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惑》這劇,講的是四個大學女生的大四這一年的日子。四十二集挺長,因為近因效應,就只想重點寫它的結局處理。有點清奇。
它不是青春純情劇,也並不那麼撒狗糧。儘管這Ending肯定歸於喜劇式的,卻又妥妥的透著現實主義,它絕不是傳統的大團圓的喜慶調調,但也絕不憂傷或萎靡。它是又積極又冷靜。
基本上,劇中絕大多數的愛情都鎩羽了,只留了一對CP的活口,而且直到最後一刻才給它生機,還不追求朝朝暮暮;另外還留了二男追一女的那三人組,分處天涯三地,給未來留點念想。
但濃墨重彩的筆調是:友誼萬歲,事業和理想萬歲。
劇中,失戀之後,化悲傷為生活的力量,劇終時個個走出了哀傷;沒有了愛情的也大多都能化為友情,念念不忘,微信視頻。劇末,四位女主在那家常去的「老地方」餐廳再度一醉方休,酒後喊著的是友誼,說「我們要一直在一起」。
事業和理想當然也很萬歲。四個女主,一個經歷了不少職場黑幕依然激情投身大灣區金融事業,一個決定不撒謊不虛榮主動從網紅博主神壇下來退到幕後做服裝造型師,一個放下富二代的日子去參加公益工作並藉機思考未來,一個加入遊樂園的工作去面對開心的人群也從此懂得溫柔對待犯過錯的母親。而幾個男配角們,那個放棄騰訊工作的廚師回老家去精進廚藝了;那個大叔級別的霸道總裁去魔都做企業CEO了;那個小學雞級別的帥弟弟遠赴重洋練擊劍去了;那個愛打遊戲擅長手繪卡片的暖男去帝都讀研深造了;那個堅決不P圖的人文風光攝影師跑去沙漠搞創作了……女主、男配,個個都那麼喜大普奔的邁向自己的未來。
這透射著什麼?看來,愛情是那最不易抓牢的一線希望,而友誼可以綿綿永續,事業可以孜孜以求。
你看,某一集裡那個霸道總裁說出的那句「我是喜歡你的。但和我的事業和公司相比,愛情只是百分之十」。這個數字,很可能是因事業犧牲了愛情、因現實蹉跎了感情的三十郎當那一代的僅剩的信念;同時,二十郎當那一代在真切炙熱而又來去迅疾的一段段感情經歷之後,恐怕也把這個數字迅速鍛造為自己的信念。再對照這劇名,說的就是一代更比一代提前步入不惑。在這個時代,人生都是加速的、濃縮的。
還有啊,還有啊,全劇都沒有「我愛你」這樣的臺詞,只有「我喜歡你」「你是否喜歡我」這樣的臺詞。或許有的詞太沉重,人生已不易,不如彼此輕鬆一點。
所以,劇終人散時,愛情只剩個零頭,而友誼萬歲、事業可期!難怪全世界都在走向單身社會!年輕人,先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吧!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吧!
我想說,這些,簡直就是如今普世的價值觀了。
結局處還有個小細節,頗有意趣:倒數第二集,《三十而已》那個劇裡的姐姐們(三位女主角),居然出現在大學論文答辯的現場,坐在階梯教室的最後一排。聽聞坐在前面的四位二十郎當的女生感慨著、鄙夷著說三十多歲是多麼可怕的年齡,又被黑板前的教授cue出來「最後那排的幾位,是不是來錯了地方」——這裡是青春的地盤,上點兒年紀的人,沒你的位子啊!戲外的高齡觀眾,一併被cue得老扎心了,一秒反思自己是否追錯劇了。
國產電視劇的結尾做到這樣兒,算是不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