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僧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茶呢,唐代之前也沒個統一的名字,有很多花名、別名,比如說荈(chuǎn),荼(tú),檟(jiǎ)……等等。這也能理解,以前信息不暢,張三已經給茶取名了,但是李四不知道啊,下回見這玩意兒不認識,嘿,我再給取個名字吧。反正唐代以前呢,就各叫各的,但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茶。
不光名字不統一,也沒個統一的喝法。常見的是加些蔥、姜、棗、橘皮、薄荷等,一頓嘰裡呱啦亂煮之後,就可以喝了……功能呢,跟現在也差不多,「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咖啡因足足的,喝完瞪眼到天亮。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個大佬。這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標準的斜槓青年,當過和尚,幹過雜技,書讀得也不錯。但是這些呢,都屬於他的副業。他這輩子幹得最要緊的,就是把飲茶這事兒當成了個事業,還為此寫了一本書。
這個人就是陸羽,這本書就是《茶經》。
在這本類似於開山鼻祖的行業規範中,陸羽幹了這麼幾件事兒:
追溯了一下茶從何處來,唐以前的茶是什麼樣的,茶都有些個什麼作用啊,相當於寫了個《茶葉出產說明書》
羅列了採茶、制茶工具,怎麼用筐裝起來,放到甑上蒸,然後用杵臼搗碎,用規成型、用芘莉攤開等等
推薦了合適的採茶時節,大致來說,就是二三四月,晴朗、萬裡無雲的時候
怎樣鑑別好茶壞茶,相當於一個極簡的「選茶指南」
羅列了飲茶工具,怎麼用風爐煮茶、茶則取茶,用都籃裝茶等等
怎麼煮茶:茶葉怎麼烤、怎麼搗爛,燒茶用什麼水、什麼炭,事無巨細,十分講究
怎麼飲茶:一壺煮幾碗,怎么喝,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唐之前的各種茶界趣事
唐代茶葉地理,什麼四川哪裡的茶好啦,湖北哪裡的茶好啦,安徽哪裡的茶好啦。
值得一說的是,陸羽在那個時候,分出來的各地茶葉等級,與現在差別並不大,所以愛茶的朋友們想買好茶,也可以按照這個地圖索驥。
這本《茶經》一出,功能可以說是山呼海嘯似的,類似於「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宋代的梅堯臣就寫過: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陸羽,憑藉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屬於茶的時代。
到了宋代,制茶、飲茶術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大宋官家宋仁宗本身就是個茶迷,他的手下有個叫蔡襄的,是福建人,福建產好茶呀,但是陸羽的《茶經》沒咋提到福建茶,蔡襄就想啊,這不行,我得好好向皇上推薦咱們大福建的茶。咋推薦呀,寫本書吧!就寫了個《茶錄》。不僅寫了本書,還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也就是宋仁宗最愛的那款茶。
宋徽宗可就更牛了,他是第一個給臣子點茶的皇帝,「遂御西閣,親手調茶,分賜左右」,在西閣待著,親自調個茶,賜給左右大臣……這皇上親手調製的茶,也不曉得是什麼味兒。
另外,因為愛茶,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大觀茶論》,據說此書是研究宋代點茶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朝臣合力,上下齊心的努力下,宋代的點茶法頗為盛行,仁宗和曹皇后就是資深愛好者。其他如蘇軾、李清照等,都是鬥茶高手。
到了明代,飲茶之風又為之一變。觀明代的茶畫,我們會發現,其時的飲茶,多在山林、草木、流水間,彈琴、啜茗,似乎都表現的是山野景致:松風下,古道旁,一亭一壺,鑄成了文人心中的長城。
當然,這一切首先跟明代的飲茶方式變化有關。明初,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團茶的製作過於勞民傷財,所以下令停止製作團餅茶,以芽茶作為貢茶。隨之而來的,人們泡茶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點茶法變成直接用開水衝泡茶葉。
既然省去了繁瑣的點茶步驟,那麼對飲茶環境的要求也沒那麼嚴了。就像現在,有一包茶葉,一壺開水,一個茶杯,隨時隨地敞開就喝呀。
明代的飲茶之變,更重要的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眾所周知,明代法治森嚴,知識分子比較憋屈。人一憋屈呢,就想找個開闊的環境紓解紓解,所以明人比較喜歡二三好友,松風竹林的,喝茶解悶。
由明入清,光就飲茶來說,除了清飲(也就是現在泡的茶),還出現了當代青年的最愛——奶茶。清代宮廷奶茶,又叫蒙古奶茶,是用牛奶、奶油、茶、鹽製作而成,跟現在的奶茶差別不大。據說乾隆皇帝本人,就是個奶茶控,不僅要好茶、好奶,連煮茶的水都要最好的。相傳他還專門發明了個工具,來稱水的重量,哪裡的水輕,就是好水……真·講究人·乾隆。
另外,各式各樣的茶館也興起,飲茶人群也不再限於宮廷貴族,普通小市民、生意人等,也加入了飲茶者的行業。
拉拉雜雜說了關於茶的漫長的歷史,總結來說,自神農氏開始,茶,已經陪伴了國人數千年。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從早期的茶館到了現在的各式奶茶店、茶室,但總逃不掉一個茶字。喝茶,已然深入我們的骨髓。
在我國南方的潮汕地區,茶甚至被叫作茶米,茶米茶米,茶和米一樣要緊。
至於我們,閒時喝茶,忙時喝茶。渴了喝茶,累了喝茶。困了喝茶,啥事兒沒有,也可以來一杯茶。
不說了,我喝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