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的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寫下的這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

2021-01-09 塵世曉書僮

《全唐詩》裡的四萬多首詩中,到底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呢?那我個人認為杜甫的《登高》絕對有資格,這首詩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所傳遞出來的那份情感,那都是無人能及。雖然還有《黃鶴樓》那種經典名篇,但是杜甫這首更接地氣,也更具有感染力,通篇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和委屈。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早年一度是四處流浪,後來他投靠了好友嚴武,去到了成都,並在他的資助下建了一座草堂,生活總算是安定了下來了。可是杜甫是一個念舊的人,再加遠離了故鄉,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於是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已經55歲高齡的杜甫離開成都,順江而下希望可以回到洛陽,但是到達了夔州之後,杜甫由於生了一場病,只好停留下來休養。

夔州距離成都很近,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在那裡他傷心不已,不僅身患重病,再加上各地爆發了戰亂,這讓他的回鄉之路顯得越發艱辛,在夔州生活那一段時間,杜甫心灰意冷,寫下了很多的悽美之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杜甫寫下了平生最得意的一首詩《登高》,這首詩被稱為唐詩七律第一。

《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經56歲,已經是快年近花甲了,面對過往的人生,再加上當時的處境,杜甫可謂是百感交集,於是某一天他登上了夔州的白帝城,站在上面眺望遠方,引發了他對於身世飄零的感慨,再加上身體不適,以及對於故鄉的思念,把自己內心的悲痛之苦,全部融入進了這首詩中,從而使得這首詩意境悽美,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

杜甫的文筆很優美,只用了淡淡幾筆,但是營造出了一種孤獨之感,首聯則是由景入景,這樣的一種描寫儘管並不是很新鮮,可是由於他寫得很生動,反而別出心裁,當他站在白帝城時悲痛萬分,風非常的急,狂風大作,那山中的猿猴在風中哀鳴,下面的江水也是清澈見底,沙洲上的鳥兒也是飛來了又走,這讓人看了生出了更多的孤獨。

頷聯是這首詩的詩眼,也是最經典的兩句,杜甫在這裡進一步地表達了悲痛之苦,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周圍無邊無際的樹木,那葉子已經開始在風中掉落,站在這個地方望不到長江的盡頭,只有那緩緩向東流去的水,一直不願意停歇,每日每夜地向遠方流去。在這裡杜甫同樣是借景抒情,不過比起首聯來,顯然情感更為細膩,那種憂愁也更加深沉。

頸聯和尾聯寫得就更加的悽美,這個時候杜甫內心的悲痛,在這幾句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也是緊扣主題,所要傳遞的就是一種孤獨,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這也說明當時的杜甫非常無奈,可是又沒有無能為力;我時常是會悲春傷秋,感慨萬裡常客,這也是我晚年真實的寫照。一生中生了許多的大病,現在我登上了這白帝城。歷經了千辛萬苦,早已是白髮蒼蒼,已經是老得不成樣子,現在我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痛苦,只好是借酒澆愁。

杜甫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還有那種無奈之感,讀來讓人也是肝腸寸斷,整個唐朝沒有幾個人能夠與杜甫一較高低,無論是他的才華,還是他正直的人品,那都是無人能及,可就是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一輩子孤苦伶仃,所以在這首詩中,他也是把那種孤獨,還有當時內心的變化,用一種極為悲痛口吻描寫得感人肺腑。

