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五:相對性原理

2021-02-18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的兩座豐碑。物理學終究不同於數學,在數學中,歐幾裡德可以根據五條公理建立歐幾裡德幾何。數學家們將其中的平行公設作些許改變,又建立了包括雙曲幾何和球面幾何的非歐幾何。物理理論的建立卻需要以實驗觀察為基礎。實驗觀察都是在一定的「參考系」下面進行的。改變參考系,或者換個參考系時,觀察到的物理規律會變化嗎?哪些會變化?哪些不會變化?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在這一類問題上思考和做文章,才發展出來各種物理理論。

回顧物理學史,科學家為了科學而戰鬥、甚至獻身的例子有不少。哥白尼在垂危之際才敢於發表和承認他的日心說理論;伽利略晚年時也因為堅持科學而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迫害,被教會關押過;最為令人驚心動魄的莫過於布魯諾為了反對地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這幾個物理學家所堅持和捍衛的是什麼?從物理的角度看,實質上也都與物理觀察所依賴的參考系有關。

人類自有了文化、會思考之後,便認定自己所在的世界——

地球,應該是宇宙的中心。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始觀念,也與當時粗略的天文觀測結果相符合。太陽、星星和月亮等,每天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很容易使人得出「一切都圍著地球這個宇宙中心而旋轉」的結論。當然,人們對天象的這點直觀認識還建立不了科學,地心說是在公元二世紀時希臘著名天文學家託勒密( Claudius Ptolemacus )根據觀察資料而建立和完善的數學物理模型。換言之,從物理「參考系」的角度看,地心說認為地球是一個堅實、穩定、絕對靜止的參考系。

中國古時候對宇宙也有類似的認知,以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為代表的「渾天說」所描述的「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便是一個地球居於世界中心的「雞蛋宇宙」圖景。追溯歷史,幾乎在每一項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人都能洋洋得意地找出古人的某種說法,這樣說過或那樣說過,清晰表達或是模模糊糊,總之,往往是在遠遠早於西方發現的歷史時間,中國就有某某古人預測或發現了某個科學理論(之萌芽),正如有些人說的:易經中蘊含了二進位,烏龜背上馱著現代數學;更有甚者要將佛教與現代物理扯上關係,還有人斷言算命卜卦的法則裡面也包涵了很大的科學道理。筆者並不想與持這些觀點的人辯論,但實在不希望看到「科學」這個名字被隨意玷汙。事實上,中國古代也的確有過幾位傑出的科學家,但令人深思的是,西方古人的原始想法,往往能發展成某種學說,並由後人繼續研究而終成正果,進而使科學成為了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科學卻並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恰恰相反,中國貌似「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充斥著大量不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成分。這種風氣延續至今,在「信仰自由」等外衣的掩蓋下,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與其對我們祖先的智慧津津樂道,不如致力於學習和宣傳真正的科學,摒棄偽科學,讓科學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真正融入到中國文化中。

託勒密的地心說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多年之久,直到十六世紀初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提出日心說為止。哥白尼將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這個理論並不是他故意要與教廷的宗教思想作對,而是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得到的科學結論。因為地心說解釋不了越來越精確的天文觀測結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初的地心說認為所有的星球都以地球為中心、按照「正圓」轉圈。那麼,每顆行星在圓周運動的過程中,與地球的距離應該是一個常數,這樣的話,從地球上看起來的每顆行星應該總保持相同的亮度。但這點顯然不符合觀測到的事實,大多數星星的亮度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託勒密地心說理論的主要架構是,認為行星以偏心點為圓心繞本輪和均輪兩個正圓轉動。如圖1 所示,每個行星除了繞地球的「均輪」大圈之外,還有自己的「本輪」小圈。但隨著天文觀測資料越來越多,測量越來越精確,加在地心說模型上的本輪和均輪也越來越多,宇宙的託勒密圖景變得非常複雜。再則,地心說也解釋不了某些行星在運行中突然「倒行逆轉」的現象。


圖1 地心說的太陽系模型:均輪和本輪

哥白尼並非要反對宗教,但宗教卻容不了他的科學。經過長期(近40年)的觀測、研究和計算,哥白尼發展了日心說,但迫於教會的壓力,他陷於猶豫和彷徨,直到在生命垂危之際,才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理論。

