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賣的不是票,是希望。」
熟悉的龍標、熟悉的背景音……在經歷178天的停擺後,電影院終於在7月20日這一天向觀眾敞開了大門。
7月20日雖然是工作日,但不少影迷朋友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走進電影院捧場。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7月20日18時許,共計出票12.7萬張,實時票房累計達328.5萬元(含服務費)。
對此,金睿天甲影業副董事長莫爭告訴記者,對於觀眾來說,被疫情壓抑的太久,都渴望回到常態的生活中,去影院也是恢復一種正常的生活習慣。「當前影院開業,就是讓我們積極地回到常態生活,也代表我們國家有信心打贏這場艱難的戰鬥」。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低風險地區適度開展相關娛樂活動,要做到在精準防控的前提下進行。電影院的復工,不能讓舉國之力積極防治、基本控制疫情的努力付諸東流。
今日,《國際金融報》記者也實地走訪了位於上海陸家嘴的百麗宮影城,近距離感受了一波電影院重新開業的喜悅,並體驗了影院的防疫措施。
防疫工作不放鬆
7月20日13時左右,上海陸家嘴中心的百麗宮影城即嚴陣以待,準備迎接第一批觀眾入場。
記者注意到,為防控疫情,百麗宮影院所有工作人員均全程佩戴口罩、手套,且暫停了零食售賣以及人工售票服務。此外,影院大堂的大屏上也長時間播放著「有關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公告」,時刻提醒觀眾注意防護。
由於是工作日,前來觀影的觀眾並不算多,但大堂檢票口的工作人員並不少,分別負責引導觀眾掃描隨申碼、測量體溫以及檢票、分發3D眼鏡等工作。
在檢查隨申碼時,所有觀眾均需要掃描各放映廳對應的二維碼。百麗宮影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掃描對應的二維碼後,觀眾的信息將發送至後臺,於是,後臺就可以知道每一位觀眾進了哪個放映廳,從而更好地進行疫情防控工作。
檢票入場後,放映廳內實行嚴格的隔座制,多數座椅均被貼上了專門的封條。記者發現,電影開場後,還有兩位工作人員進入放映廳內巡場,確保沒有觀眾在中途摘下口罩。
對於上述防疫舉措,不少觀眾表示理解和支持,「畢竟健康是第一位的,我們也希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看電影」。
老片仍受歡迎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今日18時許,全國範圍內共計放映影片9700場,其中《第一次的離別》排片率第一,為29.4%,《誤殺》和《戰狼2》分列二、三位。
今日在映的新片不多,除了《第一次的離別》外,其餘均為復映的經典電影,如《戰狼2》《誤殺》《哪吒之魔童降世》《夏洛特煩惱》《尋夢環遊記》《捉妖記》等。
此外,新片《妙先生》定檔7月31日,《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和《蕎麥瘋長》兩部則確定於七夕檔上映,《風聲》《十二生肖》《北京愛情故事》《何以為家》《瘋狂動物城》《超能陸戰隊》等舊片也確定將於近期復映。其他關注度較高的《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片的檔期則還未定。
事實上,在影院正式復工之前,市場有聲音指出,由於上映的影片多為舊片,擔心消費者的觀影熱情會受到較大影響。
不過,從今日的觀影情況看,不少復映的影片受歡迎程度仍舊很高。有業內人士指出,復映的舊片多為當時頗受觀眾歡迎的經典影片,熱度和口碑仍在,再加上票價相對便宜,沒看過的觀眾可以趁此機會補上。
「本來今天打算幾個兄弟一起去打球的,但聽說影院今日復工,就臨時改變計劃過來了。」在上海陸家嘴百麗宮影城,五位結伴來看電影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平時都很喜歡看電影,現在終於可以再次走進電影院感受大屏觀影,必須要來支持。「雖然之前已經看過《誤殺》了,但這不妨礙我們二刷」。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7月20日18點,《誤殺》《白蛇:緣起》《大魚海棠》《尋夢環遊記》等舊片的上座率均超過新片《第一次的離別》,分別達到17.5%、14.7%、14.2%、12.8%。
對此,莫爭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個上座率已經不錯了,2018年全國電影院的平均上座率是13%。除了周末黃金時間,以前白天的電影院上座率一般也是如此。而且,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這反而是最舒適的,心理上也更有安全感。」
某影院負責人也指出,影院白天的上座率一般較低,只有5%-10%之間,晚上的上座率才會相對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放映協會此前公布的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中也要求,電影院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那麼,這一上座率限制又是否會影響影院的經營?
對此,莫爭指出,影院復工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這個限制措施有必要且合理,就像一個病人大病初癒,不適合做劇烈運動,只能投石問路。「當前對於影院經營來說,30%的上座率已經可以盈利了,這一限制主要的影響在於如果真正賣座的大片來了,晚上黃金時間就會有70%的影響。這也是很多熱門電影選擇觀望的原因」。
「相信這一限制應該年內就會解除的。」莫爭補充道。
打好下半場戰役
事實上,雖已復工,但是影院仍舊面臨許多挑戰。
貓眼專業版顯示,2019年春節檔、情人節檔、清明檔、五一檔,四大檔期累計票房近90億元。今年4月底,國家電影局召開的電影系統應對疫情工作視頻會議上,分析了疫情對電影行業帶來的影響,當時估算,全年票房損失將超過300億元。
據上述影院負責人透露,影院的成本包含房租、水電、人工和其他營運費用,收入約為電影票房的50%。從當前的票房收入看,影院想要盈利仍較為困難。
不過,莫爭直言,雖然現在很多影院開門即面臨損失,但還是要開,畢竟開業才有希望,才能恢復正常軌道。「成都那邊,有的影院甚至只賣一分錢,它賣的不是票,是希望。」
他指出,電影要恢復,一方面是疫情(得到全面控制),這點我們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好電影,如果沒好的電影上映,疫情結束後,電影市場還會是水深火熱。
那麼,影院方面該如何打好下半場戰役?
王鵬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顯而易見,電影院經歷了「寒冬」時期,卻也帶來了新一輪「洗牌」。未來電影院應該向集約化、智能化轉型發展,電影院可以採取一種多元化措施,線上和線下活動舉頭並進,提供差異化服務。如電影院可以提供線上沉浸式觀影,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吸引眼球,推出5D、6D等宅家觀影服務。
莫爭則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全體電影人齊心協力,上遊創作好電影,終端做好疫情防控提升服務質量,共同培育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