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杜甫《登高》

2021-02-08 保定本源教育

作品鑑賞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詩中如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合,寓靜於動中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裡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於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託於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悽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後,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如是說到: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裡悲秋」更是讓人悽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裡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裡悲秋」時常常客居他鄉,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裡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裡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託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裡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悽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


   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鬱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於白了頭髮,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相關焦點

  • 杜甫詩歌之《登高》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注釋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
  • 杜甫 《登高》 賞析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唐詩鑑賞-登高(杜甫)
    注釋⑴登高: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⑸萬裡:指遠離故鄉。
  • 古詩詞賞析 |《登高》杜甫
    注釋解說:⑴登高: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 筆墨詩抄 | 杜甫《登高》
    /文/《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著霜雪。繁,這裡作動詞,增多。⑻潦倒:衰頹,失意。這裡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 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的「渚清沙白」,作何解釋?
    少年時我們都曾經學過杜甫的唐詩《登高》,這首被稱為七律唐詩之冠的古詩,寫於杜甫的人生暮年。少年時即便背誦也未必懂得其中的悲苦,人到中年重新來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那怕是對於其中的字詞也有了新的感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賞文學 丨 詩詞鑑賞:杜甫《登高》
    迪濤學校第1329篇中國詩詞大會:康震老師解讀杜甫的《登高》—————————
  • 【古詩詞賞析】杜甫《登高》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
  • 233.登高-唐.杜甫:老病孤愁重陽、蕭瑟荒涼登高
    點擊標題下"中小學必背古詩",關注來一起學習!
  • 高中新教材集智備課|視頻素材:杜甫《登高》吟誦
    杜甫《登高》吟誦(華鋒先生吟誦)(史鵬先生吟誦)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賞析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詩中如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老杜西南天地間——杜甫《登高》賞析
    > 老杜西南天地間——杜甫
  • 八首經典古詩,帶你讀懂詩聖杜甫的一生
    杜甫從盛唐的尾巴走來,帶著不可言表的使命。儘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個平定戰亂的人。但是,他卻為那個亂世增添了無上的光彩!八首古詩,帶你讀懂詩聖的一生。《壯遊》(節選)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說到杜甫,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呢?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感慨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還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詩人,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
  • 杜甫流落在夔州時重陽節獨自登高時作詩為《登高》萬裡悲秋誰人知
    登高[1]風急天高猿嘯哀 [2] ,渚清沙白鳥飛回 [3] 。無邊落木蕭蕭下 [4] ,不盡長江滾滾來。【注釋】[1]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杜甫流落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重陽節登高時作此詩。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自古以來有登高的習俗。[2]猿嘯哀:長江巫峽中多猿猴,叫聲悽厲。古代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登高》杜甫 |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喜馬拉雅的朋友,你好!想必今天大家已經觀看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最後一集。冠軍總算是揭曉了,真正的英雄都是千錘百鍊,成功的時候水到渠成。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名作《登高》
    《登高》是唐代大詩人寫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被一部熱播電視劇引用,再次讓大家熟知。很多人好奇,這首詩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了解這首詩,還要從創作背景談起。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大曆年間的秋天。有人稱這首詩是古今七律第一,堪稱「拔山扛鼎」之作。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