一個站在地上的人,和另一個坐在一輛向前行駛的火車上的人,如果進行測量的話,可能有些測量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們選擇的參考系不同,一個是以地面為參考系,另一個以火車為參考系。科學家們認為某些參考系優於另一些參考系,那是指哪些方面更優越呢?比如說,在某些參考系中,時間均勻流逝,空間各向同性,描述運動的方程有著最簡單的形式,這樣的參考系被稱為慣性參考系。從這個視角來看,託勒密的地心說是以地球作為慣性系,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則認為,太陽是一個比地球更好的慣性參考系。然而,兩者都仍然承認存在一個絕對的、靜止的慣性參照系。布魯諾在這方面則更進了一步,他不僅僅宣傳日心說,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宇宙學說,他以其天才的直覺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布魯諾認為地球和太陽都不是宇宙的中心,無限的宇宙根本沒有中心。布魯諾這種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遠為後人所景仰。

1609年,一位荷蘭眼鏡工人發明瞭望遠鏡,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1642)用望遠鏡巡視夜空,觀察日月星辰,發現了許多新結果。這些新結果啟發伽利略思考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著名的相對性原理便是他的成果之一。

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是說,物理定律在相對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中應該具有相同的形式。伽利略在其1632 年出版的Dialogue Concerning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一書(簡稱《對話》)中的一段話描述了這個原理,其中的大意是:

把你關在一條大船艙裡,其中有幾隻蒼蠅、蝴蝶、小飛蟲、金魚等,再掛上一個水瓶,讓水一滴一滴地滴下來。船停著不動時,你留神觀察它們的運動:小蟲自由飛行,魚兒擺尾遊動,水滴直線降落……,你還可以雙腳齊跳,向哪個方向跳過的距離都幾乎相等。然後,你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運動是均勻的,沒有擺動,你仍然躲在船艙裡,感覺不到船在行駛時,你將發現,所有上述現象都沒有絲毫變化,小蟲飛,魚兒遊,水滴直落……,你無法從任何一個現象來確定—— 船是在運動還是停著不動。即使船運動得相當快也是如此。

伽利略描述的這種現象,中國古書《尚書緯·考靈曜》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地恆動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中國古籍上的這段文字可追溯到魏晉時代,即公元220年—589年,要早於伽利略一千多年。但中國人僅僅到此為止便沒有了下文。伽利略卻由此而廣開思路,大膽提出相對性的假設:「物理定律在一切慣性參考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任何力學實驗都不能區分靜止的和作勻速運動的慣性參考系」。這個假設繼而發展成為經典力學的基本原理,稱之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物理定律不應該隨參考系而改變,基於這點的相對性原理聽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伽利略在《對話》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也是我們每個人在坐火車或飛機旅行時,都曾經有過的經驗。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中,時間仍然被認為是絕對的,空間位置則根據所選取參考系的不同而不同。兩個在x方向上相對作勻速運動u的坐標參考系中,分別測量出來的時空坐標(t,x,y,z)和(t ',x',y',z' )將有不同的數值,這兩套數值之間可以通過「伽利略變換」互相轉換(見圖2)。


圖2 伽利略變換和洛倫茲變換

從伽利略時代過了兩百七十多年之後,愛因斯坦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又重新思考這條「相對性原理」。當時,啟發愛因斯坦思考的動力是來自於經典物理宏偉大廈明朗天空背景下的一片烏雲。經典物理的宏偉大廈主要由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組成,兩者各自都已經被大量實驗事實所證實,正確性似乎毋庸置疑,但兩者之間卻有那麼一點矛盾之處。

如上所述,經典力學的規律滿足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在伽利略變換下保持不變,但經典電磁理論的麥克斯韋方程在伽利略變換下卻並不具有這種協變性。也就是說,對於經典力學現象所有相對作勻速直線運動的慣性參考系都是等價的,但對電磁現象而言卻不是這樣,因為相對性原理不成立了。因而,對經典電磁理論來說,物理學家就只好假設存在一個特別的、絕對的慣性參考系,只有在這個特定的參考系中,麥克斯韋方程才能成立,這就是被稱之為「以太」的參考系。

以太是被假設為「靜止不動」的,因此地球相對於這個不動的慣性參考系的運動應該被觀測到,但物理學家們在這方面並未發現任何蛛絲馬跡。這就是本文前面所談到的「經典物理宏偉大廈明朗天空背景下的一片烏雲」 ,即探索「以太風」的麥可孫—莫雷實驗得到的「零結果」。之後,愛因斯坦將相對性原理從經典力學推廣到經典電磁學,重新審視時間和空間的深層含義,建立了狹義相對論,解決了這個問題。再後來,愛因斯坦又把相對性原理從慣性參考系推廣到非慣性參考系,將萬有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聯繫在一起,建立發展了引力的彎曲幾何論,即廣義相對論。

