一臉懵圈。哈哈!之後,我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小兒答人問》,以記錄此趣事:騎著白馬的大帥哥趙子龍,走到哪裡,都把常山掛在嘴裡。以至於我們一說趙子龍,往往下意識地就脫口而出「常山趙子龍」,堪稱是家喻戶曉了。可能是因為趙雲歐巴實在是太帥了,近些年就被韓國一些磚家給盯上了,他們弄出一大堆「證據」,硬是證明趙雲並非中國的常山人,而是韓國人云雲。哦哦哦,真活久見了,原先常山趙子龍是韓國人思密達!三
前面說到,中草藥「恆山」因為犯了皇帝老兒名的諱,就被強行改成了「常山」。薯蕷,這名字還是很不錯的,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那麼,為什麼還會取「山藥」這樣俗氣的名字呢?原來,「薯蕷」的「蕷」與唐代宗「李豫」的「蕷」字同音,便是犯了諱,所以就被改名成了「薯藥」。後來,因為「薯」又與宋英宗「趙曙」的「曙」同音,再次犯了諱,「雙」被改名,成了「山藥」。
薯 蕷
薯蕷的塊莖就是常見中藥「懷山藥」,可供蔬食。
好嘛,一個植物藥材,因為兩個皇帝,被迫改了兩次名,改得面目全非。我覺得薯蕷要是有知,可以哭暈在廁所了!中藥「恆山」的「恆」,與皇帝「劉恆」的「恆」同名,改了,也沒話說。但如果只是同音,就得改,那是真鬱悶。可你還別說,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在古代實在是太常見了。說同病相憐好像有點不對,趙子龍只是籍貫犯了漢文帝劉恆的諱,地名被改了。這位因為犯了漢文帝劉恆的諱,改的可是自己的名字。這位就是現在大家都熟悉的,二師兄最喜歡的嫦娥姐姐了。四
嫦娥故事最初出現在商朝時期的《歸藏》。據秦簡載:「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佔。』此見於傳本《歸藏》之辭。」因為在上古,並沒有「娥」字,以「我」為通假字,後來覺得很是不便,才在「我」邊上加個「女」,新造了「娥」字;同樣,古代也沒有「姮」字,以「恆」通假,後來才新造了「姮」字。
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託與妲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欲配飛升之藥,重回人間焉。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
《淮南鴻烈集解》引莊達吉云:「姮娥,諸本皆作恆,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淮王當諱恆,不應作恆,疑《意林》是也。漢文帝名恆,故諱之,知姮娥作恆娥,而恆亦即常之意。」反正事實是,到了漢文帝劉恆即位後,不管是「恆娥」還是「姮娥」,都不行。因為「恆娥」的「恆」名同,「姮娥」的「姮」音同,所以姮娥姐姐就只能改名為「嫦娥」了。
以至於後世的人們,絕大多數隻知「嫦娥奔月」,不知原先是「姮娥奔月」了。就好像只知「常山趙子龍」,而不知是「恆山趙子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常山趙子龍與嫦娥姐姐是不是同病相憐了呢?
若打賞請隨意,能轉發更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