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裡的四萬多首詩中,到底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呢?那我個人認為杜甫的《登高》絕對有資格,這首詩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所傳遞出來的那份情感,那都是無人能及。雖然還有《黃鶴樓》那種經典名篇,但是杜甫這首更接地氣,也更具有感染力,通篇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和委屈。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早年一度是四處流浪,後來他投靠了好友嚴武,去到了成都,並在他的資助下建了一座草堂,生活總算是安定了下來了。可是杜甫是一個念舊的人,再加遠離了故鄉,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土,於是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已經55歲高齡的杜甫離開成都,順江而下希望可以回到洛陽,但是到達了夔州之後,杜甫由於生了一場病,只好停留下來休養。
夔州距離成都很近,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在那裡他傷心不已,不僅身患重病,再加上各地爆發了戰亂,這讓他的回鄉之路顯得越發艱辛,在夔州生活那一段時間,杜甫心灰意冷,寫下了很多的悽美之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杜甫寫下了平生最得意的一首詩《登高》,這首詩被稱為唐詩七律第一。
《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經56歲,已經是快年近花甲了,面對過往的人生,再加上當時的處境,杜甫可謂是百感交集,於是某一天他登上了夔州的白帝城,站在上面眺望遠方,引發了他對於身世飄零的感慨,再加上身體不適,以及對於故鄉的思念,把自己內心的悲痛之苦,全部融入進了這首詩中,從而使得這首詩意境悽美,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
杜甫的文筆很優美,只用了淡淡幾筆,但是營造出了一種孤獨之感,首聯則是由景入景,這樣的一種描寫儘管並不是很新鮮,可是由於他寫得很生動,反而別出心裁,當他站在白帝城時悲痛萬分,風非常的急,狂風大作,那山中的猿猴在風中哀鳴,下面的江水也是清澈見底,沙洲上的鳥兒也是飛來了又走,這讓人看了生出了更多的孤獨。
頷聯是這首詩的詩眼,也是最經典的兩句,杜甫在這裡進一步地表達了悲痛之苦,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周圍無邊無際的樹木,那葉子已經開始在風中掉落,站在這個地方望不到長江的盡頭,只有那緩緩向東流去的水,一直不願意停歇,每日每夜地向遠方流去。在這裡杜甫同樣是借景抒情,不過比起首聯來,顯然情感更為細膩,那種憂愁也更加深沉。
頸聯和尾聯寫得就更加的悽美,這個時候杜甫內心的悲痛,在這幾句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也是緊扣主題,所要傳遞的就是一種孤獨,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這也說明當時的杜甫非常無奈,可是又沒有無能為力;我時常是會悲春傷秋,感慨萬裡常客,這也是我晚年真實的寫照。一生中生了許多的大病,現在我登上了這白帝城。歷經了千辛萬苦,早已是白髮蒼蒼,已經是老得不成樣子,現在我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痛苦,只好是借酒澆愁。
杜甫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還有那種無奈之感,讀來讓人也是肝腸寸斷,整個唐朝沒有幾個人能夠與杜甫一較高低,無論是他的才華,還是他正直的人品,那都是無人能及,可就是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一輩子孤苦伶仃,所以在這首詩中,他也是把那種孤獨,還有當時內心的變化,用一種極為悲痛口吻描寫得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