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腰特別痛,我還不去醫院,當時腰疼得已經直不起來了。」
2019年6月,28歲的段先生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做了肝膽胰脾腎超聲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左腎上腺區可見範圍約8.88*5.1cm不均勻回聲,形態欠規則,邊界清,建議進一步檢查。
進一步的檢查後,28歲的段先生最終被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瀰漫大B細胞型,IV期B,病灶正起於腎臟,且癌細胞已擴散至多處。
淋巴瘤屬於血液系統病,所以轉移擴散很快。如果把血管比作河流,小船比作惡變的淋巴細胞,那麼只要小船能到達的地方,都可能成為淋巴瘤的『棲息地』。
短短時間他的整個腸繫膜、腹部、左右腎上腺、腋下和脖頸等部位均出現了癌細胞轉移。
9次化療和18次放療
體重從180斤一度降到120斤
口腔黏膜大面積潰爛
頭髮在瘋狂的脫落
骨髓空了
癌細胞擴散到大腦
......
像段先生一樣在苦苦尋求活下來的機會的,還有十幾歲的孩子,也有三十幾歲的成年人,也有五十歲的中年人...有的人永遠離開了,有的人還活著。
這就是惡性淋巴瘤!
普通人不會明白「非霍奇金」「瀰漫大B細胞型」「非生發中心起源」「淋巴瘤」等陌生詞彙,但這些詞彙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意味著治癒率極低。
淋巴瘤的分類
淋巴瘤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約佔10%)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約佔90%)兩大類,各有不同特點。
HL起源於R-S細胞,常發生於淋巴結,會規律地沿著淋巴管擴散。
NHL則分為B淋巴細胞來源和T淋巴細胞來源兩種,可起源於身體任何部位,表現為「跳躍性」,侵犯範圍廣,沒什麼規律。
比起NHL,HL惡性度相對較低,預後也更好。但不幸的是,中國確診的大多數淋巴瘤屬於NHL。
對於普通人而言,霍奇金還是非霍奇金都只是淋巴瘤的分類,但對淋巴瘤癌症患者來說,這代表生死。
淋巴瘤雖然不如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高發,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並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淋巴瘤的發病人群以兒童和青壯年最為多見,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於惡性淋巴瘤的患者平均年齡為49.9歲,低於所有惡性腫瘤平均病死年齡58.2歲。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淋巴瘤發病率年增長率為7.5%,是發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
最新生存數據報導顯示,2003 至 2015 年,全中國 16 903 例淋巴瘤患者的5 年總生存率(OS)僅為 37.2%。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性轉化所致的一組異質性的惡性腫瘤。這類腫瘤通常來源於淋巴結或其它各部位的淋巴組織。
淋巴瘤的常見致病因
1、感染因素
Epstein-Barr ( EB )病毒感染:在我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檢出率可達48% ~57%。EB病毒感染同時也是Burkitt淋巴瘤的重要病因。
逆轉錄病毒:目前認為逆轉錄病毒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蕈樣淋巴瘤有關。
人皰疹病毒:HL患者的人皰疹病毒-6 (HHV-6) 陽性率和抗體滴度均高於非HL者,且隨疾病進展,HHV-6抗體滴度逐漸升高。人類皰疹病毒-8是一種親淋巴DNA病毒 ,與特徵性體腔淋巴瘤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有關。
麻疹病毒:有研究認為HL的發病與麻疹病毒有關。
幽門螺桿菌(Hp)感染:Hp抗原在胃黏膜淋巴瘤的發病中起到關鍵作用。
2、免疫功能低下
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AIDS) 患者,伴發淋巴瘤的風險比正常人高。AIDS患者罹患NHL的風險是普通人的60 ~ 100倍。器官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而誘發的惡性腫瘤中,淋巴瘤佔1/3。
3、遺傳因素
有HL家族史者患病風險比其它人高,此外某些特定等位基因可增加霍奇金淋巴瘤的易感性。
NHL有時呈現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例如: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一級親屬中,發生淋巴瘤的風險增加2 ~ 7倍。漿細胞骨髓瘤患者直系親屬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7倍以上。
4、職業、 環境因素
(1)殺蟲劑、有機溶劑、染髮劑、吸菸等與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2)吸菸量大者患濾泡型淋巴瘤的風險增加。
(3)乳糜瀉與腸病性T細胞淋巴瘤發病有關。
當患者發生淋巴瘤時,淋巴瘤可局限於淋巴結或淋巴瘤組織,也可能轉移至身不同部位。有的淋巴瘤患者可因腹痛就診於消化科,也可因呼吸困難就診於呼吸科,等等。
識別淋巴瘤的典型症狀
我們知道,淋巴瘤的異質性強,不同病理亞型患者的臨床表現也各有不同。
最常見的可能是無痛性淺表、深部、結外的淋巴結腫大,腫塊大小不等、不對稱、質實有彈性。
1. 淺表淋巴結腫大或形成結節腫塊:尤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次為腋窩、腹股溝淋巴結。
2. 體內深部淋巴結腫塊:因部位而異。浸潤縱隔、肺多表現為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浸潤腸繫膜淋巴結、腹膜後淋巴結表現為腹痛腫塊、腸梗阻等。
對於低惡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結腫多為多個分散、獨立的;對於侵襲性或高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結腫大進展快、可融合成團,甚至與基底皮膚粘連,引起壓迫、水腫、阻塞等症狀。
捕捉淋巴瘤的『蛛絲馬跡』
一些患者的病灶較為隱匿,就像小船藏在了蘆葦中,很難被發現。不少患者因此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下列這些症狀需要警惕!
