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兩起嚴重爆炸事故,震驚了世界。截至發稿前,爆炸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人受傷。許多國家元首都對黎巴嫩政府進行了慰問,並表示會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觀察者網就此事採訪了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孫德剛先生,請他談談該事件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採訪/小婷、徐俊】
觀察者網:這次黎巴嫩首都爆炸事件看似非常突然,但根據媒體披露,可能造成這次災難的2750噸硝酸銨已經在貝魯特港存放了6年。我們也知道這6年黎巴嫩政局一直處於黨派鬥爭、經濟衰退的狀態,這批硝酸銨6年無人處理,是否和黎巴嫩政府效率低下、管理鬆懈有關?
孫德剛:這次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但暴露出黎巴嫩經濟社會治理能力低下。2019年黎巴嫩因物價上漲,經濟狀況持續低迷,公共債務高企,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上街遊行示威,爆發了所謂「阿拉伯之春」2.0版。2019年10月,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裡裡向總統辭職,哈桑·迪亞卜擔任新總理。但是,黎巴嫩經濟仍然沒有起色,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黎巴嫩旅遊業遭受重創,復工復產步履蹣跚,加劇了社會矛盾。
黎巴嫩首都遭受爆炸後的街景 該圖為BBC視頻截圖
觀察者網:目前黎巴嫩國內局勢如何,各宗教黨派之間的鬥爭如何拖垮了政府的有效運行?
孫德剛:黎巴嫩遜尼派、什葉派和馬龍派分別掌控總理、議長和總統職位,多年來三方圍繞分權問題一直齟齬不斷,加上黎巴嫩內戰的創傷一直不能彌合,進一步加劇了各派之間的不信任感。政府權威不足,群龍無首,地方割據,導致內戰結束後,黎巴嫩一直沒有能力和精力恢復生產和生活,政府效率低下,近乎停擺,民生問題積重難返。儘管三派之間達成了脆弱的平衡,但是經濟和民生問題不解決,黎巴嫩恐將陷入新一輪動蕩。
觀察者網:宗教勢力對中東政局的影響深遠,甚至操控政局。土耳其、以色列、沙特、伊朗都面臨這樣的局面,而且近年宗教勢力有上升趨勢。未來中東是否會在宗教鬥爭中越陷越深,原教旨主義和民族主義進一步抬頭?
孫德剛:黎巴嫩亂局為中東地區大國地緣政治博弈提供了溫床,大國紛紛在黎巴嫩培養代理人,使原本「東方巴黎」之稱的貝魯特淪為大國博弈的「棋盤」,黎巴嫩各派也淪為大國的棋子。高失業率、高債務、持續經濟低迷加劇了各方之間的資源競爭,形成惡性循環。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組織也趁機進入黎巴嫩,渾水摸魚。
觀察者網:今年還有個特殊的情況是新冠疫情,疫情期間的封鎖措施進一步重創經濟,黎巴嫩鎊貶值一半,引發民眾不滿爆發街頭抗議。黎巴嫩經濟一直在崩潰邊緣,是全球負債最重的國家之一。黎巴嫩國內的政治鬥爭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
孫德剛:近年來,中東地區主要國家紛紛提出了中長期發展戰略,包括工業化、新能源、高科技等,以實現經濟轉型,加強政府治理能力。黎巴嫩由於長期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導致政治派別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更難以把整個國家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可以說,黎巴嫩長期未能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黎巴嫩的主要社會矛盾是經濟和民生,但是各派之間的政治鬥爭,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受重視程度不夠,並釀成了深刻的社會危機。
觀察者網:爆炸發生後,以色列軍方稱「現在是超越衝突的時候了」,並表示將向黎巴嫩提供人道主義和醫療援助。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由來已久,從目前局勢來看,雙方是否有緩和的可能性?
孫德剛:從短期來看,各方圍繞人道主義救援,能夠緩和矛盾、求同存異,幫助黎巴嫩共克時艱。但是,由於地區大國在黎巴嫩的矛盾難以調和,從長遠來看,大國在黎巴嫩的矛盾和衝突恐將進一步加劇。
觀察者網:根據BBC的報導,黎巴嫩正面臨著一場糧食危機。您認為接下來黎巴嫩政府會怎樣處理糧食問題?
孫德剛:黎巴嫩國土狹小,耕地面積有限,糧食主要依靠進口。未來,糧食危機、新冠疫情、高失業率、債務問題和此次公共安全事務的問責等會相互疊加,考驗總理的執政能力。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反對派會利用民眾的不滿,再次向政府發難,黎巴嫩會迎來一場全面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
觀察者網:以色列和周邊國家的衝突一直不斷,這背後少不了美國的操作。隨著川普政府的全面收縮政策,美國會怎樣繼續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孫德剛:川普執政以來,將中東地區視為美國的包袱,大幅度減少對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援助,對中東安全事務的參與意願下降,提供安全和經濟公共產品的意願下降,使中東多國經濟和社會問題雪上加霜。未來,美國政府將採取「整體超脫、重點推進」的中東戰略,將安全和經濟合作的重點放在海合會國家和以色列等身上,加劇了像黎巴嫩這樣動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