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柳下惠,閉門不納魯男子。大家好,我是魯書書。在我們所熟知的寓言故事中,除了《農夫與蛇》之外,《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也很有名。不過這則故事並非是伊索寓言,而是中國明代時期的《東田文集》。
這個故事的名字也叫《中山狼》,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的書裡有很大的改編,說是一個名叫東郭先生的人遇到一頭被獵人追趕的狼,發了善心,將這頭狼裝到了口袋裡,逃過了獵人的追捕。但在獵人走遠之後,狼卻想要吃了東郭先生,正在此時,卻過來一個農夫,東郭先生讓農夫來評理,農夫不相信這麼大的狼會裝到這麼小的袋子裡,狼果然上當,鑽進了袋子裡,結果農夫將袋子一捆,將這頭狼打死了。這是小學生的一篇課文。
但真實的情景又是什麼呢?東郭先生和狼約定找三個人進行評理,如果三個人都說東郭先生應該被狼吃掉,那麼東郭先生就認輸被吃。反之,狼則要放了東郭先生。
有趣的是,他們兩個找到的第一位是杏樹。老杏樹說:「種樹人只用一顆杏核就我,20年來一家吃我的果實、賣我的果實,賺盡了財利。儘管我貢獻很大,但老了,還是要被他砍去賣到木匠鋪換錢。你對狼恩情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
第二位他們找的是一頭牛。老牛說:「當初我被老農用一把刀換回,他用我拉車幫套,犁地幹活,養活了全家人,現在我老了,他卻想殺我,從我的皮肉筋骨中獲利。你對狼恩情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
這則故事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本想著狼終於要吃東郭先生了,三局兩勝,這也夠了啊,萬萬沒想到,狼這個傢伙還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第三位就是上面說的那位農夫。
東郭先生和狼找到的前兩位都說明了人類對於它們的不仁慈,這一點很有可能會影響一些孩子的三觀,所以在改編的過程被刪除了,而這個故事也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看破,人們在一些事情上固然不夠仁慈,但眾所周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圈是有食物鏈的。
這頭狼所犯的錯就是它以人類的智慧來算計人類,這是我不禁想起蒲松齡先生的《狼三則》,蒲松齡寫狼的故事沒有那麼矛盾,就是突出狼的貪婪,反之,《中山狼》這篇文章中的狼以及老杏樹和老牛口中的人都是代表人性,而東郭先生所遇到的這隻狼代表的人性只是小惡,老杏樹和老牛口中的人代表的人性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