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由於無法同時平衡工作與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後為了能夠繼續工作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常常會選擇請求家裡的老人幫忙照顧孩子,自己再每個月給生活費。
有些寶媽是直接把孩子送到老人家裡,由老人代為照顧,每周末再接回來,有的寶媽則是讓婆婆一起住在家裡,這樣每天自己也還能留有和孩子的相處時間。
這裡引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家長白天工作忙,孩子白天由老人帶是沒有爭議的,但晚上孩子又該和誰睡呢?
家裡的寶寶大一點後有了自己的小房間,是不用考慮這個問題的,但如果寶寶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紀,或是二寶剛剛出生,這時候寶寶晚上的睡眠狀況該怎麼安排呢?有人認為家長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的時候能陪陪孩子已經不錯了,晚上還要起夜給孩子餵奶粉、幫助小便什麼的,那可真是承受不住,還是讓孩子和奶奶睡吧!
看到這裡,家長們很可能覺得,不就是和誰睡的問題嗎?既然都沒影響,為什麼要這麼糾結?但其實,孩子晚上和爸媽睡還是老人睡,這裡的差別有不少!
和爸媽睡的孩子更獨立
老人家普遍都比較寵溺孩子,他們把對子女對愛和孫輩的愛疊加在小寶貝的身上,讓他們時時刻刻都想為寶寶打點好一切。如果寶寶晚上和奶奶睡,奶奶就會把床、被子都給孩子鋪好,晚上起夜也帶著孩子去,孩子想看電視到很晚也不會阻止。
而與此相反,和爸媽睡的孩子自由度相對更少些。因為父母往往不會像爺爺奶奶那樣對孩子過度寵溺,並且他們有比較先進的育兒觀念,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習慣,所以在這一點上,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體質差的老人不宜和孩子同房睡
人的年紀大了以後,身體的免疫力普遍都會下降,對於抵抗外界疾病細菌的能力弱了以後,老年人也就會更加容易地患病。
一些常見的老年人疾病,比如經常性的咳嗽咳痰等,由於相處久了,家長們往往習以為常,但在晚上的時候,這些老年人身上的病菌很有可能傳染給孩子,使得孩子的身體免疫力也相繼變差,而孩子如果和年輕的父母同睡,則沒有這個問題的隱患。
身上的缺點,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會愛會痛會掙扎會贖罪。後面看到他被阿賽爾打,哈哈大笑起來,為索拉博追風箏,總算沒自私到底吧。 另一個人哈桑,在書上最見不得這種擁有種種美好品質,卻缺少好結局的了。旁觀者看他或許是不幸的,可他有父親的疼愛,有追逐的少爺阿爾法,後來遇見妻子,生了個孩子。他以赤子之心活著,接受生活的安排,結局有些慘澹罷了,可是他問心無愧呀。這是我在書上最心疼的一個人了,也是我在生活中最心疼但又敬佩的一類人,人生若只如初見,他們就是這樣的呀。抱著自己的一顆熱騰騰的心,生活至最後。 追風箏的人,誰沒有心中的風箏呢,誰又能追到自己的風箏呢。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5 其實在認真看這本書,之前就嘗試著看了好幾次,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最近因為參加京東共讀活動,主辦方又推了這本書,所以才拾起書本。在看書之前,朋友已經給我劇透了。 在我看來阿米爾很自私,童年一直渴望父愛,卻無法得到,心又非常敏感,經常在父親的對哈桑的細節上嫉妒他,找機會貶低他,最後因為害怕而背叛他。長大後活在內疚當中,最後在與阿塞夫的打鬥中才放下之前的內疚。 哈桑是我最同情與喜歡的人物,他純潔,對任何人都沒有壞心眼兒,對主人忠誠,對朋友真誠。把阿米爾當成真正的朋友,喜歡把一切錯誤都歸咎於自己,在自己受傷之後還能原諒背叛自己的人,重情重義。在書中他是弱者,自己他的後代也是弱者。但是他兒子比哈桑勇敢,敢說出內心的想法。 這本書從第八章開始我就開始悲傷,心裡就感到難受,我為哈桑被阿塞夫欺負而悲傷,為阿米爾的沉默與膽小感到憤怒。但看到後面,感情基調就淡化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就像故事情節中,哈桑兒子再也不想去
孩子容易變得嬌氣
老年人對孩子的溺愛是沒有限度的,即使遇到孩子提出的一些無釐頭要求,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孩子白天和老人接觸,在性格和生活習慣上已經大受老人的影響,而通過晚上和家長一起睡能增進孩子和家長的相處時間,讓孩子不至於被老人溺愛的太過。
孩子晚上和父母睡還是和爺爺奶奶睡,短時間來看差別不大,但長時間後,尤其是等孩子上幼兒園之後,這種差距就會明顯顯現出來。比如說和老人睡的孩子會更加地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理能力,不懂得與別的小朋友相處。這方面是家長需要多加考慮的。
