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時間會有一種特有的祭祀活動,被稱為「江陵端午祭」,雖然和「端午」二字掛鈎,卻和中國的端午節沒有半點關係。曾經因為端午節和端午祭被搞混,還在網絡上引起過不小的爭議。而近年又有一些「孔子是韓國人」的言論甚囂塵上,引發了新一輪的質疑與討論。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籍記載他是陬邑大夫叔梁紇和妾室顏徵在所生的兒子,《公羊傳》還記載了孔子出生的日期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九月庚戌朔, 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 日有食之。曹伯來朝。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於商任。十有一月庚子, 孔子生。」
所以在中國史書上,孔子是毫無疑義的 、土生土長的山東曲阜人。那麼韓國某些學者又是以何種理由猜測孔子是韓國人的呢?
首先就是孔子之父叔梁紇的身份。據說在女真系的阿爾泰語中,朝鮮的發音是「肅良合」,就是「彩虹」之意,正好與「叔梁紇」發音極像。另外孔子祖先是宋國王族,即商朝王室的後裔,商王室為東夷血脈,也就表示孔子很有可能也是東夷血脈。
可是實際上,叔梁紇並不是孔子父親的姓名,孔子父親是孔氏後人,姓「子」,名「紇」,字「叔梁」,所以應該是叫子紇或者子叔梁,與「肅良合」並無關係,只是一個巧合而已。
另一個理由就是來自於神話中的人物檀君。在朝鮮高麗時代有位僧人編撰的《三國遺事》中記載,有位叫檀君的人建立了朝鮮國,後來讓位給箕子,自己則隱居山中,活了1908歲。因為檀君神話中檀君生於太伯山,有人就將其和長白山聯繫起來,更有甚者說檀君曾在山東留下後嗣,後嗣中就有孔子。
在朝鮮的典籍中是有很多關於「檀君」的記載,甚至朝鮮還宣稱挖到了檀君的屍骨。但事實上檀君這個人是否存在無法考證,就像我國古代很多傳說中的人物一樣,是沒有證據證明其真實性的。
最後一個理由就是箕子。箕子是殷商末期人,也是紂王的叔父,他因為鬱郁不得志遠走朝鮮,建立了「箕子朝鮮」。因為和檀君的神話傳說有所聯繫,所以很多人認可其官方地位,而且認為箕子朝鮮是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面對這些似乎「有理有據」的證據,中國網友只能無語地表示:OK,你乾脆說世界都是你們的好了。但其實韓國普通民眾大多認可孔子為古代中國人,只是有些心懷不良的學者經過一些所謂的研究之後總是出來蹦躂兩下,表示自己又有了新發現。對於這種強盜行為,我們就當看個熱鬧一笑置之就好,實在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