參考文獻:

[1] Finocchiaro M A. Retrying Galileo,1633—199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本文選自《物理》2015年第9期

關注請加微信號: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七:黎曼幾何
    在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四中,介紹「內蘊幾何」時說過,高斯以他的「絕妙定理」建立了曲面內在的微分幾何。之後,是高斯的得意門生黎曼將曲面的概念擴展到流形,將內蘊幾何擴展到n維的一般情形,建立了黎曼幾何。黎曼(1826—1866)出生在一個貧困的普通家庭,比高斯剛好小50歲。有趣的是,按時間算起來,高斯那時候正好在這個地區進行土地測量。
  • 黎曼幾何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廣義相對論會選擇它
    愛因斯坦想為他的廣義相對論尋找數學工具,於是他去請教了他的同學格羅斯曼。他告訴格羅斯曼,這個理論的時空是彎曲的並且還要符合廣義相對性原理。三天後,格羅斯曼建議愛因斯坦看一下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愛因斯坦希望他的理論的所有量都是張量,這樣的話在進行坐標變換時只需進行張量關係的變換就可以保持方程形式的不變,這非常適合廣義相對性原理。由於張量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就此打住。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是這樣總結廣義相對論的:「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前半句概括了愛因斯坦場方程,而後半句則概括了運動方程。它還有個獨特之處,利用場方程能推導出運動方程,這在其它場都是沒有的。這句話也是普通大眾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物質會導致時空彎曲。事實上,我們的學習欲望不止於此,我們還想學會如何進行廣義相對論計算。但是,自學太難了,書本上那些張量的計算足以繞暈我們的腦袋,而且有些步驟還省略了,這讓原本數學基礎差的同學雪上加霜。那麼,該如何入門呢?
  • 什麼是黎曼幾何?
    數學上的黎曼幾何可以看做是歐式幾何的推廣。歐式幾何中的度量是零曲率的,而黎曼幾何研究更一般的度量,在不同的度量下,空間的曲率是不同的。物理學中,牛頓力學粗略地說是建立在歐式空間上的。而廣義相對論裡的時空是一個黎曼流形。    以下一段討論涉及物理時所說的「 歐式幾何」有時候是指「牛頓時空觀」。
  • 「黎曼幾何之父」——黎曼
    波恩哈德·黎曼,在數學分析和微分幾何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他開創了黎曼幾何,並且給後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 一、黎曼的生平經歷1826年,他出生於漢諾瓦王國(今德國)的小鎮布列斯倫茨。1847年春,黎曼轉到柏林大學,投入雅可比、狄利克雷和斯坦納門下。兩年後他回到哥廷根。1851年,黎曼在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854年,黎曼成為哥廷根大學的講師。1857年,黎曼初次登臺作了題為「論作為幾何基礎的假設」的演講,開創了黎曼幾何,並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1857年,黎曼升為哥廷根大學的編外教授。1859年,接替狄利克雷成為教授。
  • 提出廣義相對論30多年後,愛因斯坦仍在擔憂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物理方程都應該是關於洛倫茲變換(狹義相對論)協變的。因此,麥克斯韋方程組導出了一個具有啟示性的原理,該原理的有效性遠遠超出了方程組本身適用的範圍。狹義相對論與牛頓力學的相同之處在於這兩種理論下的定律都只適用於某些特定的參考系,即慣性系。慣性系是一種處於運動狀態的系統,其內部處於「不受力」狀態的質點相對於這個參考系不會加速。
  • 黎曼與黎曼函數
    格奧爾格·弗雷德裡希·波恩哈德·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9.17-1866.7.20),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對數學分析和微分幾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一些為廣義相對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 曹則賢2021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相對論
    大致說來,相對論是關於時空的原理性理論,相對性原理(principle of relativity)是物理理論必須滿足的要求(postulate)。相對論的發展是一個長達300餘年的思想過程,在愛因斯坦1915年底奠立廣義相對論的那一刻達到了頂峰。相對論是純粹理性思維的勝利,是物理現實的內在和諧與數學表達的形式美學之間完美的相互激勵。物理規律的變換不換性是相對論的核心思想。
  • 這很物理:時間的形狀、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測量
    本文將以比較嚴謹地方式為您講述廣義相對論中間的測量問題,接下來的講述比較燒腦,不喜的小夥伴可以繞行。一、時間的形狀?很多物理問題都能歸結為幾何問題,比如牛頓萬有引力,其實是通過行星運動的軌跡與地面物體圓周運動軌跡比較分析得到的。