不明原因持續發熱(大於38℃)
初診時,20% ~ 30%患者會伴有發熱、盜汗和消瘦(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
皮膚瘙癢、乏力
年輕女性可能有局部或全身皮膚瘙癢。全身瘙癢也可以是霍奇金淋巴瘤的唯一症狀。
飲酒痛
一般常在飲酒數分鐘至幾小時內發生腫瘤部位疼痛,此類情況多為縱隔淋巴結病變。這也是霍奇金淋巴瘤的特殊症狀。
對於非霍奇金淋巴瘤,出現發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一般都已經到了晚期,全身瘙癢少見。
小結
1、淋巴瘤的發病多與感染因素、免疫力低下、遺傳因素以及化學、物理等職業環境因素相關;
2、記住「淺表淋巴結腫大」和「無明顯原因的發燒、消瘦」兩點,學會自檢:
第一,要會摸、會看,若是發現自己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的淺表淋巴結處腫大、長包,需要特別警惕;
第二,如果出現莫名其妙的發燒、消瘦、多汗、皮疹等症狀,要引起重視。
出現這兩點症狀,最好立即去醫院完善相應檢查。
Tips:確診淋巴瘤需做的檢查
血液和骨髓檢查,包括血常規,骨髓穿刺及活檢。
化驗檢查,如血生化檢查等。
感染篩查,主要篩查B肝、C肝、HIV和梅毒,HP檢查(胃淋巴瘤檢查)以及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測定
影像學檢查,如B超、核磁共振、CT掃描、PET掃描。
病理學檢查,淋巴瘤切除後活檢或深部淋巴結穿刺活檢。
必須要強調的是,確診的方法只有一種——病理學檢查,確定具體亞型的也只有一種——病理學檢查。
除了更加了解淋巴瘤、學會識別惡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在這之前更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預防!
Tips:如何預防
上面我們知道了,淋巴瘤的發病是淋巴系統在外因和內因等綜合作用下出了問題所導致的。因此,預防也應從多方面入手。
1、注意氣候變化,儘量避免病毒感染
某些感染性因素如B肝病毒(HBV)感染會明顯增高淋巴瘤發病率;EB病毒感染可使一種特定的T細胞淋巴瘤發病率增高;幽門螺桿菌(Hp)感染甚至也與一種特定的胃黏膜相關淋巴瘤發病風險升高相關。因此減少病毒感染或發現感染及時治療是有助於預防淋巴瘤的。
2、避免接觸輻射或者毒性有害物質
避免過多有機溶劑、殺蟲劑、輻射等的接觸,同時儘量居住在更潔淨的環境中,至少保證住所中的各種汙染物濃度在國家安全標準之內,特別是兒童和老年人要儘量避免暴露於汙染環境。
3、提高免疫力
與大多數腫瘤類似,規律作息與生活、充足睡眠、積極的人生態度、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適當日光浴等有助於免疫力增強的行為,都有助於降低淋巴瘤的發生風險,反之免疫力低下則容易升高風險。另外儘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有損免疫系統的藥物。
4、戒菸
吸菸不僅增加肺癌發病風險,有研究發現,吸菸可增加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的發病風險;而且吸菸與一些高級別的淋巴瘤,如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發病相關。
5、推薦低脂飲食
飲食食物中脂肪攝入與淋巴瘤的關係比較明確,無論是總脂肪、動物脂肪、飽和脂肪還是反式脂肪酸,若人體過多攝入均可增加淋巴瘤的發病風險。
每年的9月15日被定為「世界淋巴瘤宣傳日」,謹以此文助力淋巴瘤的大眾認知推廣,防患於未然,引以重視。
最後,感恩那些為淋巴瘤的治療帶來突破、發展的醫學科學家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淋巴瘤患者從治療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