相關焦點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短短4句寫盡無窮愁緒
    從文學方面,這兩個人的高下永遠都給不出答案,在同樣偉大而影響深遠的前提下,兩人所側重的方面,所擅長的風格則有所不同。杜甫的偉大,在於他的「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他是懷著真正的家國情懷寫下這些詩的,並不是為了沽名釣譽,發自心底的聲音,自然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感染力。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詩人杜甫在這其中,李白的長詩、杜甫的七律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白帝城被譽為千古「詩城」,蒙曼老師說,這三個人功不可沒
    走到白帝城這個地方時接到了皇帝大赦的詔書,重獲自由身的李白驚喜交加賦詩表達自己的歡快之情。這首詩把心情的極度愉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以及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隨心所欲,自然天成。難怪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太有名了,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孩提時代就已經郎朗上口了。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將離開白帝城的愉悅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更構建了彩雲之下,崇山峻岭之中,猿嘶鳥鳴伴隨下,一葉扁舟輕盈直下的畫面。小時候,小珏就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詩歌。
  • 《慶餘年》為什麼選杜甫這首詩?
    *《慶餘年》劇照一直想聊杜甫的《登高》,怕太深奧,沒敢動筆。這兩天看《慶餘年》,男主範閒用它一戰成名,改變了我對穿越劇的偏見。是時候聊聊這首神作了。01按美感來說,詩分兩種,一種是不需要解釋的,讀一遍,詩意撲面而來,李白、王維,尤其白居易,都屬於這種。
  • 杜甫寫了八首詩,把秋天描寫得陰沉蕭森
    公元765年,杜甫53歲的時候,在成都收留他的嚴武去世,不得不離開他的成都草堂,前往夔州,投奔夔州都督柏茂林,繼續他的寄人籬下生活。在夔州相對平靜的兩年時間裡,杜甫的創作達到高潮,此間作詩四百三十首。其中,包括今天要說的《秋興八首》。
  • 杜甫晚年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讓人讀後忍不住落淚!
    縣令久仰杜甫大名,帶著酒肉登船拜訪,好幾天沒吃東西的杜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誰也沒想到,這成了杜甫生前吃過的最好的一頓飯。不久後,杜甫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享年五十八歲,留給後世人無限的惋惜。杜甫去世的幾年前,含淚離開親手在成都建造的草堂,來到夔州之地,那時的他過得也不太好。有一天,杜甫獨自外出散心,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讓人讀後忍不住落淚。
  • 賞文學 丨 詩詞鑑賞:杜甫《登高》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整首詩意境深遠,寫的太美了,把春天寫活了,全詩全部對仗工整,為他點讚。今天我們來看看杜工部的一首千古絕唱《登高》全詩如下: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
  • 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幾年逢熟食,萬裡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風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白馬獨家譯詩:我們來到江漢這地方謀生,也只是淹留他鄉,而北方還在戰亂中。就這樣過了幾個寒食節,而家鄉離我們仍然是萬裡之遙,明天又是清明節了。眼前白帝城的野花在春風中搖晃,回想故鄉北邙山的路上松柏森森,也不能回去拜祖掃墓了。你們兄弟倆長大了,我也老啦。回首憶往事,不知不覺就流淚了。詩聖杜甫的晚年在江南遊蕩中度過。唐代宗李豫大曆元年的暮春,杜甫從雲安縣遷往苗夔州。這首詩是第二年他在夔州時所寫。
  • 錢志熙解讀杜甫及唐詩的高峰
    杜甫在《秋興八首》組詩中,將感慨時事、俯仰身世的寫實精神,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與典雅高華相結合,形成一種壯麗濃厚、高華沉實的藝術風格。《秋興八首》,是杜甫的高峰,也是唐詩的高峰。今日微信內容摘錄自北京大學中文系錢志熙教授的新著《唐詩近體源流》。
  • 杜甫詩歌之《登高》賞析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 杜甫的生平經歷和代表作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 好山好水好風光 有詩有橙有遠方: 詩城奉節的「前世今生」 帶您...
    公元759年,李白經過三峽赴夜郎貶謫之地,途中寫下了《上三峽》,剛到白帝城就收到大赦令,當時他驚喜萬分、暢快無比,寫下了《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唱。公元766年,杜甫來到奉節,在奉節當了近兩年的橘官,大力推動柑橘發展。在奉節期間,是杜甫一生之中詩歌的盛產期,一共寫詩462首,佔杜詩總數的1/3。這些詩作構成了一幅長江三峽歷史、風俗、景觀、民情的巨幅畫卷。公元821年,劉禹錫來到奉節任夔州刺史。
  • 古詩: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裡。」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裡,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像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 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杜甫一直被人稱為「老杜」,不同於李白的瀟灑,王維的淡泊,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纏身,故交零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字一句,悲涼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 都是歸心似箭,李白和杜甫分別寫下一詩,成為各自快詩之首
    先說李白的這首快詩《早發白帝城》,那是家喻戶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應該是我們接觸唐詩最早的幾首之一: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雖然已經是暮年,這首詩卻充滿著新生的快感。他以誇張的想像,流利的筆觸寫出了順水行舟的輕快和重獲自由的愉悅心情。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舟快,更看到了詩仙內心明快的情緒宣洩,不愧為他一生中的快詩之首。杜甫的詩歌,以傷感為多,這也是因為他的人生境遇所決定的。
  • 唐詩鑑賞-登高(杜甫)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賞析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