  • 廣義相對論及我們的宇宙——《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讀書分享》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廣義相對論中既簡單又極具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基本思想,以及根據廣義相對論,對我們的宇宙的一些不太確定卻又不無道理的解釋。1.狹義相對論的局限性這一部分內容已在上篇文章結束部分提到。牛頓所著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被人們稱作「人類文明第一書」。在牛頓之後,又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麥可 . 法拉第,他引入了「場」的概念。電場和磁場的概念由此而生,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地描述帶電物體的行為。
  • 廣義相對論中等效原理的實驗檢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從17世紀開始,人們就假定,物體的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比值是個常數,和物體的大小、材料等都沒有關係。如果這個假設正確,則所有的自由落體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這個假設在現代物理上被稱為弱等效原理,在引力理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弱等效原理的違背或者牛頓反平方定律的偏離都可能第五種基本力的出現,尋找第五種力仍然是探測弱等效原理違背實驗的一個目標。到目前為止,對弱等效原理的檢驗,在地面上的實驗精度可達到10^-15,美國宇航局進行的太空實驗能將精度提高到10^-18。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狹義相對論1
    「宇宙解碼」 微信公眾平臺,是廣大宇宙愛好者的草根媒體平臺。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殊不知,當今在物理、化學、經濟學都密切相關的微積分計算和高大上的相對論,都離不開這個不怎麼為人所知的偉大數學家——黎曼。  如果說愛因斯坦的成功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那麼這個巨人可能就包括黎曼。 在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在計算廣義相對論時,有些數學方面的難題難以解決。
  • 愛因斯坦的四維非歐幾何空間
    當非凡的成就所帶來的欣喜消退之時,數學物理學家意識到尚有一些大問題需要解決。一種解決方式——相對性理論,將徹底改變我們關於物理世界的科學概念。直到今天,這場革命對於我們理解物理世界的本性、理解什麼是客觀實在的,其含義同樣至關重要。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看見了什麼問題使他們清醒起來?
  • 丘成桐演講:時空幾何與廣義相對論中的質量
    如果愛因斯坦和Grossmann 信賴幾何的美, 並試圖根據其內在一致性完成方程式, 就不必等到1915 年才寫下正確的方程式。完成廣義相對論後, 愛因斯坦認為: 物理學最基本的部分應由思考實驗及數學的優雅來主導。在文章的最後, 他說: 在找到廣義相對論的方程之後, 一切都來得如此自然而簡單, 對有能力的學者來說輕而易舉。
  • 提出「黎曼猜想」的黎曼:天才數學家的悲劇人生
    10歲時,他曾跟著一位職業教師學習更高級的算術和幾何,結果很快就超越了老師;14歲時,黎曼到漢諾瓦與祖母住在一起,進入當地文科中學學習;兩年後,他的祖母去世,黎曼又轉到呂耐博格的預科中學一直學習到19歲。
  • 【續】廣義相對論的推論-黑洞與蟲洞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洞是如此之深,逃逸速度比光速還要大,那麼就意味著連光都休想從洞裡面逃出來,那也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從這個洞裡面逃出來了,如果真有這樣的洞存在,那麼這個洞可真夠黑的,永遠是只進不出。德國有個大天體物理學家叫史瓦西(Schwarzschild 1873-1916)首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也是愛因斯坦的粉絲之一,他仔細研究了廣義相對論,通過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計算出來了名垂千古的「史瓦西半徑」(史瓦西自己當然不會給這個半逕取名叫史瓦西半徑,這裡先提前借用一下,如果我是史瓦西,寧可不要用我的名字命名,看到後面就知道了),他的意思是說任何天體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半徑臨界值,如果小於這個半徑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著名的物理理論,但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相對論包含兩個不同的元素: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首先被介紹,後來被認為狹義相對論是更全面的廣義相對論的特例。廣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7年至1915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引力理論,1915年之後,許多人為驗證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貢獻。
  • 結合廣義相對論解讀物質引力原理
    廣義相對論用時空扭曲來解釋引力,很多人對於時空扭曲的理解,不明覺厲,那麼時空扭曲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引力又是怎麼回事呢? 廣義相對論空間扭曲產生引力的藝術假想圖。(圖源:IAC) 本文給大家講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