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直被人稱為「老杜」,不同於李白的瀟灑,王維的淡泊,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纏身,故交零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字一句,悲涼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也是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願你一生都不要讀懂。
這首詩名為《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首詩是杜甫暫居夔州期間所作,以「孤雁」自喻,道盡心中愁苦。
夔州就是如今的重慶奉節,有「詩城」的美譽,主要歸功於杜甫。
杜甫在夔州呆了不到兩年,卻寫下了400多首詩,在他流傳下來的詩歌中佔了將近三分之一,其中就包括了被後世譽為「七律第一」的《登高》,還有《壯遊》、《昔遊》、《遣懷》這些類似於自傳的詩歌,為後世研究詩人生平的提供了寶貴資料。
這首《孤雁》是典型的詠物詩,體物曲盡其妙,又融入了詩人的感情,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不失為一首佳作。
詩歌首聯便喚出「孤雁」,開門見山,又點明主題。
這是一隻怎樣的大雁呢?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地飛著,叫著,拼命地尋找著它的夥伴。
它為了尋找夥伴,不吃不喝,可見它有多麼想念家人,多麼渴望團聚。
從這短短10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隻情感熱烈又十分執著的大雁。
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曾如是評價:「『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
因為這個思親念家、執著真摯的大雁形象真是詩人自己的寫照。
當時杜甫遠離家鄉,多年不見親人,心中的思念可想而知。
頷聯兩句畫面轉向了浩瀚的天空,看似開闊的境界,實際進一步突出了孤雁也就是詩人的孤苦。
原本這隻大雁和同伴在雲層中穿梭著,可是不知何時,雁群消失在蒼茫的雲海間,此時的它該是多麼迷惘、焦急。它該到何處去尋找它的夥伴呢?有誰來憐惜它這失群的孤雁?
「一片」和「萬重」不僅對仗工整,更是對比鮮明,極大的反差中,突出了大雁的「孤」。
而孤雁的迷茫無助焦急,也正是詩人的悽苦悵惘。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蜀中,和親友天各一方,他多麼渴望與他們相聚,然而路途遙遠,加上晚年貧病交加,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是有多麼無奈悽苦。
頸聯詩人又開始描摹孤雁此時的心理。
孤雁在空中不停地飛著,恍惚中總覺得夥伴們就在前面,有時好像又聽到了它們的聲音。
「似」、「如」,這兩個似是而非的字,表明了無論是孤雁的所見還是所聞,其實都是它的幻想罷了。
而「猶」、「更」這兩個程度副詞,看似沒有實際的意義,實際上卻將孤雁此時哀痛愁苦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
最後尾聯,詩人又提到了另一個意象,以反襯手法將孤雁的孤獨之情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無情的野鴉全然不顧及大雁失群的心情,一個勁兒地鳴噪不停。
本就焦躁愁苦的孤雁,聽到野鴉自得其樂的聲音,心中的孤苦自是又添了一層。
全詩並沒有刻意求工,也無雕琢的痕跡,卻自然渾成,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足見詩人筆力之不凡。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