孤兒院一樣,即使在外人看來,孤兒院很安全,阿米爾會經常去看他,只要開出證明,他就可以跟阿米爾回美國,就可以結束一切噩夢一樣,在我們看來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索拉博就是不願意,因為孤兒院給他帶來了心裡傷害,他懼怕,所以寧願死也不願意再進去。 每個人所做的一切,自有他的原因。他有他的過去,我們也有自己的過去。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6 情節。其實看到前面,覺得這本小說並不多大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書過半篇,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花了一個星期,後半篇只花了一個下午。好的小說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後程發力,類似的感覺還有以前看過的童年和呼嘯山莊。 人性。阿米爾,和他的爸爸性格或者說人性都發生了變化,至少描述發生了變化。阿米爾前期消極,後期形象高大了起來,也變得正常了。喀布爾之旅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的爸爸前期強勢,但是到了美國,就變得跟正常人一般。 文化。因為對阿富汗的文化歷史幾乎不了解,通過這篇小說讓我初步了解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雖然我更喜歡通過歷史來了解而非小說,因為小說的虛構成分有時會帶來誤導。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小說電影是了解文化歷史的更好的方式。 戰爭。戰爭仍然創傷著這個國家,文字裡尤其是後半程,處處透露著動亂的無情。回想起中國的近代史,也只能默默希望能夠走出來,首先是人民能夠過上正常的生活。民族與人一樣,都有低谷與沉淪的時候。這其中很痛苦,雖然很漫長也不是不能走出來。猶太民族掙扎了兩千年,近代中華民族也徘徊了一百多年。所以索拉博和阿富汗也是有機會的。 這本小說同時在線閱讀的人很多,說明它很受歡迎。現在看來,這是有原因的,並非浪得虛名。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7 我記得讀高中的時候
看了以上文章,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留言分享!
,就聽說這是本名著,但我不知道它有多大的魔力吸引著我,只是覺的書名很詩意,沒看書之前,腦海裡浮現是有陽光,春風,湛藍的天空飄著幾隻風箏…當我花了十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本書後,內心是不平、複雜的心情想要陳述我看到的東西!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主人公阿米爾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父親經商,他母親難產去世了,所以阿米爾是單親家庭長大,為後續故事情節做了伏筆,僕人的兒子叫哈桑,和阿米爾一起長大,只要少爺吩咐哈桑做什麼,哈桑都會義不容辭,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多麼熱血沸騰的話!其實僕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特別嚴重,而僕人哈桑就是少數族,父親不敢公開這個醜陋的秘密秘? 他想完成自己的罪過一點點救贖,他建孤兒所,做公益事業…對哈桑默默的關心,相反對阿米爾的冷淡,至少在十二歲的阿米爾眼裡沒有父愛,多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哈桑一樣的疼愛、這個時候的阿米爾,是自私,膽怯懦弱…阿富汗戰爭爆發,曾經的擁有變成廢墟,到處是彈殼的痕跡、令人窒息的煙塵籠罩在這片上空,阿米爾內心也是複雜的,每次想到曾經所犯下的罪過令他入睡難眠,開始了他的救贖之旅……他找到了自己心動的女孩,索拉雅知書達理,善良又溫柔…風箏意味著親情友情愛情,摻雜著太多的故事需要傾聽…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 阿米爾的個人小感情在大時代的變遷裡顛沛流離,於是有了故事刻骨至深~ 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你的生命裡,可有這樣一個「你」?如果有,那麼,你真的太幸福了。因為你的擁有著這世界最美好的感情:就像哈桑對阿米爾,就像阿米爾對索拉博。 哈桑被阿塞夫侮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其實他不挺身而出也沒有錯),他為此深深自責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